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论文公路施工方向论文范文二
所属栏目:交通运输论文
发布时间:2013-06-25 10:16:25 更新时间:2013-06-25 10:07:21
本文选自核心级期刊《公路交通科技》,《公路交通科技》自1984年创刊以来,以“报道公路建设科研成果,展示公路建设新产品、新技术”为使命,致力于为公路建设的科研人员、公路建设者们服务。
从规划、设计、施工、科研到管理方面,《公路交通科技》都紧密结合工程实际推出相关报道,为我国在公路交通工程建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特别是国家重点 工程项目,也提供了大量的可参考与借鉴的科技信息。为我国各省、市交通厅、公路局、高速公路指挥部以及各施工、监理单位和从事公路交通建设的规划、勘测设 计、科研、管理、养护和建设管理的人员提供全方位服务。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交通行业的发展也非常迅速。公路施工技术也不断进步,本文主要对公路工程施工技术中路基填土与压实方法做着重分析,提出公路施工技术中存在的显著问题及公路施工技术解决措施。
关键词:公路工程,施工技术,问题及建议
一、公路工程施工技术之路基填土与压实方法
公路路基的强度和稳定性很大程度取决于路基填料的性质及其压实的程度。从现有条件出发,改进填土要求和压实条件是保证路基质量最有效和经济的方法。
1.路基填料
规范规定了对路基填料应有条件的选用。对路基填料的最小强度和最大粒径给了量化的标准,并采用CBR值表证路基土的强度,引入了路床的概念。对上路床的填料提出了限制的条件,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路面底以下0-30cm的路床填料CBR值应大于8,下路床及其下面的填土,也都给出相应的规定值。当路基填料达不到规定的最小强度时,应采取掺合粗粒料、或换填、或用石灰等稳定材料处理,并规定对其它等级公路铺筑高级路面时,也要采用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的规定值。
2.路基压实
当前路基施工,普遍采用了大吨位的压路机,碾压效果有了明显的改善。对于提高路基土的压实度起了很好的作用。规范规定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路面底面以下80-150cm部分的上路堤压实度必须195%,对其它等级公路当铺筑高级路面时,其压实度亦应按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的标准采用。此外,还增加了对路堤基底的压实度不宜小于93%的规定。如在西部某国道主干线二级专用公路施工中,路面设计标准为高级路面.因而从路基开始,所有的检验标准均采用一级公路验收标准。
3.特殊潮湿地区路基土的压实
在特殊潮湿地区,路基上的压实是相当困难的,规范对此作出了若干调整:一是压实度标准可根据试验资料确定或较表列数值降低2-3个百分点;二是对于天然稠度小于1.1,液限大于40,塑性指数大于18的粘质土,当用于下路床及其下的路堤填料时,可采用规定的轻型压实标准;三是改善填料的性质,在土中掺加生石灰,通常可以获得预期的效果,也可采用新型吸水材料加固。同样,在西部某国道主干线二级专用公路途经渭河沿岸,部分路段属潮湿地区,采用第三种办法,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4.黄土路基填筑及压实
(1)黄土路堤施工时,应做好填挖界面的结合(纵向),清除坡面杂草,挖好向内倾斜的台阶。如结合面陡立,无法挖成台阶时,可采用土工钉加强结合。若地基土层具有强湿陷性或较高的压缩性,且容许承载力低于路堤自重压力时,可考虑采用重锤夯实,石灰桩挤密加固。
(2)黄土含水量过小,应均匀加水再行碾压;如含水量过大.可翻松晾晒至需要含水量再进行碾压,也可掺人适量石灰处理,降低含水量。掺灰后应将土、灰拌匀,其最大干密度应通过击实试验确定。
(3)老黄土透水性差,干湿难以调节,大块土料不易粉碎,使用前应通过试验决定措施。路床填料不得使用老黄土。新黄土为良好填料,可用于填筑路床。黄土路堤应分层填筑,分层压实,大于10cm的块料,必须打碎,并应在接近最佳含水量时碾压密实。
(4)根据设计及时修筑外侧边缘的拦水、截水沟构造物和急流槽,将水引至坡脚以外,对高度大于20m的路堤,应按设计预留竣工后路堤自重压密固结产生的压缩下沉量。
(5)黄土地区应特别注意路基排水,对地表水应采取拦截、分散、防冲、防渗、远接远送的原则,根据设计及时做好综合排水设施,将水迅速引离路基。在填挖交界处引出边沟水量,应做好出水口的加固。
二、公路施工技术存在的问题
迄今为止,虽然我国在公路工程建设施工技术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根据各年的建设工程资料显示,我国公路工程建设过程中屡屡出现各种问题,所以研究和发展公路工程施工技术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大工程。具体问题如下:
