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论文发表之浅析中国传统戏剧对中国电影的影响
所属栏目:戏剧论文
发布时间:2013-08-21 10:36:15 更新时间:2013-08-21 10:43:15
戏剧论文发表期刊推荐《电影文学》,《电影文学》创刊于1958年,是长春电影制片厂旗下的刊物之一。创刊近50年来,依托长影的人才资源与品牌优势,发表了大量的影视文学剧本及影视学术作品,在全国广有影响。邮发代号:12-8。
摘要:中国电影自诞生伊始即与中国传统戏剧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国电影的发展是在不断吸收外国先进经验的同时不断借鉴中国传统文化的成果。本文通过个别案列阐述传统戏曲元素在中国电影中的渗透和影响作用,并简单论证中国电影对传统戏曲的借鉴和发扬。
关键词:电影,戏曲元素,影响
中国电影自诞生伊始就与中国传统戏剧有着密切的联系。传统的戏剧文化是中国电影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它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影响着中国电影的发展。电影与传统戏剧有着非常深刻的渊源,传统戏剧在旧时专指戏曲,后成为戏剧、话剧、歌剧、舞剧、诗剧等的总称。历史悠久的传统戏剧文化为电影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现成的资源,总的来说,传统戏剧对中国电影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电影类型电影创作观念以及电影表现语言等诸多方面。
可以说戏曲电影是中国电影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类型,同时也是中国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专以中国戏曲表演为拍摄对象,力求展示中国独特的戏曲艺术的魅力,记录中国戏曲表演艺术大师的艺术成就和优秀的中国戏曲剧目,以弘扬中国悠久的民族戏剧传统。
1905年,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在位于北京琉璃厂的丰泰照相馆拍摄完成。当时身为照相馆老板、照相师的任庆泰把由著名京剧演员谭鑫培主演的京剧《定军山》中的某些片断拍成了这部影片。对于这弥足珍贵的第一次,我国电影学界一部权威的《中国电影发展史》是这样评论的:“这部短片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戏曲片,也是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影片。我国第一次尝试摄制电影,便与传统的民族戏剧形式结合起来,这是很有意义的。我国第一次尝试摄制电影,便与传统的民族戏剧形式结合起来,这是很有意义的。”
留洋过日本的任庆泰首次拍摄影片,对电影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在拍摄电影时不仅选择观众喜闻乐见、艺术性强以及群众基础非常深厚的京剧作为拍摄对象,而且拍摄的是戏曲界有一定影响力的谭鑫培的拿手好戏《定军山》。在这部电影热播之后,任庆泰又相继拍摄了谭鑫培主演的《长坂坡》和其他一些京剧名角的表演片段,如俞菊生主演的《艳阳楼》、许德义主演的《收关胜》、俞振庭主演的《金钱豹》等。也正是在这些影片的影响和带动下,戏曲影片很快就迎来了属于它的繁荣期,京剧大师梅兰芳与商务印书馆活动影戏部和民新公司先后合作拍摄了一批影片,如昆曲《春香闹学》和京剧《天女散花》等,都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
不仅中国电影的诞生和戏曲有关,中国电影的每次技术艺术革新,也几乎都是从戏曲电影开始的。费穆拍摄的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描写了女戏人痛苦的爱情生活故事,其中就穿插了《穆柯寨》、《玉堂春》、《四郎探母》、《拿高登》四个戏曲片段。这部影片让观众第一次从银幕上听到了戏曲的演唱,不仅在国内各大城市造成了轰动,也在南洋的华侨中间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戏曲艺术在中国电影发展的这个重要阶段又一次为电影提供了帮助。
梅兰芳先生和费穆导演合作的中国第一部彩色片《生死恨》,戏曲元素在电影中的渗透和表现又一次为中国电影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新中国时期戏曲电影的生产和发张更加得到了重视,最具影响力的就是由桑弧导演与编剧的新中国的第一部彩色戏曲片,具有“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之称的《梁山伯和祝英台》。在20世纪50年代之际,中国电影出现了两次戏曲片的创作高峰,前后共拍摄了几十部优秀的戏曲纪录片和戏曲故事片,成为了戏曲片的经典之作,产生了广泛影响。
近些年来,除了《霸王别姬》、《人鬼情》等直接表现戏曲演员与戏曲故事外,戏曲元素在电影中渗透的表现方式可以大致概括为两种:一种是以电影元素的形式出现,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二是为电影创作提供丰富素材,各戏曲故事经过改编后直接被搬上银幕,如陈凯歌导演的《赵氏孤儿》。
甚至在现在的电影、电视、话剧甚至流行音乐里,我们随处都能看到戏曲元素的影子,如电影《活着》、电视剧《大宅门》、话剧《暗恋桃花源》等,因为戏曲元素的加入,从而增加了作品的文化底蕴与内涵,因此得到了观众的理解和认可,同时戏曲文化的传播得到更大的扩散,戏曲艺术与观众的距离也被拉近。
