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范文参考
所属栏目:教育学论文
发布时间:2013-11-09 14:41:34 更新时间:2013-11-09 14:20:33
摘要:语文教育要塑造创造性人才,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就必须而且应当谋求语文教育理想化的出路,也就是克服“语文即语言文字说”的历史局限,超越“语文即语言文学说”的传统偏见,提升“语文即语言文章说”的科学品位,吸收“语文即语言文化说”的人文内涵,高扬“语文即语言文章文学说”的现代观念。
关键词:语言文字,语言文学,语言文章,语言文化,语言文章文学
语文学科自1903年独立以来,无论是晚清的“纲要”、辛亥革命后的“细则”、“五四”时期的“标准”,还是建国后的“文件”、“大纲”、“课标”等,虽然都曾对其定位有过一些说法或做过一些规定,但总的来说还是有些模糊而且笼统。由于定位不明确,导致中学教师在讲授课文时多带有个人的一些偏好,有的把语文课教成“纯语言课”,有的教成了“纯政治课”,还有的教成了“纯欣赏课”,似乎都未能真正找到语文教育的科学规律,未能真正解决语文教育的高耗低效问题。
语文教育要塑造创造性的人才和“健全的人格”,〔’〕’使受教育者达成创新品质的养成、道德意识的觉醒和自由心灵的建构,(zJsz就必须而且应当谋求语文教育理想化的出路,即克服“语文即语言文字说”的历史局限,超越“语文即语言文学说”的传统偏见,提升“语文即语言文章说”的科学品位,吸收“语文即语言文化说”的人文内涵,高扬“语文即语言文章文学说”的现代观念。笔者试从五个方面分别论述。
一、克服“语文即语言文字说”的历史局限
我国语文学科长期以来未能克服“语文即语言文字说”的历史局限,这是导致语文教育陷人高耗低效困境的首要问题。语文教育要谋求语文教育理想化的出路,就必须克服“语文即语言文字说”的历史局限。
“语文即语言文字说”的观点以偏概全,但一些语言学家却长期主张这种语文观,它已成为20世纪语文界的一个世纪性的错误。“语文即语言文字说”的内容仅限于语言本体发展及语言文字应用的研究,却极少涉及汉语文章、汉语文学所综合体现的深邃的思想和鲜活的意境,肢解了文章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的存在,这是极不符合“语文教育的科学发展观”〔’]吕的。有些语言学家高唱所谓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实为“语言文字”引者注)的水平,实则把语文教育停留在字词的解读上。可是,识字和写字只是母语学习的起步,还谈不上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真正理解和运用,因为,单个的文字是无法进行个体思维和社会交际的,只有组成篇章结构的文字团体(文章作品或文学作品)才能完整地表达思维成果,实现人际交流。所以,语文教育实际要求达到的是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章和文学”147373的水平。因此,“语文即语言文字说”以“文字”囊括“文章、文学”是极不科学的,这种排斥“文章、文学”的观点不仅没有促进语文教育的发展,相反,它窒息了语文教育的灵魂,让“语文”只在语言文字上兜圈子,因而暗淡了语文德育的光彩和语文美育的魅力,使语文教育变成了一棵畸形的侏儒树。语文教师应该对其出现的弊病多加反思,并做出细致的分析和深人的探讨,从而大胆地起用“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章和文学的水平”这个新概念或新提法。
二、超越“语文即语言文学说”的传统偏见
语文教育还有一种观点,即“语文即语言文学说”,这是导致语文教育高耗低效的另一个问题。