1.有些公路在不应该设岔口的位置开设平面开口以满足村民的出行、住宅和企业需要,严重影响车辆通行与人员通行的安全;
2.公路路面不平整的问题也较严重,一是由于公路修建年代比较久,路基发生了沉降造成路面不平整,二是由于修建时没有保证平整度造成路面起伏很大,给车辆安全行驶带来了障碍,在平直路面与起伏路面的交汇处往往容易出现交通事故;
3.我国地域广阔,各个地区的地理和地质水文环境都有所差别,一套标准的规范往往不能适用于所有地区的工程,因此,公路工程技术的应用在各个地区必然会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具体情况如下:
①在沙漠地区,因缺乏砂石、黏土等常用筑路材料,再加上水资源严重缺乏,所以要达到就地取材、降低成本的目的非常困难,这就需要强有力的公路工程技术来指导完成工程;②在黄土地区,由于长期经流水冲刷、侵蚀而形成的特殊的地理环境,滑坡、湿陷等严重影响着路基的稳定性能,要保障交通行驶安全通畅,就必须应用公路工程技术来采取有效措施加强路基的稳定性;③我国有些地区经常因为雪害的原因导致交通受到阻碍,不能顺利通行,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不断提高公路工程的技术;④在隧道、桥梁的施工过程中也经常出现问题,有些地段只能挖隧道或者架桥梁,在这些方面公路工程技术的要求也应相应作出改变;⑤后张法是桥梁预应力结构施工的重要部分,在施工过程中会产生施加的预应力或高或低的偏差,虽然对结构的承载力影响并不大,但会直接影响到预应力结构的使用性能(如变形、开裂),国内外的预应力结构使用情况已经表明,在实际预应力结构使用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主要是钢束的锈蚀),使得预应力结构的使用年限大大地低于人们所预期的年限,所以预应力工程从设计到施工必须认真精确,并且也应采取措施解决钢束的锈蚀问题;⑥在中低等级的公路上,公路与桥梁过渡段的桥头跳车病害对车辆行驶的舒适性影响并不明显,主要是因为中低等级公路上车速慢、桥梁数量较少、道路路面平整度相对较差,人们对行车的舒适性要求一般也较低,但是在高速公路和城市快速路上这种现象就非常明显,由于施工现场狭窄不利于操作以及人为的疏忽,过渡段与路基衔接处往往是桥头的薄弱环节,容易发生裂缝和桥头沉陷现象,在实际施工中有可能因为路面结构层和桥面结构层的施工不同步,在标高控制上产生误差。
三、公路施工技术解决措施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提出以下解决措施:
1.严格按照《公路工程技术标准》中的安全技术标准施工,我国的技术标准已较为完善,要解决施工过程中的公路工程技术问题,就要依靠建设者严格按照标准设计施工;
2.公路工程的施工设备以及选用的材料要适应特殊的地理和地质水文环境,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发展创新,上文提到的特殊地理环境中,如果没有适应环境的设备和材料不可能完成公路的施工,虽然不能就地取材,但是可以通过不断的设备创新和材料创新,创造出适应某个地区的设备和材料,从而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
3.对于已建公路,特别是已出现沉降、裂缝造成路面不平整等问题的公路,需要有一套公路工程技术体系对其进行养护处理,以保障车辆安全通行,减小交通事故的发生;
4.在桥梁施工过程中要加强后张法预应力张拉前的准备工作,保证张拉、压浆等施工工艺的技术质量管理,创新工艺,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提高现有施工水平;
5.在公路与桥梁过渡段施工过程中,应使台背回填压实度、灰剂量达到设计要求,提高整体强度,防止桥头跳车现象产生,应适当加长过渡路段的长度以缓解刚性桥面与柔性路面衔接处的沉陷变化,台背回填最好与相邻路基同体施工,若条件不允许同体施工,则必须逐层加宽至少10cm成倒台阶施工,严禁直上直下填筑台背填土。
四、结束语
总之,公路工程施工技术的应用关键取决于人,同时也取决于具体的社会地理和地质环境,所以一方面要做好施工的技术要求、施工方法和质量标准等要求;另一方面要因地制宜,适时进行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促进公路工程施工技术在公路建设中的推广应用,创造一个和谐的社会交通环境。
参考文献:
[1]JTGD10―2006,公路路基设计施工技术规范[S].
[2]JTGB01―2003,公路工程技术标准[S].
[3]谢志广.对公路施工技术管理的探讨[J].民营科技,2010(3).
[4]李四雄.关于公路施工技术管理的探讨.科学时代,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