浅论招投标活动中资格预审工作
所属栏目:市场营销论文
发布时间:2013-02-25 09:56:13 更新时间:2013-02-25 09:38:12
摘要: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招投标管理活动已广泛应用到电力企业各个项目中。文章论述招标投标活动中资格审查工作的定义、办法、程序、应用及风险防范等方面内容,并就目前实际工作中遇到的种种典型的风险,总结提炼资格审查的注意事项,以提前防范风险的存在。
关键词:招投标;资格审查;工作。
招投标活动中的资格审查是指招标人对申请人或潜在投标人的经营资格、专业资格、财务状况、技术能力、管理能力、业绩、信誉等方面评估审查,以判断其是具有投标、订立和履行合同的资格及能力。资格审查分为资格预审和资格后审两种方法。本单位目前多数采用资格预审办法,下文就其定义、办法、程序、应用及风险防范等方面浅论如下。
一、 资格预审的定义
资格预审是招标人通过发布资格预审公告,向不特定的
潜在投标人发出投标邀请,由招标人或者由其组织的资格审查委员会按照资格预审文件确定的资格预审条件、标准和方法,对申请人的经营资格、专业资质、财务状况、类似项目业绩、履约信誉、企业认证体系等条件进行评审,确定合格的申请人。未通过资格预审的申请人,不具有参加投标的资格。
二、 资格预审的办法
包括合格制和有限数量制,适用的条件如下:
1、 合格制:一般情况下应采用合格制,凡符合资
格预审文件规定资格审查标准的申请人均通过资格预审,即取得相应投标资格。
合格制中优点是投标竞争性强,有利于获得更多更好的
投标人和投标方案,确定是投标人可能较多,从而加大投标和评标工作量。
2、有限数量制:当潜在投标人过多时,可采用有限数量制。
招标人在资格预审文件中既要规定资格审查标准,又应明确通过资格预审的申请人数量。审查委员会依据资格预审文件中规定的审查标准和程序,对通过后的申请人按高到低的顺序进行排列。
采用有限数量一般有利于降低招标投标活动的社会综
合成本,提高投标的针对性和积极性,但在一定程度上可能限制了潜在投标人的范围,比较容易串标。
目前我单位结合实际工作需要,为减少评标阶段的工作
量,和着重提高投标的针对性,确保优质供应商进入下一环节,都采用资格预审的有限数量制,并在资格预审公告书中明确通过资格预审的申请人数量。虽然采用这种办法时间较长,但能确保招标的质量,所以这种方式一直都被采用。
三、 资格预审的程序
根据《招标投标实施条例》有关规定,资格预审一般按以下程序进行:
编制资格预审文件→发布资格预审公告→发售资格预审文件→资格预审文件的澄清、修改→编制并递交资格预审申请文件→组建资格审查委员会→评审资格预审申请文件→确认通过资格预审的申请人。
四、资格预审的应用特点
资格预审的优点:可减少评标阶段的工作量、缩短评标时间、避免不合格的申请人进入投标阶段,从而节约投标成本。
缺点:因设置了资格预审环节,延长了招标投标的过程,增加了招标人组织资格预审和潜在投标人进行资格预审申请的费用。
资格预审的使用特点:比较适合具有单件特点,且技术难度较大或投标文件编制费用较高,或潜在投标人数量较多的招标项目。
五、 资格预审常见风险及注意事项
很多项目建设资格预审案例中,都会出现资格审查委员
会没有严格按照资格审查文件要求进行评审、或者在预审公告环节的资格审查条件与实际评审依据不一致、或由于投标人数不够而随意放宽预审条件、投标人的资格审查资料的专业认可等等风险行为,都会纳入不规范行为。
基于以上种种典型的风险,本文总结提炼资格审查的注意事项,已提前防范风险的存在。
1、规定的投标人应具备的资质和资格条件,必须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2、规定投标人必须具有某种资格、资质证书时,应该明确颁发相应证书的机关名称和资格、资质的级别及有效范围。
3、国家已经暂停和停止实施或已经废止的资格、资质不应该作为投标人应该具备的资格条件。
4、投标人的资格条件应该准确、清晰、无歧义,避免提出概念含混、模棱两可,无法衡量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