“语文即语言文学说”的观点也是以偏概全。这种偏狭的语文观是从大学熏陶出来的。我国大学中文系长期以来其全称称为“汉语言文学系”,中文系的学生学的就是语言与文学。到了中学,似乎“语文”当然就应该是语言和文学。这其实是一个沿袭已久的常识性错误。因为文学作品除了以非写实为主的文学,即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文学作品之外,还有更为广泛的以写实为主的文章即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普通文章以及多种变体文章。〔’J’历史悠久的中国语文本来以文章作品为“正统”,古代的文章概念包括文学。自20世纪初,“五四”运动以来,文学的空前繁荣使文学作品逐渐上升为文体的“正宗”,后来转而出现了“文学侵吞文章”的怪现象,突出地表现在把带有文学性的“文章”统统归人文学中的“散文”家族,于是“语文”中的“文”只剩下“文学”霸主,“文章”从语文理论中被排斥掉了。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中央语文教学委员会于1954年2月在《关于改进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报告》中干脆将“语文”界定为“语言文学”,因而也就引来了不少学者地进一步阐发:“语文课是进行语言教育和文学教育的语言文学课”。[6]J0,如今,专门培养语文教师的师范院校中文系也纷纷升格为“文学院”(如果理解为“文”之“学院”倒是对的,实际上却是“文学”之“院”),自然所开设的语文专业课也基本上是“语言学”和“文艺学”两类课程,而“文章学”在语文理论中的应有地位被取消了。从世界发达的美国、德国、英国、法国、日本、俄罗斯等国家来看,“语文”也不只是“语言”和“文学”两项内容,“文章”(普通文章、专业文章、变体文章等)占有相当的比重;从我国的现实情况来看,时代虽需要“文学”人才,但更加需要和普遍需要的仍然是能写“文章”的人才。所以,文章作品的读写听说能力,应该是每个普通公民和专业人才的基本语文素养之一。这种“语文即语言文学说”的霸主地位导致“文章观”的正义呼声遭到歧视,因而把“语文”的发展引向了歧途。
三、提升“语文即语言文章说”的科学品位
语文教育要谋求语文教育理想化的出路,就必须提升“语文即语言文章”说的科学品位。
“语文即语言文章说”的观点以叶圣陶为代表。他多次写道:“‘语文’一名,始用于1949年之中小学语文课本。当时想法,口头为语,笔下为文,合成一词,就称‘语文’。自此推想,似以语言文章为较切。文谓文字,似指一个个的字,不甚惬当。文谓文学,又不能包容文学以外之文章。”[’J,他还十分明确地指出,建国后有人将“语文”释为“语言文字”,有人释为“语言文学”,两种说法“皆非立此名之原意”。叶圣陶继承中国古代传统的广义文章观,一方面用“成篇之书面语”即“文章”来囊括“文字”,一方面用广义的文章概念来包容“文学”。因为书面之“文”既不局限于单个的“文字”,也不尽属于虚构的各类“文学”,还有实用的各体“文章”。如果要对“语文”内涵做出总体概括,则’‘似以语言文章为较切”。这种“语文即语言文章说”的观点,纠正了“语文即语言文字说”和“语文即语言文学说”的偏颇,融文字、文章、文学于一体,概括性强,颇为全面。但是,这种学说未能彻底完成“文章”和“文学”的分野,未能科学地将文章本体、文章客体、文章主体等文章知识和文章阅读、文章写作、文章听说、文章思维等文章智能及文章智育、文章德育、文章美育等文章情志等三个层面作为文章素养的有机成分。因此,“包容文学的广义文章观”与“侵吞文章的文学正统观”二者在理论上是各有偏颇,在语言教学实践上必然彼此牵制、互碍发展。需要说明的是,许多学者兼有“文学正统观”和“广义文章观”,因而他们的宏文或专著中的“文章”、“文学”的概念是相互姐龄的。如果我们在承认**性“两栖文体”存在的条件下,坚持文章和文学的分野,就可以使文章和文学相对独立,彼此平等,携手共进。所以,“语文即语言文章说”的观点虽然较为科学,但是还不尽完善,没有把“文学”的内涵显示在定义上,还需要进一步提炼,并力争使其更加科学化。
四、吸收“语文即语言文化说”的人文内涵
我国语文教育长期以来未能吸收“语文即语言文化说”的人文内涵,这是语文教育长期存在的问题之一。语文教育要谋求语文教育理想化的出路,必须吸收“语文即语言文化”说的人文内涵。
“语文即语言文化说”的观点以文化语言学的勃兴为其重要标志。它承继“文便是道’s[8]7719的传统,突出了语文教育的人文性。从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以后,大批学者根据语文教育的人文性,把“语文”视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看作一种文化代码,认为文化载体性就是语文的客体性能,掌握一种语文,就是接受一种文化价值,从而判定语文教育就是具有先导性的人文品格。