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发表网推荐期刊及论文范文
所属栏目:成人教育论文
发布时间:2013-11-14 09:36:33 更新时间:2013-11-14 09:23:29
社会思潮通常是指某一时期内,在某一阶级或阶层中反映当时社会政治情况而有较大影响的思想潮流,它是以一定的社会存在为基础,以相应的意识形态为理论核心,并与某种社会心理发生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渗透作用的思想潮流。教育论文发表网推荐期刊《长春教育学院学报》(双月刊)是由长春教育学院、长春市教育学会主办,长春市教育局主管,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公开出版、发行的综合性学术刊物。本刊是中国期刊网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数据库来源期刊。
[摘要]社会思潮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对应的思想潮流,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从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原理出发,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形成的影响经历了价值心理、价值认知、价值认同及价值践行四个阶段,表现出对立统一的三个特点,即影响的全面性和个体差异性共存、影响的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共存、影响的深入性与有限性共存。因此,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并统领大学教学、实践和校园文化,培养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才能应对社会思潮的负面影响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形成的冲击。
[关键词]社会思潮,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影响,对策
历史表明,大学生是接受社会思潮最前沿、最敏感和最活跃的群体,虽然他们接受着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但是,社会思潮凭借其特有的现实性、群体性和传播性正在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形成冲击,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产生巨大的挑战。因此,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的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当代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共同促进大学生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当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形成的过程分析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系统而反复的过程,涉及大学生的生理、心理、思维等因素,并在内外因素的共同的反复的作用下,在群体和个体相互作用过程中逐步形成。从这个意义上说,当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形成的影响过程是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形成过程中的重要部分之一。从大学生个体心理过程的视角,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形成的影响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价值心理阶段。这一阶段主要表现为与社会思潮相关联的自发的心理活动。价值心理是价值观形成前最原始的心理趋势,价值心理阶段是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最基础的和最低层的阶段。对于大学生来说,他们平时可能对社会思潮并不了解,但是他们所表达出来的心理特点和行为特点是与某些思潮相关联的,如由于他们对历史政治的漠不关心而导致的历史虚无主义心理特点、由于家庭等原因而产生的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行为特点等。这个阶段是现实利益和自然心理驱使自身行为产生的阶段,是前期家庭教育、个人习惯和性格特点所共同表现出来的自然状态,这个阶段不会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形成造成本质上的影响。
2.价值认知阶段。这一阶段主要表现为对社会思潮的盲目推崇。价值认知是指“对历史、现实、未来的价值的认知和评价活动”,价值认知阶段是大学生开始认识到社会思潮的存在,并主动向某些思潮靠拢、信奉的阶段。一项调查显示,许多社会思潮已经对大学生产生较大影响,在调查中,影响较大的社会思潮依次为:民族主义(占30.2%)、民主社会主义(占24.3%)、个人主义(占19.4%)、新自由主义(占17.6%);大学生了解社会思潮的渠道中,课外渠道占77.7%,课内渠道占22.3%。③可见,社会思潮已经涌入大学校园,但从数据上可以看出,大学生对社会思潮的认知较为分散,表现出多头分散的盲目推崇状态。
3.价值认同阶段。这一阶段主要表现为对社会思潮的理性认同。价值认同是指大学生通过价值认知、评价、选择等活动,把一定社会的价值观念、价值规范作为自身的价值取向。在价值认同阶段,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大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对某种或某几种社会思潮的认同,这个阶段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理性成分。调查显示,大学生对各种社会思潮均有一定的认同度,对各种社会思潮“认同度高”的大学生比例如下:新自由主义占13.9%,民主社会主义占15.7%,民族主义占16.9%,历史虚无主义占13.1%,文化保守主义占16.2%,普世主义占17.8%,后现代主义占15.3%。我们可以看出,现在大学生个性突出、思想各异,他们“接受社会信息的敏感性与偏激性、求知欲和好奇心、独立性和批判性、影响性和可变性的特点决定了他们接受社会思潮的必然”。
4.价值践行阶段。这一阶段主要表现为对社会思潮的接纳与内化。价值践行是指大学生通过理性分析与比较之后,结合自身的知识结构与社会经验,对所认同的价值进行内化,并指导自己的行为。这个阶段是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高级阶段。在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中,29.6%的大学生认为社会思潮现实针对性强,18.4%的学生认为社会思潮理论观点新颖,18.1%的学生认为理论说服力强,15.4%的学生认为社会思潮能满足人的利益诉求。由此可见,社会思潮凭借其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吸引力、感染力及部分成分的合理性,已经将其观念、意识植入大学生的思想中了,大学生在这个阶段已经完全被社会思潮占领精神世界,他们的核心价值观也将被彻底改变。
二、当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形成的主要特点
当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是全面的,但由于个体的差异也存在影响的差异性。同时,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形成虽然具有一些消极因素,但从大学生了解世界、了解社会、分辨是非的角度看,也有一定的积极因素。因此,当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形成的影响体现出全面性和差异性共存、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共存及深入性与有限性共存等特点。
1.影响的全面性和个体差异性共存。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具有全面性的特点。一是多种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群体的覆盖具有全面性。在社会思潮盛行的情况下,多种社会思潮较为均衡地影响着大学生群体。二是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渠道具有全面性。社会思潮在原有传统传播模式的基础上,更是利用网络新型平台进行广泛传播。同时,由于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受到社会经验、生活环境及认识能力的交互影响,他们受社会思潮的影响也存在个体的差异性。部分大学生会从价值心理阶段直到价值践行阶段都受到社会思潮的影响,最终内化为自己的核心价值观;而有些大学生可能从价值心理阶段或价值认知阶段等中间阶段就已经把社会思潮对自身的影响拒之门外。
