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论文发表铜陵学院学报论文范文
所属栏目:教育学论文
发布时间:2013-09-06 09:35:55 更新时间:2013-09-06 09:40:55
教育学论文可以发表在期刊铜陵学院学报上,期刊主管单位:安徽省教育厅,主办单位:铜陵学院,主编:马克和,ISSN:1672-0547,CN:34-1258/Z。
摘要:当今,以批评为主要特点的教育方式逐渐边缘化,大家都相信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赏识教育”蔚然成风。赏识,其实就是一种激励。美国心理学家威廉杰姆斯说,“人性最深层的需要,就是渴望别人的欣赏与赞美”。赏识作为一种激励,就是对人性中渴望别人赞美与欣赏需要的响应与满足,可以有效激发孩子学习的动机,增强孩子学习的动力。
关键词:激励教育,家庭教育,运用
一、激励教育
激励,简而言之,就是激发动机,鼓励行为,形成动力之意。它产生作用的心理根据在于,人的行为由动机决定,而动机由需要决定,激励的实质就是根据人的需要设置某些目标,并通过目标及其附带的利益导向使个人出现有利于目标的优势动机并按一定的方式行动。激励教育是教育工作者和家长通过满足孩子需要而创设各种激发孩子动机的条件,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努力前进的过程。与其他激励活动相比,其特殊性体现在:激励主体和激励对象之间有着血浓于水的亲情,他们之间情感的考虑压倒一切,不具有其他社会活动的功利性,激励不是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而是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为了孩子的成长进步。教育激励内容大致可分为三类,即精神激励、感情激励和物质激励。就教育而言,精神激励比物质激励更为重要,过分强调物质激励可能会使孩子误入拜金主义的歧途,变得庸俗、势利,而精神激励则有利于培养孩子高尚的情操。感情激励就是以情感交流的方式来鼓励孩子。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更何况孩子身心依赖性强,特别需要父母的爱抚和关爱,一个赞赏的目光、一个满意的微笑,孩子都会感受到一种莫大的鼓舞。教育中的物质激励一般都是象征性的小奖品,如书、本和笔等学习用品。教育激励的模式主要有目标激励模式、典型激励模式和信任激励模式三种。目标激励,如,成就目标、道德目标和信仰目标。典型激励是用典型的人或事对孩子进行激励。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但榜样有好有坏,好榜样可以激发孩子向上向善的动机和行动,坏榜样可以用来对孩子进行反面教育。信任激励就是用信任、尊重、支持和关怀的情感对孩子进行激励,具体包括能力信任、人格信任和成就信任。家长的信任,是对孩子极大的鼓舞和鞭策,有时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激励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的应用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是奠定人生之路的最基础教育,是对学校教育的有力配合。实施激励教育,家庭和家长比学校、老师具有更加有利的条件,更能够有针对性地实施各种激励手段和措施。由于孩子与家长接触的时间和机会较多,了解孩子的真实情况,而且家庭激励教育是建立在血缘、情感等诸多因素的基础之上,因而家长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都对孩子影响极大。激励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的实施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可以充分地调动和激发孩子的积极因素,成为一种主要的家庭教育手段。在家庭教育中实施激励教育,首先要注意营造良好的激励环境,充分发挥家长的榜样、示范作用。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有非常重要的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家庭环境的好坏会直接影响激励措施效果的大小。最重要的是,家长要为孩子做出表率,这是营造一种良好育人环境的第一步。其次,多表扬,少批评,激发荣誉感。孩子的好胜心比成人更强,更易受荣誉感的驱使,特别是对于枯燥无味、不感兴趣的事,更需要精神鼓励和物质刺激才乐意去做。孩子依恋父母,渴望父母的爱;父母对孩子的进步表示赞赏和肯定,就能使孩子受到激励,得到满足,这种效果远比一定的物质激励效果要好。而对孩子做的事情一味地挑剔、批评,就会挫伤他们的积极性。第三,注意激励和去激励措施相结合。奖励和惩罚对孩子行为能够产生外部强化和弱化作用。鼓励和信任,往往更能激发孩子的自尊心和上进心。但奖励的原则应该是以精神激励为主、物质激励为辅,不然容易造成“为钱而学”和“为父母而学”的错误心态。当然,必要的惩罚,可以有效地控制孩子不良行为,但惩罚要适度,就事论事,最重要的是要使孩子明白为何受罚和如何改过。第四,积极引导,对孩子进行开导、说服。孩子没有稳定的自主意识,特别需要家长的引导。要根据孩子的兴趣、特长确定任务目标,通过积极的导向,使孩子感到学习的乐趣,接受和完成学习任务。要特别注意强化孩子的优点、长处等激励因素,弱化缺点和不足等去激励因素,即扬长避短,从而最大限度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第五,激励要实事求是,贴合实际。在家庭激励教育中,家长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确定合理的学习目标,把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实事求是地对孩子的发展做出定位,不仅仅把考分、成绩作为成功的标准。总之,激励教育是家庭教育很有效的教育方法,在实施中要注意使用正确的方式方法。特别要注意进行科学的激励教育,不把激励作为引诱,更不用引诱实施激励。
三、家庭教育中实施激励教育的偏颇
1.偏重物质激励,少用或不用情感和精神激励。的确,金钱奖励,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但久而久之会使孩子养成对金钱的依赖,缺乏自我能动性。最可怕的是孩子养成拜金主义思想,认为金钱可以摆平一切,这对孩子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在激励教育中,情感激励和精神激励应该得到更多的运用。这是因为,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会不断提高自己在精神、情感等方面的需求,追求精神世界里的满足,而适时对孩子作积极的肯定,比如称赞、鼓励、关注等可以令孩子更加自信,或许一个满意的微笑,一个赏识的眼神就有可能让孩子铭记一辈子,让孩子获得一种精神上的自我认同感和满足感,使好的行为得到巩固而成为一种自发的行为。
2.教育目标太高或太低,脱离孩子的实际。家庭中进行激励教育,设置激励目标是非常必要的。但在具体实施中,家长对目标的设置却不尽合理,要么太高要么太低,不能体现孩子的实际能力和水平。完美心态或好胜心强的父母往往会把激励的目标定得过高,只有孩子实现高目标才实施激励,这样容易使孩子走向功利的极端。溺爱的父母会把激励的目标定得过低,孩子只要有些许进步就夸奖、奖励,这样孩子就会形成不求上进的满足感。
3.激励语言使用不当。主要表现在:实施激励教育时语言粗鲁,嗓门大,用词不当,激励语言太过直白、直接许诺,如“你做了什么,我就给你什么”,从而在孩子心中形成“交换”的不良印象,以及“做事、学习是为了父母”的错觉。还有就是激励语言过分庸俗、势利,如“好好学习,长大了才能赚大钱、开好车”,以及“不好好学习,成大了让你去种地”等等,这些错误的观念将会对孩子正确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产生恶劣的影响。另外,激励教育时随意许诺而无法兑现,会造成家长在孩子面前的诚信危机。
总之,激励教育是家庭教育中一种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在实施中要注意使用正确合理的方法。还要特别注意与学校教育相结合。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而复杂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