所以,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规定:“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10当我们站在文化学的高度来审视语文教育的时候,绝大多数人热衷于谈论“语言文化”和“文学文化”,却极少有人提及“文章文化”,这也正反映出“书面文化”观念的极度偏颇。纵览中国文化史,无论从历史年代、作品数量,或是从社会影响、文化主流等方面看,文章才是中国文化的主流;横看当今世界文化的大撞击、大对流,也主要不是文学的大撞击、大对流,而是文章的大撞击、大对流。有学者认为,如果语文教育主要不是熏陶我们的民族文化,那么它就永远没有出路。因此,我们只有高举“语文”的文化大旗,正本清源,才能真正找到语文教育改革的路向。而要找到语文教育改革的路向,就必须彻底打破现行语文教育的框架,把历史和哲学吸纳进来,让文、史、哲“破镜重圆”,使“语文”上升到文化的高度,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必须立足中国传统,面向世界先进,大胆融合,从更广阔的文化背景上去熏陶学生,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做出贡献。“语文即语言文化说”的观点是认识“语文”特性的一大进步,但是这种观点不具有独立的实体性内涵,它总是通过语言文字、语言文章、语言文学等具体的语文形态体现出来的。况且,对于“语文”所折射出来的人文内涵,至今尚未得到充分而又系统的发掘。鉴于文章作品和文学作品均属于观念性的软文化形态,仅仅是民族文化的一小部分,难以涵盖活文化和硬文化的形态,因而用“语文即语言文化”说的观点来概括“语文”的内涵,就仍然显得过于宽泛,有失笼统。
五、高扬“语文即语言文章文学说”现代观念
我国语文学科的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长期以来未能高扬“语文即语言文章文学”说的现代观念,这是导致语文教育陷人高耗低效困境的核心问题。
“语文即语言文章文学”说的观点较为圆通,以曾祥芹的“一语(语言)双文(文章、文学)}.yolzz_zs为旨归,即“语文即语言文章文学说”坚持了对“语文”逐层“一分为二”的辩证法。语文学习内容的心理发展顺序是语言、文章、文学,即文章是语言发展的产物,文学又是文章发展的产物。因此,语文课程的安排,语文课本的编写,语文教法的运用,都要遵循这一规律。可是,现行的语文课程标准在理论上只承认“语言学”和“文艺学”,却不大认可“文章学”,然而在实践上并没有取消“文章”和“文章读写听说教学”,这说明“文章学”不管你承认不承认,它都是客观存在。“语文即语言文章文学说”既包容着“文字”(文章作品和文学作品均为组成篇章的书面语言),又渗透着“文化”(文章作品是软文化的第一载体,文学作品是软文化的第二载体),它融文字、文章、文学、文化于一体,全面兼顾,最有概括力。“语文即语言文章文学说”解决了“侵吞文章的文学正统观”和“包容文学的广义文章观”的矛盾,从而使文章和文学各自独立,协同发展。w7zs但是,浸透“文学正统观”的人习惯地把带有文学性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文章”归人“散文”,当大批实用文章包容不进“散文”大家族时,又只能用“非文学作品”来指称它们;坚持“广义文章观”的人在进行文体分类时又常常把诗歌、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划为“文章”的一大类,似乎是叫大家都看得起“文章”,但是当文学作品划人文章类时,则会又出现“文学侵吞文章”现象。因此,高扬“语文即语言文章文学”说的现代观念,把“语言”、“文章”、“文学”三项内容显露在“语文”的内涵里,并使之得到语文界、学术界乃至社会的全局性认可,让语文教育达到“语言学”、“文章学”、“文艺学”各领风骚和“语言教育”、“文章教育”、“文学教育”并驾齐驱的理想目标。
综上所述,语文教育克服“语文即语言文字说”的历史局限、超越“语文即语言文学说”的传统偏见、提升“语文即语言文章说”的科学品位、吸收“语文即语言文化说”的人文内涵、高扬“语文即语言文章文学说”的现代观念,是当今谋求语文教育理想化的出路。语文教师要认识语文教育当前的种种偏颇,敢于放下包袱积极投人到语文教育的改革与实验中去,就一定能够掀翻现行语文教育的“狭小茅屋”,重建未来语文教育的“高楼大厦”,真正解决语文教育长期形成的“少、慢、差、费”的问题,从而又好又快地把语文教育引上健康发展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