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论文农村饮用水源保护方向论文范文
所属栏目:水利论文
发布时间:2013-08-01 10:19:55 更新时间:2013-08-01 10:54:52
本文选自核心期刊《水电能源科学》,《水电能源科学》(WaterResourcesandPower)创刊于1983年,由教育部主管,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华中科技大学、国测水电技术研究院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目前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2008版,水利水电类核心期刊排名第6)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也为华中科技大学D类期刊之一。
摘要:农村饮用水源保护是保障农村饮水安全的核心,在论述农村饮用水源与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基础上,对农村饮用水源地污染的主要原因作出剖析;提出了保护农村饮用水水源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饮用水源,保护,建议
引言
近年来,各级政府加大了农村饮水安全保障的投资力度,采取了一系列工程措施和管理措施。但由于经济发展和资源过度开发,导致了农村饮用水源污染和水资源枯竭问题。因此,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的保护,保障农村饮水安全,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1饮用水源的类型
农村饮用水源类型大致分为两类:地表水源和地下水源,其中地表水源包括河流水、湖泊水、水库水、溪沟水和坑塘水等;地下水源包括潜水、承压水和泉水等。
河流水一般流量较大,但受季节和降水的影响较大,水的浑浊度和细菌含量较高,水质季节性变化明显,且易受工业废水及生活污水的污染;湖泊水水位变化小,流速缓慢,水量、水质较稳定,浑浊度较低,易繁殖藻类;水库水水位一般较高,变化较大,浑浊度较低,也易繁殖藻类;溪沟水水体一般受季节性的农药、化肥等的污染比较严重,有的还受企业废水的污染,所以水质相对较差;坑塘水水量一般较少,有机污染严重,一般不宜作为饮用水源。
潜水指埋藏在地表以下,第一个隔水层以上的含水层,水质易受地表或地下污染物污染,与周围环境有密切关系,浑浊度较低,一般无色,部分地区的铁、锰、氟或砷含量较高或超过卫生标淮。承压水指在第一个隔水层以下的含水层,具有一定的压力水头,有自流(压力水头高出地表)和非自流两种。
2饮用水源存在的问题
农村饮用水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水和水质污染程度严重。部分农村群众长期饮用不符合饮用水标准的高氟水、高砷水、苦咸水、高铁锰水、污染水等,同时因设备简陋、干旱引起的季节性缺水问题依然存在。农村饮用水源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面:
2.1用水保证率问题。引起饮用水量不足的原因主要有:由于供水设施简陋或根本没有供水设施,直接从河道、坑塘、山泉、浅井取水饮用,水源保证率低,季节性缺水严重,干旱季节缺水时仍需远距离拉水或买水。
2.2饮用水水质超标。大部分农村水源地没有相应的保护管理措施与水质预警实时监测体系,受到了生活污水、化肥、农药、养殖畜禽粪便、工业废水等的污染,水源水质越来越差,许多地区出现了水质性缺水。饮用水源污染,造成水中致病微生物及其他有害物质含量严重超标,易导致疾病流行,有的地方还因此暴发伤寒、副伤寒以及霍乱等重大传染病,个别地区癌症发病率居高不下。
2.3高氟水、高砷水和苦咸水。长期饮用高氟水,轻者形成氟斑牙,重者造成骨质疏松、骨变形,甚至瘫痪,丧失劳动能力;长期饮用砷超标的水,造成砷中毒,导致皮肤癌和多种内脏器官癌变;长期饮用苦咸水导致胃肠功能紊乱、免疫力低下,诱发和加重心脑血管疾病。
3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保护农村饮用水源、确保农村饮用水安全是农村水环境保护的首要任务。全国大多数城市对饮用水源保护区作了划分,建立了一大批水源保护区,并积极开展了水源地的污染防治工作,制订了一系列饮用水源保护的法规和条例。虽有的地方在城市饮用水源保护法律法规中也涉及到部分农村饮用水源保护的相关内容,但对因农村饮用水源变化引起保护区范围变化的科学论证工作相对滞后;对饮用水源如何保护缺少相应的规划和科学研究;对水源地源头周围污染源情况掌握和管理有滞后现象,缺少水源地日常动态管理系统、污染源动态档案系统和应急处理系统。我国现行环境法律制度对我国农村饮用水源的保护而言难以发挥其优势。其弊端主要表现在法律调控中的三个方面:
