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论文发表:高校强势学生群体刍议
所属栏目:教育学论文
发布时间:2011-02-25 11:19:42 更新时间:2011-02-25 11:19:42
副标题#e#
高校强势学生群体刍议
廖果1谭文峰2何俐3
1.2.(湖南交通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湖南衡阳•421008)
3(衡阳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湖南衡阳•421002)
摘要: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国际竞争的不断增强,教育改革的迅猛深入,加上高校连年扩招,大学生的层次日益多样化、多元化,高校学生群体也日趋扩大,作为一种社会现象,“高校强势学生群体”的出现已经是客观事实,它的出现将从各个不同的层面对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产生或者积极、或者消极的影响,高校强势学生群体的存在逐渐成为了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过程中不容忽视的研究课题。因此,开展对高校强势群体的研究很有必要,通过细致的研究,合理引导规范高校强势学生群体的行为,发挥其积极的一面,克服其消极的一面,对促进高校校园的“两个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高校;强势学生群体
1.引言
与社会学、政治学、社会政策研究等领域中的核心概念——弱势群体相同,强势群体并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社会群体,而是一个分析现代社会的经济利益分配和社会权力分配的不平等,以及社会结构不协调、不合理的概念。单就弱势群体这个概念来说,虽然,中外思想史有许多关于社会弱势群体的思想,但它成为社会科学的核心概念却是20世纪的事。我国学术界对弱势群体这个概念的关注时间则更为短暂,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社会学界陆续发表了一些涉及“弱势群体”的文章,这些文章大多也只停留在“弱势群体”概念的定义层面。到2002年朱总理政府报告中提到弱势群体之后,社会各界对“弱势群体”的关注急剧升温,学术界尤其是社会学学界对弱势群体的研究也逐渐走向纵深,社会学关于社会问题的研究、社会学的分支学科、社会工作和社会福利的发展和普及,推动了社会弱势群体这一概念进入社会科学的主流。
然而,对于相对于弱势群体的“强势群体”却没有得到学术界的关注,不难想象,学术界专门针对“强势群体”的研究成果并不多见。然而,研究成果的稀少并不意味着这个课题本身没有价值,正如刘志锁等人在其论文《强势群体:一个值得研究的社会课题》中提到的那样:随着时展,社会前进,用新的社会群体划分来研究社会现象、社会问题是与时俱进,我国正处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转型期,弱势群体和强势群体已经出现。
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强势群体”将不可避免地出现在任何一个社会集团中,并且从各个不同的层面对社会产生或者积极、或者消极的各种影响,高等学校自然也无法置身圈外。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国际竞争的不断增强,教育改革的迅猛深入,加上高校连年扩招,大学生的层次日益多样化、多元化,高校学生群体也日趋扩大,高校强势学生群体的存在逐渐成为了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过程中不容忽视的研究课题。而要研究一个具体问题,首先要弄清楚的问题是“是什么”,具体到“高校强势学生群体”这一研究课题,我们首先要弄清楚的问题是高校强势学生群体的内在涵义是什么,它具有哪些具体的特征。
2.理论界现有的观点
