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论文城市景观规划方向论文范文
所属栏目:农业环境科学论文
发布时间:2013-07-19 10:17:00 更新时间:2013-07-19 09:24:58
景观设计论文发表期刊推荐省级期刊《科技资讯》,《科技资讯》杂志是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主管、北京国际科技服务中心主办的科省级刊物。发表具有学士学位以上的高学历人群各类原创 性的学术理论、工作实践、成果综述性文章,充分体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方针,本杂志社向各级政府机关、相关单位、学校等征集学术论文。
摘要:城市是人工系统,传统的城市景观设计理念和方法,已经不能解决现今岌岌可危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现象,应用景观生态规划的理念进行设计,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运用生态学原理和系统景观设计方法去建设体制合理、社会和谐的文化体系以及生态健康、景观适宜的生态环境,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自然生态与人类生态的高度统一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城市景观,生态规划
自然界孕育人类,人类在自然界中生产、生活。随着社会经济、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人类对我们赖以生存的城市环境有着越来越高的质量、审美要求;同时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人类活动已经对大自然造成多方面的不利影响:空气、水系被污染,山体植被遭破坏,自然生态环境失去平衡。这种状况,已经极大地影响了人类生活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吉林省通化市位于长白山系,城市群山环绕,水系发达,“水沿山而走、山依江而展,山水相绕;峰峦绵亘,城市依山傍水而建”。在《通化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30年)》中,城市发展目标为:宜居秀美的山水生态园林城市。依据总规,城市景观规划发展目标定位为: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重视山水资源保护和园林绿化建设,充分利用自然山水的特有优势,做到显山露水,努力创造个性鲜明、结构清晰、环境优美、富有时代感的城市环境,为建设文明富裕、通达开放的经济强市服务。
首先,要进行生态环境与本底保护。通化城市四面环山,山体绿化犹如绿色屏障保卫着城区。坚持生态保育、生态恢复与生态建设并重的原则,规划建立哈泥河水源、王八脖子遗址、自安山城遗址、北大顶子山、九仙峰、桦树岭、烟囱山等十个自然保护区,以保护文物古迹、自然环境,同时调节小气候,起到净化城市空气的作用。还要加强城区范围内绿地建设,提高城区绿化覆盖率提升城市形象。
城市景观以河流为骨架,规划将重点打通城市生态轴脉,将绿色生态延伸至城市内部。在原有绿地基础上扩大面积,形成散落于城市各区的一个个绿肺,与河道骨架构成绿色大本底。其中,南山、玉皇山、哈泥河生态涵养区南北成一线,是重要的城市生态廊道。以生态健康为目标,确保生态安全。加强区域生态环境联合建设和流域综合治理,建立稳定的区域生态网络。
根据通化城市建筑、道路布局以及周围自然地理条件,城市景观格局划分为“一环、一轴、一带”。
“一环”指通化城市外围的绿色山体,是城市重要的生态屏障。在开发建设中应充分考虑生态通廊的通畅,并将其作为重要的视廊,提供较好地视线空间,凸显城市山水形象和自然景观特色。
“一轴”指浑江景观轴,是城市景观系统的重要载体,贯穿承载了城市三大片区,是城市景观风貌的特征。
浑江景观轴是以浑江为主脉的景观水轴,体现“山水融城、五彩浑江”的景观主题。该景观轴是城市贯通的景观主脉,规划建设连续的滨河绿带和局部放大的滨河公园,同时控制滨河地段的城市建筑高度,留出充足的实现通廊,营造开敞优美的景观区间。通过弘扬浑江生态和东北文化,使更多人关注、保护通化浑江的环境、生态。
“一带”指生态景观带,连接南山、玉皇山、哈泥河生态涵养区南北成一线,形成南北贯穿城市的重要生态走廊。
城市周边拥有较好的山体资源,规划中应首先确定对山体的保护界限,明确建设控制边界,保护山体不被破坏。开发山体之间脚下的缓坡地,让出山脚线,形成连绵的山体绿化公园。改善避免建筑过度占用山脚线的局面,需用道路隔开,建筑由低向高过度,将山体景观展现在人的面前。
其次,要规划建设具有通化城市特色的景观风貌。
从城区与自然生态环境和谐、历史文脉延续、城市发展特征这三个方面去理解、描述、体现通化的“历史文化”和“山水城市”特色。尊重城市成长的过程,营造“通天化地、水秀山城”的城市形象,营造宜居宜业的多种类型城市空间。
城市景观特征区根据性质和风貌要求,可以划分为商业特征区、居住特征区、景观特征区和产业特征区四类。每类特征区又结合其区位和周边环境特色,具有不同的风貌控制要求。
同时,控制城区的开场空间。
完善空间结构,通化城市开敞空间包含广场、滨水景观区和城市生态涵养区,是城市自然环境的主要载体、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媒介,也是城市与大自然互相沟通和城市居民亲近自然的通道。加强城市周边大环境的绿化建设,利用山体、水库周边、江河沿岸等地,扩大和开辟林地、果园、及防护林带,形成城市绿色大背景。通过河道绿化及道路绿化将城区周边的绿色引入城市,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由山、水、园、林有机组成的复合型生态绿地网络系统。
规划空间布局,塑造具有独特个性和城市特征的公共开敞空间系统,最大限度的融合绿地、广场、水面、山体、街道,提供适合人们生活、游憩的多样场所。措施包括:结合老城区改造,增加一定比例的公共活动空间;补充街头绿地、城市广场,完善绿地系统;在公共开敞空间中植入文化元素;打造郊野公园体系;恢复城市生态廊道,利用河流、绿脉,丰富线性公共空间。
城市景观规划建设已经从简单的物质需求上升为精神需求,从人类向自然界索取到人类开始保护生态环境。为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城市与自然可持续发展,先进的景观规划理念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西蒙兹(俞孔坚、王志芳、孙鹏等译),2000,景观设计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通化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30年)》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3]《通化市中心城区景观专项规划》优山美地国际规划咨询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