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生就业心理素质提升途径研究
所属栏目:特殊教育论文
发布时间:2011-02-25 14:51:00 更新时间:2025-01-08 09:51:52
黄睿
湖南城市学院 413000
摘要:随着我国高校不断扩招,以至于使学生的就业压力增加,从而造成贫困生就业问题的压力逐渐增加。在心理学的视角下,对促进高校贫困生就业心理素质发展的重要性进行了分析,并从普通心理学和职业心理学两个层次,对如何提升贫困生就业的心理品质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以期能够推动高校贫困学生更好地实现充分就业,推动扶贫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就业心理素质;提升策略
前言:
从目前的形势来看,高校毕业生找工作难已是突出性的社会问题,部分学生在面对找工作时,表现出了消极的心理状态。尤其是贫困家庭的学生,其所承受的压力较大,严重会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因此,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开展对贫困生就业心理质量的教育课堂,从而提升贫困生就业几率。
一、推动高职贫困生就业心理素质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帮助贫困生健全人格
健全的个性发展能展现出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其能反应学生在长期生活和在学习中所积累起来的文化素质和道德品质,其人格都是在培养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并在此过程中不断地得到完善,与学生所处的生活和学习环境有着紧密的联系。贫困生在家庭经济状况、物质生活水平、社会认知水平等都与家庭条件较好的学生有一定的差异。然而,贫困生学习知识上的认知能力较低,以至于使其处于劣势状态,进而使其形成“自卑”的心态,出现“低人一等”的现象。当学生对这个物质世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时,学生就会变得爱慕虚荣。因此,学生的个性发展是既艰辛又曲折的历程,且教师缺乏对学生正确的引导,从而让学生产生负面情绪,以至于使学生产生悲观失望、人格扭曲等现象。教师倘若想要避免此情况的发生,就必须对学生进行加强教育,并帮助学生树立健全的人格特征,促进学生全身心地发展[1]。
(二)为精神脱贫搭建基础
贫困生的就业问题是政府扶贫工作的一个主要途径。“授人以鱼”的思想在贫困人口中已得到根本性的改变。教师倘若想让学生摆脱这一思想上的问题,就必需从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出发,从而达到学生精神上的脱贫。在目前的高校教育中,其充分体现“促进贫困生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在给予一定经济扶持与补助的同时,也在“就业性”方面不断深化与发展。与此同时,要以创新工作方法、构建就业能力评价体系为基本目的,通过学生自身的努力,来达到减贫、富强的目的。教师对高校贫困生进行就业心理教育,不仅是促进贫困生顺利就业的基本途径,更是贫困生心理救助的一个重要依据。
二、提高高职贫困生就业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
(一)立足普通心理学角度提升途径
一般心理学是通识院校的教师和教职员工在学习过程中所能掌握的一些基础心理学知识。该方法较容易被掌握,且易于运用,能解决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因此,教师应该通过培训、学习等方式来掌握这一技巧,这样才能更科学地对贫困学生的消极情绪进行疏导,并向学生提供温暖与关爱,从而让学生的心灵得到充分的发挥,可以让学生以更好的心态来对待就业问题。
(1)发挥积极心理学的作用
积极心理学是以学生的心理品质、身心健康为主题,其是目前心理学界的一大热点,而对于教师而言,应掌握关心学生的教学方式。该方法是从正面、积极的角度来注意、评价学生的一言一行,使学生能察觉到被重视的感觉,从而感受到自身存在的价值与意义。积极心理学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较好的心理状态,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贫困学生通常存在着复杂而敏感的自卑心理,其经常不敢表达自身内心的想法,且无法运用良好的心态去面对观众,以至于使其给求职面试工作带来了极大地影响。因此,教师应注重贫困学生的学习情况与生活状态,并乐于发现其身上的长处,从而对其进行关心与照顾,使学生客观地看待自身的优势,但同时也要严肃地看待自身的不足,且还要主动地去改进和提升自身的实际能力,从而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在此情况下,会慢慢地将贫困生的潜能激发出来,以便于为以后的就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在教学实践中,要坚持客观辩证的原则,坚持教学的态度。发现和激励学生的闪光点,是指导学生关注自我,发现自我,感动自我的科学途径。然而,教师若不分青红皂白地直接对学生进行激励或赞扬,则会使学生感到困惑,甚至丧失对自我的认知。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掌握好分寸,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从而让其做到实事求是,以期为以后就业发展奠定基础[2]。
