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梁建设论文桥梁混凝土工程外观质量的通病
所属栏目:交通运输论文
发布时间:2013-10-25 10:37:57 更新时间:2013-10-25 10:25:47
桥梁建设论文发表期刊推荐《黑龙江交通科技》主管单位:黑龙江省交通厅主办单位:黑龙江省交通科学研究所;黑龙江省交通科技情报总站;黑龙江省公路学会。
摘要:在混凝土施工中,由于结构型式、气候条件以及施工方法、施工工艺不规范等原因,造成在混凝土的浇筑过程中或刚刚施工完不久产生表面缺陷,本文结合笔者工作实际就这些质量通病的产生原因和预防进行简单阐述。
关键词:桥梁,混凝土工程,外观质量通病
一、混凝土蜂窝现象
1.原因分析
桥梁工程混凝土出现蜂窝现象,可能由多种原因导致,如:混合配合比不当,混凝土所使用的沙、水泥、碎石加水计量不准确,出现砂浆少、碎石多现象,混凝土浇筑中产生蜂窝;搅拌不均匀、时间过短以及混凝土振捣问题等,浇筑过程也能使混凝土产生蜂窝;下料过高、没有及时设置串筒、使用的碎石过于集中、砂浆发生离析等,也能使混凝土产生蜂窝;浇筑过程中使用的模板缝隙没有堵严,水泥浆发生流失过,导致混凝土产生蜂窝;钢筋设置过于紧密、使用碎石粒径过大等,导致浇筑过程中泥浆不能及时渗透,产生蜂窝。
2.处理措施
科学控制混凝土配合比,准确计算加水量,均匀的搅拌混凝土;及时设置安装串筒,特别是在浇筑高度超过2m情况下;分层浇灌与振捣,避免漏振;及时检查模板裂缝、支撑情况,防止漏浆。对于混凝土大蜂窝,需要凿去蜂窝处松散颗粒,用高一级细石混凝土修补。对于混凝土小蜂窝,用1∶2或者1∶2.5水泥砂浆修补。
二、混凝土麻面现象
1.原因发析
模板表面粗糙、粘附多余泥浆渣、杂物等,模板拆除过程中粘结混凝土表面,模板湿润不充分等可能导致混凝土麻面;模板拼接存在缝隙,漏浆;模扳隔离剂涂刷不均匀或局部漏刷,导致混凝土粘结模板出现麻面;混凝土没有及时振捣,气泡没有及时排出,致混凝土表面形成麻点。
2.处理措施
模板表面清理干净,避免泥浆、杂物存在,充分湿润浇筑模板,使用油毡纸、腻子等填严模板裂缝;均匀涂刷隔离剂,最好使用长效隔离剂;对于混凝土表面后期做进一步粉刷的,麻面现象可以暂不处理,混凝土表面不做粉刷的,则需要及时浇水湿润麻面部位,用原配合比去石砂浆抹平。
三、混凝土孔洞现象
1.原因分析
孔洞易出现在钢筋密集部位及埋件附近,由于混凝上下料通道阻塞,不能及时浇筑填补,出现孔洞;混凝土离析、砂浆分离,跑浆导致孔洞;混凝土下料过厚,振捣不到位,形成孔洞;混凝土中混有杂物,卡住浇筑混凝土,形成孔洞。
2.控制处理措施
钢筋密集处、结构较为复杂部位,使用细石混凝土、分层浇灌;预留孔洞,双侧下料,并在侧面加开浇灌门,及时振捣;及时清理混凝土中的木块杂物。对于已经出现的孔洞,凿除松散混凝土、浆膜,压力水湿润后,细石混凝土修补。
四、混凝土缺棱掉角现象
1.原因分析
模板湿润不充分,出现脱水脱落;模板吸水膨胀拉裂边角;拆模中粘掉棱角;低温施工过早拆除承重模板;边角受到外界重物撞击;模板没有及时涂刷隔离剂或者漏刷等,都有可能导致混凝土出现缺棱掉角现象。
2.处理措施
充分湿润模板,及时浇水养护;混凝土1.2n/mm2以上强度时拆除非承重模板;吊运、拆模中避免碰触、撞击棱角;拆模时,可以用草袋包好包好阳角,避免碰损。对于已经缺少的棱角,可以在凿除松散颗粒后,用水充分湿润,依据破损程度用1∶2或者1∶2.5的水泥砂浆修整。
五、混凝土表面不平整
1.原因分析
铁锹简单拍平表面,没有用抹子找平压光;模板支承基础过软、支承面不足,浇筑过程中支撑松动、泡水,模板不均匀下沉;没有达到混凝土要求强度,就上人运料或操作等。
2.处理措施