3.1立法现状。我国环境法律制度历来突出于对城镇居民有关的生态环境的保护,对农村地区关注较少。农村饮用水源保护在法律规范中一笔带过,其保护管理的控制体系,手段和形式在法律文件不仅不突出。
3.2权力运行。我国对于农村地区水环境保护而言,存在政府环境监督管理体制上的困境。农村水源主要为散置在村落或村落间的水体,而政府控制的组织依托在于行政机构,使得政府组织建构不符合农村饮用水源的自然属性,以至相关管理措施难以长期稳定的延伸到乡镇以下得农村地区,水源基层管理责任难以落实。
3.3内容。对农村饮用水源的法律调控存在具体制度上的缺失。我国现行水源保护的三大主要制度为:水源保护区制度,水质标准制度和水质监测制度。我国许多农村地区居民无法享受到管网供水,只能直接从江河等地表水源取水或者依靠收集的雨水,井水为生。
4饮用水源地污染原因
一是生活污水的排放;二是水土流失;三是农业耕作源料污染;四是工业污染;五是地下水开采过量
5农村饮用水源保护的应对措施
确保农村饮用水源卫生,保障农民用上足量安全的水,其根本措施就是构建科学合理的供水工程、控制和治理环境污染。保障饮用水源地安全的对策与措施。主要包括:
5.1选择不易污染的水源。在同等条件下,地下水源不易受污染,易于防护,卫生条件好,宜优先选择水质符合要求的地下水。
5.2严把水源工程关。确保水源水质符合国家饮水卫生标准,应建立坚持在水源工程开工前检验相关水源水质的制度,并尽量采用全封闭水源构筑物,避免污染物直接污染;
5.3加强水源卫生防护。作为生活饮用水的水源,应设置卫生防护地带,划分不同的水源保护区,并规定相应的保护措施;
5.4强化水质监测。水源水质监测与评价应包括监测点的布置、监测项目、监测时间、监测频率的确定、监测方法的选择和水质评价等内容。
6强化农村饮用水源地的保护
6.1制订农村饮用水源保护的专门法规
应总结国内外的饮用水源地管理经验,抓紧编制出台《农村饮用水源保护管理条例》,颁布不同类型水源地保护区划分和管理办法、水源地监测信息管理和发布规定,分层次建立保障农村饮用水源地安全的法制监管体系。
6.2制订科学合理的农村饮用水源保护规划
在制订农村社会和经济发展规划时必须考虑农村饮用水源保护规划,将其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使农村饮用水源保护规划与农村社会和经济发展规划相协调,促进经济发展。6.3生物防控工程技术体系
建立生态防控技术体系模拟分析系统,研究农村饮用水源生态防控机理,确定农村饮用水源地点源和面源污染的生物防控措施,设计农村水源地的生态屏障,同时进行生态防控措施的相关配套政策研究,建立农村水源地污染生物防控示范点。
6.4建立健全农村饮用水源地应急保障体系
在坚持常规水源和储备水源相结合的基础上,建立健全水源地战略储备体系和特枯或连续干旱年以及水质受到污染情况下的应急供水体系。规范和强化本地区应对农村应用水源污染事故应急处置工作,形成和完善防范有力、指挥有序、快速高效和协调一致的农村饮用水源污染事故应急处置体系。
6.5构建农村饮用水源地水质预警实时监测体系
分类分级建立监测水源地水质预警实时监测体系,加强饮用水源地监控系统和监管能力建设,建设包括常规监测、移动监测、动态预警监测三位一体的监测网络,实时掌握水源地水量水质状况。
6.6制订农村饮用水源的水质监测技术规程
根据不同类型的农村饮用水源地,建立实用性强、经济、高效的水质监测技术规程,开发和筛选适用于农村饮用水源地监测的技术与设备。
6.7建立科技进步创新体系
加强与农村饮用水源保护有关的科学研究依靠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促进农村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综合治理,加强劣质水、微污染水处理技术研究,加强安全高效消毒技术研究,加强农村饮用水卫生标准制订工作,加强制水工艺的改造和研究,加强流域水环境保护、纳污能力及污染总量分配技术与管理体系研究,依靠科技手段防控突发性水环境污染事件,实现防控工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6.8建立宣传教育体系,鼓励公众参与
加强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规划的宣传和引导,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媒体,加大农村水资源保护工作宣传力度,鼓励农民积极参与工程的建设与管理运行,广泛听取农民意见,充分反映农民意愿,建立农村水源地环境信息公开制度,提高农民对加快水源地保护的认同程度。
参考文献
[1]林洪孝主编《水资源管理理论与实践》
[2]《农村饮用水源保护及污染防控技术》
[3]林洪孝、王国新主编《用水管理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