陈凯歌导演的《霸王别姬》无论是从题目、情节、人物,甚至到美学风格等各个细节,无不展现着浓郁的戏曲色彩。影片通过程蝶衣形象,表达了京剧艺术家对京戏的捍卫和保护,优伶在时代风云变化之际命运的坎坷与屈辱,更是表现环境对人性的扭曲和变异。电影艺术风格的展现以及虞姬个性的塑造等通过服装、化妆、面具、动作等戏曲元素表现出来,程蝶衣复杂的个性和情感通过对戏曲元素的灵活掌握和运用将他与虞姬两个戏里戏外的形象有机地统一在了一起。在电影中我们能看到导演对舞台戏曲动作的使用,特别是在《霸王别姬》、《贵妃醉酒》、以及《思凡》的演出中,程蝶衣的一腔一调、一走一看、一动一转、一抬一闪、一坐一观都严格按照统一规范的戏曲风格进行表演,一方面通过电影展示了程蝶衣作为京戏名角的功力,另一方面,让观众也欣赏到了京剧其魅力所在。
电影是以戏曲《霸王别姬》的演出为故事线索,将其部分戏曲段落和搬上银幕,使得整部电影具有浓厚的东方文化色彩,同时促进了情节的发展。由于导演正是准确地选取了京剧曲目,准确地把握了曲目中的情感关系,再巧妙地隐射到现实生活的人与人的情感之中,凸现了东方文化艺术的精美与细腻,使得电影风格更加精致,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在人们观赏电影故事的同时,还可以欣赏到中国戏曲精粹。另外,影片巧妙地将戏里戏外两个时空联系在一起,推动了故事发展,展示的是“戏如人生”和“人生如戏”。也为《霸王别姬》奠定了全片的悲剧风格,不仅是与时代政治风云连接一起的个人命运的悲剧,更多的是来自于程蝶衣内心的冲突,内心与现实的格格不入的个性悲剧。
电影《胭脂扣》改编自李碧华的同名小说,是香港著名导演关锦鹏的代表作之一。影片讲的是一个时空交错,在阴阳两界中诠释生死爱恨的故事,它显然受了“离魂”等传统戏曲元素的深刻影响:一个早在1932年就殉情死去的妓女如花,为了心中的一点痴情,迟迟不肯转世投胎,最后终于获得阴间的批准,重返人间找寻她的旧情人十二少陈振邦,限期七天。原来,前世的如花在倚红楼与十二少一见钟情,男欢女悦,终因家人反对,不能花好月圆,两人相约殉情。但十二少事到临头贪生怕死,没有吃下殉情的鸦片,苟活人间。而另一方面,如花也曾暗暗为十二少备下了足以致死的安眠药,使得她的殉情变得荒诞虚无、滑稽可笑,一出流芳千古的“梁祝化蝶”也被他们两人唱得令人啼笑皆非。最后,如花在人间找到的十二少已是一个衰颓老翁,而且心中并没有她,如花黯然离去。可以说,这部电影以现代人的观点宣布了人间爱情神话的破灭,表现了现代人对坚贞美好爱情的幻灭感。
值得一提的是电影《唐伯虎点秋香》在对人物形象和主题的把握上和戏曲有着不同之处。戏曲中的唐伯虎是个风流才子,一味地潇洒倜傥,却缺乏人的真性情,人物性格比较单一。而电影中的唐伯虎的形象却是复杂多样的,市井化是其比较突出的特点,在影片里唐伯虎并不是每天用功死读书的书呆子,或是只知道追逐美貌女子的风流才子,而是有血有肉有着七情六欲的普通人。他不仅才华横溢名满天下,而且家财万贯,拥有八个美貌妻妾,似乎人生该有的他都有了,可他却并不快乐,一边命下人拿垃圾去糊弄门口等着哄抢唐伯虎真迹书画的众人,一边躲在家里用毛笔蘸着酱油烤鸡翅膀。
徐克版的《倩女幽魂》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书生宁采臣夜宿兰若寺,遇上艳女小倩,但他一开始并不知道小倩是被树妖姥姥控制的一个幽魂,是来迷惑精壮男子代姥姥吸取阳气的。小倩见宁采臣心地善良不忍加害,后又与他发生恋情。宁采臣欲救小倩脱离姥姥的魔掌,便求助于侠义道士燕赤霞,历尽波折,最后终于成功地帮助小倩脱离姥姥的魔爪,转世投胎这一段令人荡气回肠的人鬼之恋,再加上当时最先进的电影特技,使影片从内容到形式都达到了极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该片创造了当年香港电影票房的神话,也掀起了当时拍摄古装鬼片的热潮。
迄今为止,有两千多年历史的中国戏曲,甚至是各地区的戏曲在世界戏剧史上都可谓独树一帜,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尤其是京剧作为我国的国剧,被看成是东方文化艺术代表之一。而出现在19世纪末的第七艺术—电影,是在现代工业和科学技术的支持和推动下诞生的,它在丰富了人们日常娱乐生活的同时,也对传统戏曲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但现在发展的趋势则是电影与传统戏曲更多相互包容,一方面电影从戏曲中汲取利于自身发展的有利因素,另一方面,传统戏剧被搬上荧幕,极大地拓宽了其传播途径。可以说,传统戏剧文化对中国电影的生存和发展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和影响,对中国电影独特的民族风格的形成产生着积极和重要的作用,传统戏曲促使中国电影以一种与众不同的面貌面向世界电影市场。反言之,传统戏曲的独特性对世界人民认识中国电影起到了相当巨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程季华.中国电影发展史.第1卷[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63
[2]高小健.中国戏曲电影史.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3]郭梅.中国电影中的戏曲元素.[J].文化艺术研究.2008(7)
[4]朱广平.浅析中国戏曲与中国电影.[J].中国戏曲学院学报.2006(5)
[5]潘先伟.论电影中戏曲元素的运用及审美意义.[J].四川戏剧.2008(1)
月期刊平台服务过的文章录用时间为1-3个月,依据20年经验,经月期刊专家预审通过后的文章,投稿通过率10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