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师职称论文发表范文参考
所属栏目:数学论文
发布时间:2013-10-28 14:38:32 更新时间:2013-10-28 14:48:31
摘要: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关于加强小学生对学科知识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已逐步在各小学得到实施。新课程改革针对小学教育,更多的提出了建立快乐课堂的目标导向。通过营造出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实现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激发。最终,完成既定的教学内容。并且,建立在快乐课堂基础上的数学教学,则是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培养的前提。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在教学模式与教学手段上进行重构。
关键词:小学数学,实际应用能力,培养,学生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关于加强小学生对学科知识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已逐步在各小学得到实施。从反馈的信息不难知晓,在进行教学模式“破与立”的过程中,包含着诸多需要长期克服的因素。如,受到校际间区域竞争的作用,应试教育的痕迹仍然存在。为此,本文在讨论“小学数学教学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这一主题时,就须明确一点:在创新小学数学教学模式时,不能脱离现阶段客观教学环境来展开。惟有这样,具体的实施途径还有可行性。
新课程改革针对小学教育,更多的提出了建立快乐课堂的目标导向。通过营造出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实现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激发。最终,完成既定的教学内容。并且,建立在快乐课堂基础上的数学教学,则是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培养的前提。因此,建立上述课堂氛围,便形成了本文的逻辑起点。
一、应用能力培养对小学数学教学的内在要求
正如上文所述,在培养学生数学实际应用能力时,首先则须营造出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这种教学氛围的形成,有利于学生在数学学习方面主动性的发挥。主体性教育理念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应将学生置于教学的主体地位,充分引致出他们的主动性与能动性,教师则主要通过引导、启发等环节来完成教学。由此可见,上述课堂氛围的营造,本身就是主体性教育所要求的。
另外,在数学教学模式与手段上,还需分别引入“师生互动”与“探究式教学方法”。师生互动教学模式,并不简单的体现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问答”关系;而是建立在课堂平等地位的基础上,通过数学问题的相互商讨所形成的互动过程。由师生互动关系的建构,将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知识的习得中,有效激发出他们积极思考的意愿。探究式教学方法,是针对小学数学教学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探究式教学从字面上来理解,便与“师生互动”教学模式相适应。它主要在于,培养小学生在学习数学中的科学精神与探究意识。小学生惟有具备了科学精神与探究意识,才能将课堂所学的数学知识主动的应用到实际生活之中。
综上所述,考察应用能力培养对小学数学教学的内在要求后,可知:在教学过程中,应在教学模式与教学手段上进行重构。具体而言,引入师生互动教学模式,以及探究式教学手段;并伴以快乐课堂氛围的营造。最终,实现对学生数学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二、上述内在要求下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的构建
根据上文所给出的观点,这里将具体对小学数学教学模式进行构建。
(一)快乐课堂氛围的构建
1.非功利化的教育环境。赏识教育强调为学生的学习营造一种非功利化的教育环境。这种环境的营造关键在于这3个方面:(1)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性;(2)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与鼓励;(3)激励学生努力克服自身的弱点,使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这样就能激发学生们的学习潜力,并将优化小学数学学习的效果。
2.尊重、激励、宽容的教育理念。尊重体现为:承认学生的能力将在不同方面展现。因此,以一种包涵的教育心态来对待不同特点的学生。激励将形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动力机制,有助于他们发挥自身的学习主动性,从要我学转变到我要学的学习态度上来。宽容是赏识教育的重要特征,区别于功利性教育的方面就在于:允许学生在学习中犯错,不用尖刻的言语与行动惩罚他们。
(二)师生互动模式的构建
上文已经提出,师生互动模式不是单纯的一问一答,而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所建立的商讨机制。因此,该模式并不一定要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灵活应用。具体而言,当涉及到用数学知识来解释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时,便可以应用该模式,着样一来,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积极参与问题的讨论,教师则适时的将问题的讨论引向具体的教学内容中来。
(三)探究式教学手段的构建
探究式教学手段的应用,主要体现为通过问题导向来完成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围绕着关键问题建构出教师与学生平等的互动关系。教师针对问题的讨论进程,适时的将问题进行延展。从而,激发学生对相关数学知识的探究兴趣。在完成一系列问题的互动讨论后,对于学生掌握该知识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并且,探究式教学还形成了学生的探究精神。这种精神将有效使他们主动应用数学知识,来考察现实生活中所出现的数学问题。这本身就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内在要求。
三、教学途径的实际应用
以“重量单位”的教学内容为例:在导课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一个有趣的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自己有多重吗?这个问题直接与学生自己有关,因此,课堂氛围就活跃起来了。然后,教师随机抽一位学生回答自己的体重,学生可能会回答:XX公斤或斤。这时,教师就可以引出本堂课所要讲授的内容:重量单位——千克。教师在纠正了学生刚才所回答的XX公斤或斤后,就应及时引入千克与公斤、斤的换算公式。及时的目的便是:学生在产生迷惑与好奇的心态时,往往是注意力最集中的。由此,给出三者之间的换算公式,便有助于学生掌握。最终,教师再让全班的学生使用“千克”为单位,报出自己的体重。如果班里的小胖报出自己的体重是XX千克,一定会激发课堂愉悦的氛围。
最后,当知识学习完后,便可以将问题引向学生的实际生活之中。如,利用家里的弹簧称,称出家中某一类蔬菜的总重量。再根据该类蔬菜的总价格,求出每千克的价格。这样一来,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还加深了他们对身边事物的关切度。有助于,自身科学精神与探究意识的养成。
参考文献:
[1]许佳.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自主学习教学模式[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0(12).
[2]王淑霞.小学数学教学的生活化趋向浅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2).
[3]夏方平.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引导”策略[J].上海教育科研,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