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施工论文浅谈后浇带施工
所属栏目:建筑施工论文
发布时间:2013-09-12 15:46:12 更新时间:2013-09-12 15:51:12
建筑施工论文下载发表期刊推荐《中国建筑金属结构》1982年创刊,本刊全面反映我国建筑金属结构行业的发展方向、方针、政策、法规,企业的科技创新、科技进步、科技成果及其管理经 验。主要报导全国建筑工程领域中广泛使用的钢、木、铝、塑门窗,建筑幕墙、钢结构、采暖散热器、门窗配套件、模板、扣件、给排水设备等以及与之相关的材 料、设备、产品和新标准、新技术、新工艺、新成果。
摘要:随着高层建筑向大型化和结构功能多样化方向发展,超长结构、主楼群房式结构或不规则结构不断出现,特别是对地下防水有要求的建筑物,要求结构不留变形缝,常采用施工后浇带来取代它,只有做好后浇带施工的各个环节,才能达到提高工程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后浇带,主要功能,施工工艺
后浇带是一种防裂缝措施。由于钢筋混凝土在不同的温度下收缩的程度和膨胀的程度不同,产生有害的裂缝是不可避免的。只有在结构设计和施工规范的约束下对墙体、横梁、和底板进行留设施工裂缝,将结构暂时划分为多个部分,通过构建的自然物理收缩或膨胀的原理,在一定的时间之后进行混凝土的填充,将多个结构连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后浇带的特征是:可以根据结构的不同性质采用不同的材料进行浇注;后浇带的强度一定要比其联接的构建部分高;对待模板的消耗措施上,后浇带要防止新老混凝土因施工时间的不同而产生构建裂缝。
一、后浇带的主要功能
1、解决沉降差。高层建筑和裙房的结构及基础设计成整体,但在施工时用后浇带把两部分暂时断开,待主体结构施工完毕,已完成大部分沉降量以后再浇灌连接部分的混凝土,将高低层连成整体。设计时基础应考虑两个阶段不同的受力状态分别进行强度校核。连成整体后的计算应当考虑后期沉降差引起的附加内力。这种做法要求地基土较好,房屋的沉降能在施工期间内基本完成。同时还可以采取以下调整措施。
2、减小温度收缩影响新浇混凝土在硬结过程中会收缩,已建成的结构受热要会膨胀,受冷则收缩。混凝土硬结收缩的大部分将在施工后的1-2个月完成,而温度变化对结构的作用则是经常的。当其变形受到约束时,在结构内部就产生温度应力,严重时就会在构件中出现裂缝。留出后浇带后,施工过程中混凝土可以自由收缩,从而大大减少了收缩应力。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可以大部分用来反抗温度应力,提高结构反抗温度变化的能力。
二、施工工艺
1、由于施工原因需设置后浇带时,应视工程具体结构形状而定,留设位置应经设计院认可。
2、后浇带的保留时间。应按设计要求确定,当设计无要求时,应不少于40天;在不影响施工进度的情况下,应保留60天。
3、后浇带的保护。基础承台的后浇带留设后,应采取保护措施,防止垃圾杂物掉入。保护措施可采用木盖覆盖在承台的上皮钢筋上,盖板两边应比后浇带各宽出500毫米以上。地下室外墙竖向后浇带可采用砌砖保护。楼层面板后浇带两侧的梁底模及梁板支承架不得拆除。
4、后浇带的封闭。浇筑结构混凝土时,后浇带的模板上应设一层钢丝网,后浇带施工时,钢丝网不必拆除。后浇带无论采用何种形式设置,都必须在封闭前仔细地将整个混凝土表面的浮浆凿除,并凿成毛面,彻底清除后浇带中的垃圾及杂物,并隔夜浇水湿润,铺设水泥浆,以确保后浇带砼与先浇捣的砼连接良好。地下室底板和外墙后浇带的止水处理,按设计要求及相应施工验收规范进行。后浇带的封闭材料应采用比先浇捣的结构砼设计强度等级提高一级的微膨胀混凝土(可在普通混凝土中掺入微膨胀剂UEA,掺量为12%—15%)浇筑振捣密实,并保持不少于14天的保温、保湿养护。
三、施工要点
1、后浇带砼中使用的微膨胀剂和外加剂品种,应根据工程性质和现场施工条件选择,并事先通过试验确定掺入量。
2、所有微膨胀剂和外加剂必须具有出厂合格证及产品技术资料,并符合相应技术标准和设计要求。
3、微膨胀剂的掺量直接影响混凝土的质量,因此,其秤量应由专人负责,允许误差一般为掺入量的±2%。
4、混凝土应搅拌均匀,否则会产生局部过大或过小的膨胀,影响混凝土质量。所以应对掺微膨胀剂的混凝土搅拌时间适当延长。
5、后浇带砼应密实,与先浇捣的砼连接应牢固,受力后不应出现裂缝。
6、在预应力结构中,后浇带内的非预应力筋必须为预应力筋的锚固、张拉等留出必要空间。
7、预应力结构中的后浇带内有非预应力筋、预应力筋、锚具、各种管线等,此处的后浇带砼浇捣时,应高度注意其密实度。
8、地下室底板中后浇带内的施工缝应设置在底板厚度的中间,形状为“U”字型。
9、后浇带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应采取带模保温保湿条件下的养护,应按规范规定,浇水养护时间一般砼不得少于7天,掺外加剂或有抗渗要求的砼不得少于14天。
10、浇筑后浇带的混凝土如有抗渗要求,还应按规范规定制作抗渗试块。
四、结语
后浇带的施工技术是建筑工程施工中一个难点,如果控制不好就会发生渗漏等问题。起不到应有的设计效果,唯有严格按照规范施工,结合施工经验不断摸索创新,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1](GB502022-2002)《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中国计划出版社2005
[2](GB50204-2002)《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3]王铁梦《工程结构裂缝控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4](GB50119-2003)《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