(2)做到真正地尊重贫困生
尊重指的是一种将学生的价值、尊严和个性同一化的理念。对于贫困学生来说,他们由于从小处于弱势的环境中,受到的歧视和不公正待遇较多。因此,贫困生心理创伤必须在不断的被尊重中逐渐被克服。首先,教师必须建立接纳政策,并接纳贫困生的优点与缺点,并对其进行适时地鼓励,从而对贫困生的不足加以改正,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避开贫穷学生与家庭优越学生在价值观、生活方式、兴趣爱好等方面的不同,也不能以此为借口去嘲笑、歧视、指责贫穷学生,要对贫穷学生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给予充分的尊重。与此同时,在贫困生需要帮助时,教师还可以给学生以真挚的关怀,并和贫困生分享内心消极的情感,因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此外,教师也要注重对贫困生的个人隐私进行保护,特别是不能将个人隐私当作对学生进行评估的起点。在此过程中,教师能与学生形成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而这种人际关系的形成,是学生转变思想,融入集体,融入社会的开端,也是学生就业的关键所在。
(二)专业心理学角度提升措施
专业心理学是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和训练的重要前提,其可以对学生的一些不良行为和习惯加以改正,特别是对学生就业观念和心理障碍的矫正起到了积极地促进作用。在高校学生中,需要由专门的教师进行训练和治疗。
(1)合理情绪疗法
目前,在高校教学中,对于贫困生而言,要想改善目前的就业状况,首先就要转变自身的就业观念,教师要对贫困生的求职误区进行全方位的研究,比如:部分贫困生只重视应聘岗位的薪水,却忽略了应聘岗位的未来发展。部分学生没有心情的学习目标,只是一味地模仿别人;部分学生对其重视程度较高,总想着面试一次就想成功。面对上述问题,心理咨询教师要对丰富的案例进行分析,并结合学生的真实行为,让贫困学生进行自我反省,转变自身学习的态度,从而降低篇贫困生消极的心理态度[3]。
(2)户外拓展训练法
户外拓展是一种以“尝试-放弃”为基础的心理学,通过“体验”、“了解”、“控制”、“超越”等四个环节,从而实现对学生心理的“适应”。大学的心理辅导教师应该根据贫困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心理问题,来设计一套扩展的训练方案,让贫困生在实践中去感受人生,慢慢去了解并掌控自身的情感和表达,从而达到自我超越的目的,使贫困生能够以一种更好的心态去适应社会的规则。其对于优化学生人际关系,拓宽学生交流渠道,推动学生在社会上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结论:
综上所述,通过对高校贫困生就业心理质量的研究,可以有效地促进家庭、社会的和谐发展。只有巩固家庭的经济基础,才能使一个国家的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高校贫困生就业心理质量的提升,对促进个人就业,促进家庭和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师对贫困学生的就业心理素质进行提升,既能避免学生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又能激发学生对国家的感激之情,从而促进学生全身心得以发展,使其更投入与建设社会主义的活动中。
参考文献:
[1]卢奔宇.高校贫困学生的就业问题及精准帮扶改进措施[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2,35(23):64-65+68.
[2]毛晓静.职业规划教育对贫困生就业状况影响研究[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22,39(02):146-149.
[3]唐锋.贫困生就业心理素质提升途径研究[J].就业与保障,2020(08):75-76.
月期刊平台服务过的文章录用时间为1-3个月,依据20年经验,经月期刊专家预审通过后的文章,投稿通过率10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