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铁路建设论文发表铁路废弃地改造和再利用
所属栏目:城市管理论文
发布时间:2013-09-28 14:43:47 更新时间:2013-09-28 14:04:47
摘要:城市空间的外拓使得原先位于市区的老工业厂区及铁路专用线逐渐废弃,进而给这些地区带来环境、交通、治安等多重问题。以合肥市铁路废弃地入手,寻求大中城市中废弃用地的再利用途径,并从规划、交通等多方面提出可施行的开发策略。
关键词:铁路废弃地,合肥市,改造和再利用,策略探讨
1引言和背景
铁路穿越城区后会对城市各区域的交通联系和往来带来影响。随着城市空间的外拓和污染企业的外迁,很多穿越城区的老铁路被逐渐废弃。由于铁路用地在管理中和归属权上的特殊性,废弃后的铁路线及周边用地缺乏相应管理和后续规划,逐渐成为城市更新过程中的“盲点”和“顽疾”,严重制约城市的发展。
2铁路废弃地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废弃铁路大多建设年代久远,与城市多为平交道口,凸起的轨道不利于车辆畅行,且连续的线性铁路空间将城区分割,很多城区间道路因铁路隔断,不利于各区域间交通的往来。
铁路废弃后无人管理,其周边区域逐渐成为低收入人群聚集区,这些人在铁路周边大量堆建违章建筑及临时棚户,甚至将废弃铁路站房及设施用房当成自己居住的场所,这些场所居住环境较为破败,居住人群构成相对混杂,给社会治安造的稳定成很大威胁。
由于常年闲置废弃地变为城市藏污纳垢的大型垃圾场,大量生活垃圾、工业垃圾、废弃物、化学原料、农药等废弃物在这里长期堆积,对城市大气、水体及土壤造成严重污染,对城市生态环境造成巨大污染。
锈迹斑斑的铁轨、废弃的铁路专用线、信号灯、无人值守的道口、字迹斑驳的站牌,这些废旧的铁道设施虽诉说着工业大建设时代铁路运输的辉煌,但也在日益变化的城市面貌中不断衰败,成为城市景观更新中的“死角”。
3合肥市区废弃铁路线现状
合肥市区目前有多处铁路废弃地,分别位于城区东部、北部及南部。东部及东北部的废弃铁路线主要是由城市拓展,老火车站外迁而遗留下来的淮南铁路及原合肥钢铁集团专用线,北部废弃铁路原为零五物资站及农药厂等工业仓库的专用线;南部主要是由合九铁路引出的由西向南延伸至骆岗机场长的机场专用线。由于管理和维护上的缺乏,这些铁路废弃后荒草丛生,污染严重,环境破败,治安问题突出,缺少统一规划而成为无人问津的消极空间,城市土地造成了极大的浪费;又因这些线性空间割裂了城市,进一步阻碍了城市交通联系和空间拓展。
4合肥市区废弃铁路再利用多元策略解析
4.1整体思路
时代的发展、城市结构的调整使得这些废弃的铁路空间逐渐成为城市空间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但同时也成为城市更新和发展的一个契机呈现在我们面前。废弃铁路烙有深刻的城市发展印记,同时串联起城市不同片区,如对其破碎的基础设施进行重修复,便可串联起破碎的城市片段。更新和再利用的过程是为这些新的线性空间寻找新的“连接”和“填补”手法,考虑不同地块废弃铁路多元化的再生策略,使其融入城市公共空间,赋予该区块新的功能和用途,激发新的活力,填补城市在功能上的空白。
4.2废弃铁路地区的多元利用策略
4.2.1生态修复的策略
合肥市的废弃铁路多穿越工业及仓储地带,这些地区往往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和污染,只有先对这些受到污染的地区的生态进行治理和修复,才能进一步进行再度开发和利用。如在污染相对严重的合钢专用线地区的土壤中,加入草籽及腐殖质,增加土壤肥力,以此培育出一些植物及微生物来“吞噬”这些污染物质,以达到净化土壤的目的。其次应尊重场地内原有的自然植被,自然再生的植被是废弃地内物种竞争、适应环境的结果,这些植被更能吸引其他动物和植物的栖息,对场地内长势较好的花草进行相应保留,或对植物进行复种,植物中强大的根系固定了土壤中的污染物,同时植物自身也美化了环境,使废弃地区被破坏的生态系统逐步得以修复。
