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现阶段社会分层对高等教育机会均等的影响
所属栏目:教育学论文
发布时间:2011-02-25 11:19:42 更新时间:2011-02-25 11:19:42
副标题#e#【摘要】:我国现阶段社会阶层构成变化及收入差距的扩大,使高等教育机会均等这一理想目标的实现面临严峻的挑战。对社会分层如何影响高等教育机会均等进行讨论和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加客观地审视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从而为高等教育如何有效促进社会的良性流动提供可资对照的借鉴。
【关键词】:社会分层教育机会均等
不同社会阶层所占有的经济、文化、社会资本不同,影响着其子女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地区、层次、专业等选择上的差异,进而影响着接受高等教育过程乃至结果的均等。本文将以高等教育机会均等中所包含的高等教育起点机会均等、参与高等教育过程机会均等及学业成功机会均等三个方面为切入点,分别探讨社会分层对其所产生的影响。
一、社会分层对高等教育起点机会均等的影响
教育起点的机会均等即受教育者进入教育系统的机会均等,就是社会为公众提供一个教育机会,使人们的教育程度达到入职的要求,为所有的人、特别是儿童,不问民族、性别、地区、语言等背景,提供一个共同的课程,并让来自不同背景的人们特别是儿童在同一学校至少是同等类型和质量的学校中共同学习。⑴通俗地讲,高等教育起点机会均等即入学机会均等。在入学机会方面,我国高考采取各省按照分数从高到低的录取原则,并没有因为家庭出身等阶层因素而区别对待,但这看似教育面前人人平等的表面背后又是什么呢?实际上现存的社会分层已经不可避免、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了高等教育起点机会均等,这可从不同阶层在升学报考率、录取率等方面得到佐证。来自较好家庭条件的考生在学习条件、素质形成和特长训练方面拥有先天的优势,他们与其他人的竞争在最开始就不是在同一条起跑线上。经济、知识、信息方面的差异,反映在高考分数估计和志愿填报上,表现为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地区的家庭子女和农村家庭子女趋于保守、盲目,他们首先考虑的是学费、生活费、车旅费等,首先要斟酌一下这些费用自己是否承受得起,是否会给家庭的日常生活带来压力和负担,所以在选择学校类型时,费用便宜、对学生有优惠政策(如师范、农林、地质、军事院校)、离家比较近的高校往往是首选。与贫困阶层子女因经济原因而无法享有教育机会的状况截然相反,富有阶层的兴趣已不在其子女所享有的教育机会本身,他们追求的是教育机会的“品位”,及其学校的社会声望、师资力量、环境设施,更多地选择经济较发达地区的高校、综合类高校、教育部直属高校。
据统计,“进入高校的可能性之比,农民阶层与非农阶层的整体差距是5.6倍,在全国重点高校中是9.2倍,其中与党政干部子女的差距则分别达到17.9倍和31.7倍。作为体力劳动者的工人和农民,与作为脑力劳动的党政干部、企业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子女的机会差距很大:在高校总体中为9.6倍,在重点院校中接近15倍,工农子女的合计份额不到45%。”⑵
从录取情况看,2005年1月,“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研究课题组发布研究结果:“低阶层家庭子女的平均录取分数普遍高于高阶层的子女。平均分从高到低依次为:农民、下岗人员、个体经营者、工人、职员、中高层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与他们的社会地位刚好大致相反。平均分最低的是高级管理技术人员阶层子女,为571.3分,比农民阶层子女的平均分610.1低38.8分,比下岗失业人员阶层低35分,比工人阶层低26.2分。”⑶此外,我国现在分省定额、划线录取的办法则更产生了“地区性分数壁垒”的不公平现象,而我国的名牌大学一般都集中在北京、上海、南京等较发达地区,这些学校的“地方保护主义”,使得社会不同阶层的矛盾进一步凸显,因为他们把大部分的录取名额留给了本省的考生,而只在其余省份招一小部分,它这种录取办法就导致同样的学校同样的专业,考生的分数却大相径庭,不发达地区的考生往往要比发达地区高上几十分,甚至一百分。因此这些地区的考生到发达地区去就读名牌大学的机会无形之中又少了许多。