完成混凝土浇筑后,用抹子找平压光,终凝后浇水养护;所有外露模板,均采用板厚大于5mm的钢模板,形墩模板面板厚度则要大于等于8mm。对于T梁翼板、16m以上的预制空心板内模使用整体式钢制模板,采用钢模。在足够刚度、强度、稳定性和支承面积的地基上支撑模板,使其在浇筑过程中不下沉;浇筑完混凝土后及时检查,保证规定强度后,走动、操作、运料等。
六、混凝土强度不够,均质性差
1.原因分析
水泥过期、受潮,活性降低;砂、石料级配不合理,混有含杂物等;外加剂使用、掺量不当或不准确等,影响混凝土的强度;配合比不当,随意加水致水灰比过大,降低混凝土强度;颠倒加料顺序、过短时间搅拌、不均匀拌合等都影响混凝土强度;冬季施工、早期受冻或者拆模过早,试块制作没有振捣充实,养护条件不足,等等都会影响混凝土强度、均质性。
2.处理措施
保证使用的水泥出厂合格,无结块现象,过期的水泥等坚决不用;保证砂石子粒径、级配等规格要求,科学控制配合比,做到精确计量、准确计算,按操作规程搅和拌制,并保证搅拌时间充足,保证搅拌均匀。预应力梁板带模蒸汽养生12个小时以上,继续蒸汽养生3天,再采用湿润养生至少3天。如果混凝土强度偏低,采用非破损方法,如:超声波、回单仪测定实际强度,如不符合要求,按照实际强度校核结构安全度后,制定处理方案、措施补救。
七、露筋现象
1.原因分析
(1)灌筑混凝土时,钢筋保护层垫块位移或垫块太少或漏放,致使钢筋紧贴模板外露。
(2)结构构件截面小,钢筋过密,石子卡在钢筋上,使水泥砂浆不能充满钢筋周围,造成露筋。
(3)混凝土配合比不当,产生离折,靠模板部位缺浆或模板漏浆。
(4)混凝土保护层太小或保护层处混凝土振或振捣不实;或振捣棒撞击钢筋或踩踏钢筋,使钢筋位移,造成露筋。
(5)木模扳未浇水湿润.吸水粘结或脱模过早,拆模时缺棱、掉角,导致漏筋。
2.防治措施
(1)浇灌混凝土,应保证钢筋位置和保护层厚度正确,并加强检验查,钢筋密集时,应选用适当粒径的石子,保证混凝土配合比准确和良好的和易性;浇灌高度超过2m,应用串筒或溜槽进行下料,以防止离析;模板应充分湿润并认真堵好缝隙;混凝土振捣严禁撞击钢筋,操作时,避免踩踏钢筋,如有踩弯或脱扣等及时调整直正;保护层混凝土要振捣密实;正确掌握脱模时间,防止过早拆模,碰坏棱角。
(2)表面漏筋,刷洗净后,在表面抹1:2或1:2.5水泥砂浆,将允满漏筋部位抹平;漏筋较深的凿去薄弱混凝上和突出颗粒,洗刷干净后,用比原来高一级的细石混凝土填塞压实。
八、缝隙、夹层
1.原因分析
(1)施工缝或变形缝未经接缝处理、清除表面水泥薄膜和松动石子,未除去软弱混凝土层并充分湿润就灌筑混凝土。
(2)施工缝处锯屑、、泥土、砖块等杂物未清除或未清除干净。
(3)混凝土浇灌高度过大,未设串简、溜槽,造成混凝土离析。
(4)底层交接处未灌接缝砂浆层,接缝处混凝土未很好振捣。
2.防治措施
(1)认真按施工验收规范要求处理施工缝及变形缝表面;接缝处锯屑、泥土砖块等杂物应清理干净并洗净;混凝土浇灌高度大于2m应设串筒或溜槽,接缝处浇灌前应先浇50mm-100mm厚原配合比无石子砂浆,以利结合良好,并加强接缝处混凝土的振捣密实。
(2)缝隙夹层不深时,可将松散混凝土凿去,洗刷干净后,用1:2或1:2.5水泥砂浆填密实;缝隙夹层较深时,应清除松散部分和内部夹杂物,用压力水冲洗干净后支模,灌细石混凝土或将表面封闭后进行压浆处理。
九、结束语
这些外观质量通病的产生,与使用材料、施工工艺、施工条件及气候条件均有着密切关系。因此对桥梁混凝土工程外观质量通病的产生应引起重视,认真研究,加强施工过程管理,以科学指导施工,全面综合分析,摸索出行之有效的预防措施,以指导后期施工和确保桥梁混凝土工程的外观质量。
参考文献
[1]崔兆户.桥梁混凝土质量通病的防治措施[J].科技信息,2011(19).
[2]吴悦琴;陈杰喜;;混凝土外观质量控制技术的探讨[J];山西建筑;2007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