4.2.2交通功能的延续
废弃铁路环绕合肥市区外围,如将原有未拆除的铁路线进行升级改造,并利用现有铁路廊道新建部分路段铁轨,即可串联起几条废弃线路,同时改造信号设备,新建部分候车设施,就可将其改造为城市轨道交通。
一些拆除路基,两侧建筑间隔较宽的废弃铁路也可改造为城市道路,以减少因废弃铁路穿越分隔城市而带来的交通联系之不便。
改造后的轨道交通在远期还可与城市地铁站及公交站点交汇,如做好城市各类交通接驳,让市民在重要站点无缝换乘,废弃的铁路线也可以充分延续并发挥其新的交通功用,成为城市交通体系中重要一环。
4.2.3城市文脉的恢复
废弃轨道及其周边地区见证了城市的工业及经济的发展,承载了城市的历史,其本身就是一种工业遗产,因而对场地内各中要素进行保留、整合和再利用,有助于恢复城市历史文脉,延续场所的记忆。如合肥钢铁集团原有厂房车间、设施用房、运输管道、铁轨乃至机车头等进行选择性完整保留,对其外观进行保护性更新和修复,同时利用微生物解决原有土地污染问题,并增加植物的栽植和设施的布置,使来此参观的市民感受昔日工业大建设时期城市的繁华面貌,并通过景观重构的新方式对市民重述关于城市的记忆。对场所内设施进行二次利用,如利用工业废弃管道、废旧汽车、工业废料等制作成雕塑,将铁路改造成为人行步道,或将大面积荒废地改成公共绿地等,既延续工业时代城市特有的历史文脉,也体现出后工业时代人们对于废弃场所的重思考,使其更加切合现代人的生活需求。
4.2.4适当增加商业及居住用途,整合沿线地块,使社会效益最大化
废弃轨道大多伴随着周边大片废弃工业或仓储区域的经济衰退,对废弃地的再利用也需要政府大量的资金支持,因此单纯的恢复其生态、交通功能及历史文脉显然过于理想。老城区建设用地寸土寸金,对沿线地块进行必要的商业和住区的开发,不仅可以活跃区域经济板块,提升人气,同时也能恢复此区域生态、文脉的长久活力。如在废弃铁路穿越和经过的居住人口相对较大的地区建立商业及办公中心,完善周边轨道交通站、公交车站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逐渐形成铁路沿线不同的城市次中心区域,既避免城市单一核心化发展,也吸引居民就近工作、生活,分散中心区人口,使社会、经济效益最大化。
5结语
废弃铁路既是联系的通道,又是今昔回忆的纽带,它是城市在时间和空间中重要的物质承载形式。在城市更新速度不断加快的今天,通过城市规划和景观设计相关技术手段对其进行更新和再利用,以新的方式重现其原有活力,也为城市居民创造新的游赏和生活空间,使废弃地恢复新的生机;通过地块整合,适量进行商业、居住再开发也使废弃铁路再利用达到社会经济效益最大化,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上述整合策略或许并不能完全实现,但无论从哪个角度,以哪种方式,倘若设计者对我们曾经生活过的场所进行过重思考和再利用,就有望让锈迹斑斑的铁轨和斑驳的厂房在不久的将来重获新生。
[参考文献]
[1]沈晔.更新城市中废弃的货运轨道空间[D].上海:同济大学,2009.
[2]华夏,张梦,王培训,顾大治.城市旧工业区改造更新初探——以合肥市老火车站地区为例[J].城市建设,2010(32).
[3]王向荣,任京燕.从工业废弃地到绿色公园——景观设计与工业废弃地的更新[J].中国园林,2003,19(3).
[4]王琼,张颖,郑凯.串起城市破碎景观的蜥蜴——城市废弃轨道空间生态重构[J].安徽建筑,2009,(5).
月期刊平台服务过的文章录用时间为1-3个月,依据20年经验,经月期刊专家预审通过后的文章,投稿通过率10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