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快速推进城镇化进程
所属栏目:城市规划论文
发布时间:2013-02-27 09:51:29 更新时间:2013-02-27 09:50:28
摘要:小城镇在农村发展中占据着主导有地位,发展小城镇对于推动我国农村城市化建设和工业化进程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解决农村发展中出现的环境污染,资源浪费,耕地建设等问题有着积极的意义。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本论文就如何快速推进城镇化进程问题展开了讨论。
关键字:城镇化;建设发展;城镇规划
小城镇在农村发展中占据着主导有地位,发展小城镇对于推动我国农村城市化建设和工业化进程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解决农村发展中出现的环境污染,资源浪费,耕地建设等问题有着积极的意义。
推动城镇化,是指扩大城镇规模和农村人口向城镇积聚,由此引起一系列变化。城镇化的实质是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空间结构的变迁。从经济结构变化看,农村活动逐步向非农业领域转化和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从社会结构变化看,农村人口逐步转变为城镇人口,及城镇文化,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向农村扩散的过程;从空间结构变化看,城镇各种生产要素和产业活动向城镇集中,以及积聚后再分散过程,起到城乡纽带桥梁作用。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然趋势,也是加快现代化进程的必然选择。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快速推进城镇化进程呢?
一、加强城镇规划建设管理的办法
1.1转变政府的职能意识
在政府的职能意识上需要有所转变,建立健全一套完整的行为规范,做到乡镇行政管理体制上能够廉洁和高效,处理事物上能在运转上协调。**过程中做到公正透明。城镇建设管理机制有一定的创新意识,逐步落实和解决人员、编制和经费等问题,强化基层城镇管理指导力量。加强村庄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支持、农民主体”的工作机制,把村庄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为了使广大的农民利于行使监督的职能,维护城镇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可将规划的成果展示牌立于城镇比较显著的位置。
1.2加强城镇干部意识管理
通过与有关部门的合作,组织城镇干部领导进行全面的再教育培训。主要针对城乡规划的法规学习,和城镇建设如何管理的学习。使存干部在综合素质上得到提高。有计划的进行教育培训,有重点的培训。短期学习和长期学习相结合,技术培训与学历教育相结合。从而使城镇的管理人员在技术的业务素质上不断的提高。安排相关的工作人员到管理比较完善,经验比较丰富的城镇互相交流学习。复制其他城镇的成功案例,结合本城镇的实际情况吸取好的管理经验。
1.3注重宣传工作,把规划政策的宣传工作落实到位
提高城镇人民在城镇规划上的意识,同时加强对村民城乡规划法律法规上的观念。深入开展城镇规划政策法规宣传工作,宣传规划的法定性和控制性,加大宣传中央、城镇关于加快城镇化进程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优惠方针、政策,切实增强广大农村群众的规划意识和依法建设意识。及时总结、宣传城镇建设和村庄整治取得的成就经验,通过科学规划村容村貌得到改善的案例,宣传教育和影响群众。宣传城镇建设发展进步对整个经济工作的贡献,使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真正从思想上、行动上重视和支持城镇规划建设工作。
二、快速推进城镇化进程具体做法
2.1坚持城乡协调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城镇化的基础是非农产业的发展。我国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的差别很大,在此基础上的城镇规模和城镇功能也很不相同,即便是同一地区,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城镇的规模也会不断发生变化。凭主观愿望或简单地按城市自身经济效益的高低,去要求或追求城镇的发展规模,很容易将城镇化导向脱离发展基础、盲目求大的误区。当前,在相当一部分有条件的地区,加快县城和建制镇发展,对带动区域经济特别是农村经济发展、稳定当地经济社会、促进就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城镇化进程中的重要环节。
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式,把城市和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统一规划和通盘考虑,把城市和农村存在的问题及其相互因果关系综合起来统筹加以解决,这就要求将城市规划和农村规划整合起来,促进城乡规划一体化;加强城乡交通、通信、电力等基础设施的一体化建设,建立城乡统一和均衡发展的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增强城镇可持续发展能力。城市规模与布局,要与当地水土资源、环境容量、地质构造等自然承载力相适应。城市发展要改变重规划、轻管理的状况,强化城市规划实施的监管,提高城市综合管理水平。
2.2听取民众意见完善城镇规划编
正所谓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在城镇规划中我们也应该遵循这一原则。结合考虑城镇大的历史环境,地理所在位置,所处地理的环境,在历史中经济的发展趋势,都可以考虑在规划与设计当中。让新的设计既有新气象又符合当地文化,当地历史氛围。想要新的规划具有可行性,就要让农民的需求得到满足。在制度上做到城镇规划中评审的公开性,建立和健全规划的评审委员会,在评审的过程中做到公平公开公正,广泛积累各方意见。尊重村民的意愿,结合规划编制工作实际,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在城镇规划编制、实施、管理的全过程中都体现出公众参与和群众监督,可保障城镇建设参与各方特别是农民的合法权益,达到农民自愿、社会力量参与和政府引导扶植,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引导性和可操作性,共同推动城镇规划与建设管理。
2.3提高城镇居民文明素质
只有提高了市民的文明素质,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城镇的竞争力和影响力。通过开展文明教育和群众性的创建文明活动,不断丰富城镇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不断提高市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从而广大城镇居民的主人翁意识不断增强,积极关心小城镇发展、参与城市建设,维护城市秩序,爱护城市环境,形成全社会共同支持小城镇建设和发展的良好氛围。
三、结束语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市场引导作用的不断增强,城市和城镇的规模、布局、功能将会根据经济发展的水平不断演化。我们必须坚持结合国情和不同地区、不同发展阶段的需要,科学规划,合理引导,走出一条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城镇化是未来一个时期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跨越发展的应有之义。
参考文献:
[1]楼卫星;加快推进小城镇化进程的思考[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4年04期
[2]杨劲;加快推进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对策思考[J];经济研究参考;2004年87期
[3]中国土地.《城镇化应是一场节地运动》.2006(2)
[4]林芳;落实城乡一体化,加快福建城镇化进程[A];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暨2001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