对于“高校强势学生群体”,我们实际上没有多少可供参考的研究成果,我们以“高校”和“强势学生群体”为关键词在中国学术期刊网上搜索,搜索的结果只有两篇:其一、汪才明撰写的《高校强势学生群体研究初探》和江涛等人撰写的《关注高校强势学生群体的全面发展》,对于“高校强势学生群体”,汪才明在其论文《高校强势学生群体研究初探》中是这样描述的:“大学生强势群体与大学生弱势群体概念,都是由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概念引申出来的。我们认为,大学生强势群体是指那些在经济、政治背景等方面较优越,从而在教育资源以及社会竞争力等方面都占有优势地位的学生群体。”江涛等人撰写的《关注高校强势学生群体的全面发展》,对于“高校强势学生群体”是这样描述的:“大学生强势群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与大学生弱势群体相比较而言的。大学生强势群体是指那些来自经济条件非常好或较好家庭的学生,他们在教育资源以及社会竞争方面都占有绝对优势。”
就大学生强势群体的研究来说,这两篇论文无疑是开创性的,也正因为如此,上述的两个概念描述较为笼统和模糊,其并不能较为清晰的呈现“大学生强势群体”的具体所指及其基本特征。但是,其基本研究为我们研究“高校强势学生群体”提供了很好的启发,如:“江文认为大学生强势群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与大学生弱势群体相比较而言的。”为了更好的明确“大学生强势群体”的内涵与外延,我们需要把目光投向更大范围的概念——“强势群体”及其相对概念“弱势群体”上去。
“强势群体”,与“高校强势学生群体”一样,研究成果寥寥,较有影响力的研究论文为,刘志锁,王凤珍所撰写的《强势群体:一个值得研究的社会课题》,该文对“强势群体”是这样解释的:“何谓‘强势群体’?就浅见所及还没有人给下一个明确的定义,《汉语大词典》也没有强势群体的词条。从网上对强势群体概念的使用看,其含义大致分二种:一种是相对比较产生的强和弱;另一种是专指比一般人强,有权有钱从而有势的群体。我们认为,强和弱本来就是相比较而言,只是第二种含义的强势群体概念需要有一个界定,明确外延的范围。根据词典对强和势的解释及现实中对强势群体概念的使用,强势群体可定义为:拥有较多的社会政治资源和经济资源从而在社会中具有优势地位的群体。”
“弱势群体”,与“强势群体”和“高校强势学生群体”不同,20世纪90年代,尤其是2002年朱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弱势群体”之后,近二十年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正是在这种不断的推动和研究的过程当中,学术界产生了关于“什么是弱势群体”的多种说法,其中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中国人民大学的郑杭生在其著作《转型中的中国社会和中国社会的转型》对“弱势群体”是这样描述的:“社会脆弱群体是指凭借自身力量难以维持一般社会生活标准的生活有困难者群体。”;上海社会科学院的邓伟志先生认为:“弱势群体是指创造财富、聚敛财富能力较弱,就业竞争能力、基本生活能力较差的人群。”;陈成文先生在其专著《社会弱者论》中,提出社会弱者群体“是一个在社会资源分配上具有经济利益的贫困性、生活质量的低层次性和承受力的脆弱性的特殊社会群体。”;还有的学者在报纸发表文章指出:所谓弱势群体,是指那些不但实际的经济收入偏低,而且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其未来发展也有相当困难的人群。他们往往面临着心理的和经济的双重困境。按照国际社会学界达成的基本共识,所谓社会弱势群体是指那些由于某些障碍及缺乏经济、政治和社会机会而在社会上处在不利地位的人群。
有学者根据国内外社会学界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定义,将“社会弱势群体”归纳为如下三点:“弱势群体”之“弱”,一是弱势的经济基础(没钱);二是弱势的社会政治地位及各种公民权利(没权);三是弱势的竞争力(包括获得财富的能力和身体本身的力量)。
3.关于对高校强势群体的探讨
“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相对,针对上述理论界对“弱势群体”的界定,我们可以做一个简单的定义推演:所谓“社会强势群体”指的就是在社会中所处的较好的社会地位和获取社会资源较好的社会机会和境遇的群体。而“强势群体”之“强”,同样也可以在经济基础、社会政治地位及各种公民权利和包括获得财富的能力和身体本身的力量的竞争力等三个方面得以体现。
那么,我们是否有可以参照“强势群体”对“高校强势学生群体”做出同#p#副标题#e#样的、或者类似的定义呢?
我们是否可以理所当然的认为,所谓“高校强势学生群体”就是由他们在高等学校中所处的较好的地位和获取学校资源较为容易的学校发展机会和境遇呢?或者说“高校强势学生群体”之“强”,可以体现在其一、强势的经济基础(有钱);其二、强势的社会政治地位及各种公民权利(有权);其三、强势的竞争力(包括获得财富的能力和身体本身的力量)等三个方面呢?