即便是得以录取也仅仅是个开端,若是在随后的几年因学费、生活费而中途辍学则同样表明未能享有教育机会。在分数的一只脚跨进大学大门的同时,学费的另一只脚却迈不起来,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所以可以说在大学的门槛前已对来自不同阶层的考生进行了一次“无形的筛选”。这些因素都使得来自社会底层的考生要么被拒于大学大门之外,要么从一开始就被分流到了二流高校,学习二流专业,从而影响到他们未来的职业选择及社会分层。
二、社会分层对参与高等教育过程机会均等的影响
科尔曼认为,参与教育过程的机会均等是指不同社会出身的组别,有相同比例的人数,得到同样的教育机会,他们无论是数量上和选题上都得到相等的教育参与。⑷然而,个体先赋的家庭阶层地位在个体竞争高等教育过程均等的时候仍然起着很大的作用。社会分层的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校园学习、生活中。值得注意的是,来自前一阶段的影响,还会直接延及下一阶段。“对学校选择上的倾向差别,使来自经济地位低的家庭的子女,在进入高校后享受公共高等教育财政资助的分配中处于更不平等的地位。”⑸这主要是指他们报考了录取机率大的二流院校、专业,而这些院校及学院在资源配备等方面根本不可能与重点院校或重点学科相比。
高额的学费之后,是比过去的农村生活费用更高的生活开支,如果到发达地区就读,负担更高。贫困家庭学生就不得不勤工俭学、利用课余时间打工来赚取生活费、学费。由于把大量的时间花在这个方面,过度的疲劳,上课时就容易瞌睡,注意力不集中,课后也没有时间来复习功课,期末的成绩也就可想而知了。而富裕家庭的子女则有足够的时间、精力来丰富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阶层文化差异在前一阶段的影响主要是子女能否接受高等教育、对高校类型或层次的选择、对专业的选择。在这一阶段,文化阶层差异中的**因素(价值观念、语言类型、教育方式等)对高等教育过程机会均等的影响则是以一种隐蔽的方式展现。美国社会学家伯恩斯坦在研究不同阶层家庭的语言如何影响学生成绩后认为,低文化阶层适应的语言是一种“大众式语言”或“封闭式语言”,而高文化阶层(中产以上阶层)使用的是“规范式语言”。大学所使用的正是后者的语言,并强调和肯定社会上层阶层的文化,漠视和否定不利阶层的文化。这样,貌似平等的教育机制实际上偏向了社会上层的后代,高文化阶层子女在学校教育中占据了优势地位。
校园生活方面,农村的贫困大学生在中学阶段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了打工和学习上,忽视了综合素质及能力的培养,进校后还要为生活费、甚至是学费而奔波忙碌,因此也就没有过多的时间参与到学校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中,即使有了时间也由于他们从小未经过各种艺术的熏陶和培养,也就自然黯然失色,没有优势而言。而来自城市的学生更多地占据了这片舞台,因为他们很小的时候,家长就为他们的将来考虑,让他们接受各种训练,文化艺术修养自然占尽优势,成为各种文化活动的主角。通过各种活动的参与,接触各种不同的同学,他们在待人接物、人际关系方面的技能也自然高于那些疲于赚钱,尚未完全适应校园生活的同学。此外他们更愿意担任学生干部,为同学服务,在入党、拓展人际关系网、自身能力锻炼等方面也就获得了更多的机会。受教育过程中的机会均等不仅仅是在获得知识方面的机会均等,更主要的是使受教育者在获得能力、本领方面的机会均等。但先赋的家庭阶层地位和城乡差距却使他们失去了锻炼的机会,再一次扩大了由入学机会时既有的不均等状况。
