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民办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精神凝聚力
所属栏目:高等教育论文
发布时间:2013-02-27 10:29:08 更新时间:2013-02-27 10:51:07
摘要: 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精神凝聚力暨校园精神文化,它是一种高层次的校园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抽象与升华、核心与灵魂。它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体现了一所大学的个性与特色,反映一所大学的追求与品位,是大学群体意识的集中体现。良好的校园精神文化,有利于浓厚的教育、学习氛围的形成,有利于促进校园人的自我完善与全面发展,也有利于学校和社会的整合,它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求,更是民办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关键。
关键词:民办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精神凝聚力
0 引言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是和谐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以及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加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研究,对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创新教育与管理,培养大学生和谐意识,造就新时代优秀人才,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而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就是大学精神凝聚力的塑造。
1 大学精神凝聚力的内涵
大学精神凝聚力是以大学为主题的,思想、情感、作风相统一的对大学的生存与发展具有巨大影响的精神力量。它是大学人对现实理想目标的一种价值追求。这种追求就哲学的含义,有价值的判断。所以说大学精神凝聚力是一种处于深层次相对稳定的,是大学人心理活动的支柱,是生活和事业追求的主导力量,这种力量体现了大学的办学理念和价值取向,这种精神是大学自身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和文明成果,是科学精神的时代标志和具体凝聚,是整个人类文明的高级形式。[1]大学精神凝聚力的内涵主要包括:
第一,思想:以大学价值观为核心的思想观念;
第二,情感:对国家、对教育、对学术乃至对学校的情感要在大学精神凝聚力中体现出来;
第三,作风:指校风、学风、教风等,是思想与情感的行为表现和具体化。
第四,影响力: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激励大学所有成员奋发向上的精神源泉。
2 民办高校精神凝聚力的特征
2.1 民办高校大学精神凝聚力具有强烈的个性化色彩。
民办高校校园文化精神凝聚力是学校自生的,是代表学校所有成员的共同意志的,同时这种精神具有他个性化独立色彩。这种精神凝聚力各个学校是不一样的,呈现出个性化、多样性同时也存在不平衡性,呈现出各自的特色、丰富多彩。强调大学精神就是要强调大学发展的个性化特点,恰恰通过这样的一种努力能够避免学校千校一面,使得各高校形成自己独特的校园文化特色。
2.2 民办高校大学精神凝聚力具有自强不息的精神
民办高校提倡自立自强、艰苦创业精神与我国民办高校面临的现实处境是分不开的。民办高校起步晚、起点低、面对的竞争环境日益激烈,在办学过程中遇到的许多棘手的困难和问题还没有解决,如政府对民办高校的管理体制还没有很好的理顺,对民办高校的扶持政策还难以落实,民办高校应如何进一步改革管理体制,加强自身的管理等问题。因此特别需要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
2.3 民办高校大学精神凝聚力具有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
21世纪是人类依靠知识创新发展的世纪,世界将进入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为了国家现代化和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大学作为培养、造就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摇篮和知识科学技术的创造基地,其教育必须实现现代化,而教育现代化的根本在于创新,创新是学校的重要品质。民办高校要想在激烈的教育市场竞争中赢得生存,更应将创新作为制胜法宝,打造“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独有特色,吸引大量学子前来就读[2]。
2.4 民办高校大学精神凝聚力具有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
培养人文精神是大学躯体的脊梁,是建构大学生命必不可少的微量元素,传递人文关怀和科学精神,只有人文关怀才能培养学生具有不竭的进取动力。民办高校如果仅仅满足于培养出适应市场、服务社会的实用人才,而不顾教育的终级目标去培养“完整的人”和“全面发展的人”,去培养追求真理、努力思考、知行统一、自强不息的人,只能降低教育的品格。加强民办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理念。
3民办高校提高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精神凝聚力措施
3. 1 要坚持先进文化,形成学校价值认同
社会的发展需要先进文化的引导,社会先进文化反映着国家根本意志、文化趋向和价值观,是国家经济发展、政治稳定、社会和谐、民族团结的重要保证因素。校园文化作为一种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严肃的、自觉而理性的文化,理应担负起引领社会先进文化发展的重要使命。民办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应坚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根本原则和方向,按照“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增强时代感、弘扬主旋律、建设高品位的校园文化。
3. 2 要紧扣校训内涵,培育个性大学精神
大学校训一经确立,就发挥着它的特殊功效。对大学发展而言,大学校训指导塑造大学精神,形成统一的大学文化;升华教育目的和大学理念;为科研提供良好的人文环境和学术环境,并引导形成良好学风。对受教育者而言,大学校训培养高尚的人格,期待承担社会责任;形成良好思想品德,促进学生个体发展;推动学生学业和社会发展;体现先进文化,规范师生行为。对社会而言,大学校训倡导社会进步文化,充实和丰富社会文化,对社会发展起辐射和引领功能,促进和谐社区的构建。我国民办高等教育,虽说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其中不乏一些起点高、规模大,特色突出、发展势头好的学校,他们在创立之初就非常注重大学精神的确立、培养和凝练,通过确立各具特色的校训,为学校的发展指明了方向。[3]
3. 3 要凸显校长风范,形成良好文化氛围
校长是民办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领跑者。民办高校在创立之初要想形成自身的文化特色,校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校长的办学理念、管理哲学、价值取向必然对学校全体成员的价值观和行为范式产生直接影响,甚至校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为学校全体成员所瞩目和关注,可以说,校长对文化的关注、引导及自身素质直接关系到民办高校校园文化的构建和持续发展。一个具有崇高品格的校长,就是公开树立起的一面旗帜,有号召力、凝聚力、向心力、亲和力。当前,在中国推进现代化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民办高校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诸多矛盾和困难,很是需要其校长以高尚的人格、独特的人格魅力来凝聚师生员工,开创民办高校发展的新局面。
3.4 要重视创新精神,充实大学精神内涵
民办高校要通过挖掘各类“活”的资源来不断充实大学精神内涵,在大学精神凝聚力的塑造过程中要充分重视创新精神的培育。培养、发展创新精神是校园文化理应追求的教育目的和人文理念。民办高校只要努力创新校园文化建设,积极借助各种新型载体,打造新时期校园文化的新平台,就能真正使校园文化成为引导人、鼓舞人、激励人的一种内在动力,成为凝聚人心、鼓舞斗志、催人奋进的一面旗帜。只有把创新精神融入整个学校精神的培育中去,并使之成为精神的核心之一,才能使民办高校在激烈的办学竞争中永葆蓬勃的生命力,使学校精神成为凝聚全校师生共同奋进的强大推动力。[5]
4 结语
建设优秀的校园文化是一个漫长的系统工程,它关系着民办高校的特色、品牌、未来前途和发展方向。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形成一种内求团结、外求发展的精神风貌,使人产生一种振奋向上的力量,这种凝聚力一旦形成,就会产生强烈的吸引力,使师生员工团结起来,为学校的发展而奋斗。民办高校现在正处在发展上升时期,正需要学校全体师生员工的齐心协力产生凝聚力,在全校范围内形成统一的价值认同,充分调动老师的工作积极性与热情,创造价值,促进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振鹏.论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 经济研究导刊,2010,32(5):10-12.
[2] 付八军,殷小平. 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探析[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2):35-27.
[3] 戚文珺. 加强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探讨[J]. 中国电力教育,2010(22):25-27.
[4] 王冠.凝聚“鱼化龙“精神建设优秀校园文化[J]民办教育研究.2007.(2):15-17
[5] 胡 铭. 关于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8):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