由于高等教育的特殊性,我们重点分析经济基础方面的影响,兼顾政治地位和竞争力方面的因素:伴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社会经济生活中的贫富差距问题也渗透到高校里,也间接加剧了学生群体的“贫富差距问题”。强势学生群体作为学生群体中物质上的强者,他们占有先天的经济优势,表现在消费活动上,他们较为追求消费品的档次和款式;一些家庭较为殷实富有的大学生一掷千金、比阔斗富的情况时有发生,以此来显示自己的身份和气派,但是,这样的学生与绝大多数的学生群体相比毕竟是少数,而大学生强势群体却是一个大范围的概念。经济基础或许是当前我国大学生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相划分的一个重要标志,但是,几个或者几十个具体的个人似乎无法自然形成一个强势群体。换句话说,只要是一个没有达成共性的群体,单靠一个或几个个体表达整体的利益和观点,成本很高,具有极强的外部性,个体之间相互依靠、推诿,只好对外部妥协的群体,都是弱势群体。
4.结论与思考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在高校校园当中,强势的经济基础、强势的学生权力、竞争力都与大学生强势群体的有着这样或者那样的联系,但是三者中的任何一个都不一定能够成为大学生强势群体的必要条件,就更不用说是充分条件了。做出上述判断主要基于如下几种考虑:
首先,强势群体也好、大学生强势群体也罢,最大不过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其次,大学生强势群体是一个大范围的概念。它涵括的范围很广,不能说,几个或者几十个具体的个人就能够自然形成一个强势群体。换句话说,只要是一个没有达成共性的群体,单靠一个或几个个体表达整体的利益和观点,成本很高,具有极强的外部性,个体之间相互依靠、推诿,只好对外部妥协的群体,都是弱势群体;再次,所谓的大学生强势群体或者是弱势群体只有大小之分、当务之急之分。强弱有一个度的问题,过了临界点,就可能相互转化;最后,大学生强势群体的问题也是一个利益之间的博弈问题。总之,我们在研究大学生强势群体的时候,首先应该对强势群体的范围进行尽可能严密的界定。换言之,我们应该对我们所研究的强势群体做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思考,有尽可能用动态的、发展的观点去看待大学生强势群体,而不能简单的加以限定。
对大学生强势群体的研究,使我们对处于中国社会转型大背景下大学生的认识和掌握又多了一个新的角度,使我们对当代大学生的认识和掌握更全面、更深入。搞清楚大学生强势群体的产生、特点、构成、追求、作用、演变、发展趋势及其对社会其它群体的影响等,有利于我们制定正确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战略;有利于处理好发生在高等教育内部甚至社会群体之间的矛盾,使社会和谐运转;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保证社会主义社会健康稳定地发展。
与此同时,一个人追求什么,受价值观念的支配。价值观念的形成,教育起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大学生强势群体,他们的所作所为会为其他大学生群体乃至社会群体所效仿追求。他们的行为是体现“三个代表”,将国家和社会的利益放在首位,还是个人至上,追求权势、金钱、地位;是遵纪守法、依法办事、奉献社会,热心公益事业、扶贫救困、助残济弱,还是享乐至上、比富摆阔、奢侈浪费,仗势欺人;是遵守规则、公平竞争,还是只讲目的、不择手段、见利忘义、有钱就是爷如此等等,强势群体的价值观念有着很强的示范效应。
如此种种都能充分反映,在当前中国社会转型大背景下,加强对大学生强势群体的研究,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生产力,建设先进的高等教育文化,对完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体制,促进两个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大学生强势群体,是当前值得研究的一个社会课题。
*本文系廖果主持的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和长沙社科规划办重点课题“湖南高校强势学生群体探究”(编号:湘社科[2008]20号)部分成果
参考文献:
[1]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2]刘志锁,王凤珍.强势群体:一个值得研究的社会课题[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4.02:24-27
[3]樊毅斌,周艳.也谈弱势群体[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5.02:19-20
[4]王思斌.社会转型中的弱势群体[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2.03:19-22
[5]汪才明.高校强势学生群体研究初探[J].滁州学院学报.2007.09:91-93
[6]江涛.关注高校强势学生群体的全面发展[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1:91-93
作者简介:
廖果(1984-),男,湖南常宁人,湖南交通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铁道运输系讲师,硕士。
通讯地址:湖南省衡阳市江东区苗圃象山村1号:湖南交通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铁道运输系,邮编:421000
月期刊平台服务过的文章录用时间为1-3个月,依据20年经验,经月期刊专家预审通过后的文章,投稿通过率10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