三、社会分层对学业成功机会均#p#副标题#e#等的影响
学业成功机会均等即教育后个人发展前景的机会均等,它是教育机会均等中层次最高的一级,是指通过教育后能平等地获得应有的就业机会,并能克服人先天的出身、性别等天然的差异,克服后天的经济、社会差异,具有取得同样的社会成就的机会。即这种教育制度和社会制度能补偿家庭的财富、收入、政治社会地位、社会关系和文化方面的差异,使这些因素不会成为接受相同教育后的人们在未来发展的各种机会上的有形或无形的障碍。然而这只是一种理想化的状态,社会分层作为一种既定的社会存在,势必会对就业产生不可忽略的影响。
农村学生在融入社会、就业机会上的劣势,可以说与他们当初在报考志愿时出于经济因素、稳妥考虑而就读的学校质量不高、所选专业一般不无关系。起点的不均等影响到过程的不均等,进而是结果(学业成功)的不均等。毕业时的一纸文凭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已大不如前,用人单位的关注点已转移到重点大学文凭,转移到人际交往、语言表达、管理协调、组织运作能力、环境适应能力、是否具有团队精神等综合素质上来。农村学生正是由于先天缺乏培育,大学其间又缺乏锻炼,又加上中国现在更多的是人情找工作、关系找工作、后门找工作,再受到社会资本因素的影响,择业时自然处于劣势。可见拥有一个有权、有势、有经济基础的家庭背景,自然为找工作增加了个重要的砝码,这可比成绩优秀、学生干部等所具有的能力来的有用的多,也重要的多。所以我们也经常可以看到这种现象,一些优秀的贫困大学生还在为寻求一份安身立命的工作而继续奔波,参加各种招聘会时,而一些学业不如他们的同学却早已坐享其成了,因为他们拥有好的家庭背景,他们的父母早就通过各种渠道为他们打点好了一切,为他们找到了令人羡慕的工作了。正如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所说的那样,“为了进入劳动力市场,年轻人不仅要调动教育获得(文化资本),还要调动物质获得(经济资本)和关系网络(社会资本)。因此,在就业现象的背后,起作用的正是一代人向另一代人传递社会身份的现象。”⑹中国社会科学院2004年7月28日发布的《当代中国社会流动》研究报告表明,“目前我国处于社会优势地位的阶层,其子女职业继承性明显加强,干部子女的机会比常人高1.2倍。”⑺这说明,个体将教育转化为未来收入的能力与父母的社会地位有关。高社会地位的家庭可以更成功地把子女所受的高等教育转化为较高的职业地位。学生学业成就的不同,反映的正是他们所代表的社会阶层在当前社会中的地位差异。因此,高等教育在促进社会流动、打破封闭的社会阶层代际传递性方面,还是难以彻底摆脱来自社会分层的制约。
通过以上关于社会分层对于高等教育机会均等影响的探讨,我们知道要使这种影响降至最低程度,就必须对教育内外部因素进行调整。我们可以通过健全社会保障体制、采取优先政策、构建终身教育体制来确保社会低层子女的高等教育机会均等。同时还要对招生考试制度、收费制度、资源配置制度、助学贷款制度等进行适度调整。我想通过这些方面的努力,教育公平这一理想状态就能够早日达到,我们的社会也将越来越和谐。
参考文献:
[1]赵明.社会阶层收入差异影响教育机会均等的经济学分析.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1月,第一期.
[2]转引自张衡,王云兰.我国高等教育公平与社会分层互动关系探讨.教育发展研究,2006.2.
[3]转引自张衡,王云兰.我国高等教育公平与社会分层互动关系探讨.教育发展研究,2006.2.
[4]赵明.社会阶层收入差异影响教育机会均等的经济学分析.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1月,第一期.
[5]钟宇平,陆根书.收费条件下学生选择高校影响因素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1999.2.
[6]转引自钱民辉.教育真的有助于向上社会流动吗——关于教育与社会分层的关系研究.社会科学战线.2004.4.
[7]南风窗.教育不平等扩大阶层鸿沟中国教育公平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