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教育论文发表:略论高职院校素质教育与学生的全面发展
所属栏目:人文教育论文
发布时间:2011-02-25 13:16:53 更新时间:2011-02-25 13:16:53
副标题#e#
略论高职院校素质教育与学生的全面发展
黄必超
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南宁530007
内容摘要:本文在分析高职院校素质教育中教师和学生存在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改进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对策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改善教育的环境基础;完善素质教育的目标,等等。
关键词:高职院校素质教育全面发展
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以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思想和价值目标,坚持科学发展观,努力培养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需的高素质的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历史使命,也是回应时代要求、推动社会进步和促进自身发展的问题中应有之义。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具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双重属性的教育,其根本任务是培养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更加注重对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综合培养。因此,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应成为高职教育改革的主旋律。
一、高职院校素质教育教师和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
教育是一个任重道远的事业,从素质教育的提出、实施到现在已经有十多年了,我们应该看到素质教育有益而积极的一面,但是也应该看到,在实施的过程当中,有些条件不够成熟,并且在实施的时候,有些部门和学校追求的是形式上的东西,这些问题的存在会使素质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走过场,从而导致素质教育的失败。教师是素质教育的具体施行者,学生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对象,笔者主要是从教师和学生这两个方面分析目前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居主导地位,教师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学生素质的高低。教师高尚的人格魅力和职业道德是学生的楷模和表率;业务素质、教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又是决定教师素质高低的关键因素。然而,相关一部分教师由于主客观原因,教育观念落后,质量观、人才观、考试观都有片面性。具体表现在:(1)部分教师只教书不育人,对学生只管智育、不管德育,只管课内、不管课外;认为思想教育只是管理部门的事,与已不关,甚至对学生的不良行为视而不见。(2)只重视知识传授,不重视能力培养和实践锻炼;以考试分数衡量学生的总体素质,不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3)只强调学生掌握知识和培养能力,忽视在教学中贯彻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4)相当多的教师缺乏终身学习的能力,对新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研究不深,不重视更新教学内容、补充新知识、注入新信息,不重视提高学生认知能力,不善于教会学生学习。(5)在考试观方面仍在延续应试教育:考试方法单一,多用闭卷考试;考试结果以分数显示,似乎分数决定一切;重终结性评价,轻形成性评价;不能体现考试的显示功能,反馈功能和导向功能。以上问题,对全面施行素质教育造成了障碍。
(二)学生。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使每一个受教育的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确保各学院人才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素质教育的具体目标则是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以致学会生存、学会发展,做一个优秀的人、成功的人。根据素质教育的目的、目标,笔者从以下四个方面分析学生素质方面的问题。
1、思想品德素质。德育是实施教育的首要目标和关键环节,它决定素质教育的性质,规定着素质教育的发展方向。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和现状,个人道德和行为规范教育应为实施的重点。
当前,部分高职学生思想品德有明显的缺陷:基础文明素质较差,言行不文明的现象时有发生;法制意识不强,基本的道德规范难以自觉遵守,这些都是思想品德素质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2、知识认知素质。知识素质是学生对知识文化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认知素质是学生对知识理论的认知能力和正确的思维方法。知识认知素质是高职人才既能适应职业岗位需要和社会发展需要,又能把握自身发展的问题。
高职学生知识认知素质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对学习的意义和对学习与自身前途、国家命运的关系认知不清,造成学习动力不足,缺乏主观能动性;缺乏科学意识和科学观,文史哲知识匮乏,导致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向的偏差;不认为认知过程是一种艰苦的劳动,因而对知识掌握不牢。
3、职业能力素质/职业能力素质是高职人才规格的核心,是学校为社会培养高级职业人才的具体体现。它包括专业技术能力、工作能力、社会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就业、从业、创业的职业能力素质高低,关系到其个人终身全面和谐发展的终极目标。
4、身体心理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包括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它体现了培养目标的物质基础和心理素质,是学生从事一切工作的前提,善于分析和了解实际问题,良好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良好的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公关交往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以及综合实践能力。良好的身心健康与心理意志教育是做好高职学生整休素质教育的关键。
二、改进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对策
(一)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教育与社会经济本应该是同步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逐步从精英教育变为大众教育,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其在高职教育中的体现首先是以学生为本,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1)坚持以学生为本,就是强调、谋事之前要先想想到学生。学校的一切事情,从教育教学改革到校园文化建设,从学生管理到后勤服务,都应未做其事,先谋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和需要,实现人性化管理、人性化服务,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独立的个性、健康的身心,使其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尊重学生的想法、追求和创造,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张扬个性,全面发展,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2)坚持以学生为本,就要优化教育教学过程,围绕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整合学校一切资源,全方位地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高职教育应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全面推行素质教育,通过全员的反复学习、讨论,“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帮助教职员工完成教育观念、角色意识与教育行为的转变,使广大教职工感悟到:素质教育既是教育目标,又是一个人的培养过程。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引进高素质、高学历教师的同时,更重要的是组织现有教师参加自学、进修和实践活动,建立教学、学习、科研相结合的培训网络。通过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培训,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要使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增强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使其具有宽广、厚实的业务素质,提高终身学习的自觉性,并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要使教师遵循教育规律,积极参与教学、科研、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创新;要使教师与学生平等相处,尊重学生人格,因材施教,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良好的教师素质,不仅是有效教育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学生学习的直接影响因素,是有效的教育工具和手段。教师的品格意志、道德面貌、情感态度、学识能力和言行举止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认识到教师的重要作用及其在教学过程中的不可替代性。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也不再是学生的惟一知识源,教师不能简单地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而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的中心放在如何育人和促进学生“学”上。科学发展观的落 脚点在“人”,归根到底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人是社会进步的主体,是生#p#副标题#e#产力中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从一定意义上讲,人的素质集中反映着社会的文明程度。经济发展要达到高水平,文化发展要体现高品位,关键在于人的素质的提高。人的全面发展程度和素质高低,决定着社会全面进步的速度和水平。
(三)大力推进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
在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培养人才的主要途径是教学环节和教学过程,因此,我们必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创新:
首先是教育方法手段的创新。教育方法手段的创新是时代的必然,也是教育现代化的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在教育方法手段上应突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争辩,激发其创造潜力,培养其创造精神,同时,通过校园文化与学术氛围的营造,使学生在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环境中塑造其鲜明个性;还应突出现代性,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大力提高教育的现代化水平。
其次是教育内容的创新。高等职业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需要在研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人才知识、能力等素质结构的要求和各专业的培养目标的基础上,统筹安排,修订教学计划,优化课程结构,编写高质量高水平的教材。在教学内容更新、课程体系建构、教材编写中,都要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统筹兼顾德智体美、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自然科学教育与人文社会科学教育、智力教育与非智力教育、理论教学与实践锻炼。在课程设置与安排上应避免过分强调专业课而忽视哲学、大学语文等人文社会科学的现象,并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
再次是教育形式的创新。素质教育形式多种多样,“素质拓展课堂”和“社会实践课”是其中最主要的两种。提高素质教育的效果,就要优化“第一课堂”(素质拓展课堂),加强“第二课堂”(社会实践课堂),使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得到协调发展。同时,院校领导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领导者和组织者,院校的教学、管理和后勤等职能部门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是全面施行素质教育的重要保障。因此,素质教育还应渗透到学校培养人才的全过程和教育的各个环节(如学校的教学管理、思想管理、生活管理、后勤服务、校园文化建设等)中,将素质教育有效地渗透到人才培育的方方面面。
目前,我们还无法根本消除市场经济中人对物的依赖给人的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立足于现实,一方面通过发展经济、深化改革促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为人的全面发展营造外在的环境与条件;另一方面则通过教育的途径和手段,努力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多方面的、和谐的、可持续的发展,使人的个性与潜能得到培育与开发,在获得物质享受的同时自觉追求生命与生活的质量。教育作为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素质教育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的全面发展根本途径,充分发挥教育的本体功能,使全面发展落实到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上,教育的社会功能才能得以发挥,人的全面发展才能落到实处。
(四)改善素质教育的环境基础
人的全面发展的整个过程都与自然环境密不可分。人的所有发展都要利用自然资源并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进行。人的全面发展应该以自然生态环境的协调和谐为前提和基础。也就是说,人的有机身体和无机身体的和谐统一发展,才是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目标。人、自然、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为学校素质教育提供的硬环境、营造的软环境是造就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因素;构建完善的素质教育体系,建立有序的校园秩序,培育积极向上、勤奋学习的校园风气,对学生的理想、信念、学习、实践都能产生深刻和重要的影响。
(五)完善素质教育的目标
人的全面发展是个体的全面发展和人类的全面发展的辨证统一。人是个内涵丰富的范畴,它包含着个人、集体、社会或人类等多种不同的形式。马克思主义所讲的人的全面发展主要是讲个人全面发展,是个人作为类存在物、社会存在物的发展。同时,不只是单个人的发展,而且是每个人、任何人即全体社会成员都普遍地得到发展,是“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能够完全自由地发展和发挥他的全部力量和才能”,从整个历史过程来看,个人的发展和人类的发展是辨证的统一。一方面,人类的发展依赖于每一个个体的全面发展,“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另一方面,人类的全面发展也能够为个体的发展创造条件和进行历史的积累。
教育的根本在于教学质量,教学质量的核心在于教学管理。不断地完成教学工作,广大教育工作者积极进行教育改革,创造出如“愉快教育”、“成功教育”、“和谐教育”等一批体现素质教育雏形的教育模式和学科教学整体改革经验,制定出培养面向社会适用型人才的教育教学综合改革措施,提出了能力本位的教学要求,以培养学生的创业、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和学会审美,全面改善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只有将素质教育与教学过程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才是学校改革成功的关键。构建符合高职教育和学院实际的由目标体系、工作体系、保障体系、评价体系组成的素质教育体系,并与高职教育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有机地结合起来,使素质教育目标明确、具体,具有可实现性,又便于检查落实。学校还需从组织、政策、管理、经费等方面促进师生的积极参与,形成合力,以保证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参考书目:
[1]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著作导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吴远,郝文清,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辩证思考[N].光明日报,2003-07-01.
[3]汪国隆,陈蘅瑾,论高职院校素质教育体系的构建[J].素质教育,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