2.影响的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共存。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形成的影响包括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两个方面。有许多积极因素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有帮助的。一是能帮助大学生拓宽视野,提高思考与分析问题的能力。社会思潮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方面,具有前瞻性和思想性。二是能引导大学生关注现实与社会的发展,提高认识世界的能力。在社会转型期,有些思潮能帮助大学生认识到国内外在社会管理过程中的一些社会问题,如养老、医疗、住房及分配制度等。同时,社会思潮的消极因素是显而易见且广泛存在的。如有些社会思潮会动摇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如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等;有些社会思潮会动摇大学生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例如,社会转型期出现的贫富差距、住房医疗等个别问题;有些思潮会混淆大学生的荣辱观,如功利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
3.影响的深入性与有限性共存。社会思潮的题中之义包括了传播性特点,社会思潮一旦被一部分大学生所认同、支持和呼应,他们会在校园内形成一种潮流或舆论力量,极易深入影响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但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也具有有限性。一是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价值渗透是有限的。社会思潮高度关注社会现实性、阶段性问题,这些社会问题一旦解决,社会思潮就丧失了影响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现实基础。二是社会思潮理论体系的复杂性对大学生的接受是有限的。“社会思潮的理论形态和所具有的复杂性特征给青年在以群体方式认识和接受时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从而,大学生对其接受也是有限度的。三是大学生接受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对他们接受社会思潮是有限的。大学生长期接受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虽然暂时对社会思潮产生新奇与追捧,但他们在思想上会保持一定的警惕,因此,也决定了大学生接受社会思潮的局限性。
三、解决当代社会思潮阻碍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形成的有效途径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社会思潮都是伴随着经济、政治及文化的发展而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如果不主动用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引领社会思潮,那就会发生思想的蜕变和立场的动摇,后果不堪设想,苏共丧权、苏联解体就是最惨痛的例子。面对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形成的冲击,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对社会思潮的引领,充分利用大学教学、实践与校园文化活动等载体,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渗透到各个方面,以此来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形成核心价值观,并进一步传播我国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
1.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社会思潮的引领地位。《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指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其他社会思潮的关系是引领与被引领的关系,绝对不是否定与被否定的关系。要处理好引领关系,进一步巩固引领地位,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要反对指导思想多元化。社会意识具有多样性,但并不意味着可以削弱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反之要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绝不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二是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形成共识。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这个前提,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指导中国的实践,尊重不同阶级社会群体、集体和个人在思想意识、价值观念上的差异性,更好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形成社会共识。三是要加强党的领导。要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社会思潮的引领,关键在于加强党的领导。只有加强党的领导,才能确保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权、话语权和主动权牢牢掌握在忠于马克思主义的人的手里,才能维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对社会思潮的引领地位。
2.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大学生教学实践与校园文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占领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影响的高地,必须率先抢占教学、实践与校园文化等阵地,才能卓有成效地避免社会思潮的负面影响,让大学生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实现这个目标,可以从课程、校园文化活动及社会实践等方面进行思考。一是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优势。思想政治理论课能系统地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分析,让大学生全面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传承与发展过程,加深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解与信服,从内心深处接受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从而内化为个人的思想观念和行动准则。二是要充分利用校园文化活动的主阵地优势。随着当前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品位大众化的冲击,校园文化建设容易产生价值导向不明、价值成分缺失的问题。因此,必须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导向作用,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大学校园文化活动中的主导地位,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渗透到大学校园文化活动的整个过程,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是要充分依靠社会实践活动的育人优势。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必备途径,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个人价值观的有效手段。要充分发挥实践育人的优势,这就要求社会实践的组织者要有明确的理论指导意识,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社会实践的全过程,在方案设计、过程指导、报告撰写及成果考核时,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标准,以此来引导大学生树立核心价值观。
3.注重培养高校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虽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思潮之间是意识形态的博弈,但理论传播的核心还在于人。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在广大青年中培养一大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2007年,团中央在全国范围内启动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可见,构建一支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队伍,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高校中的指导权、主动权和话语权有着重要的作用。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必须注重培养的全过程。一是要严格选拔机制。要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出发,以社会主义阶段性目标和最高目标为依据,选拔思想先进,能力突出,值得信赖的优秀青年进入培养行列,确保队伍的纯洁性与可靠性,通过理论学习、文化传输、素质锻炼及社会调研等方式,把他们培养成忠实的马克思主义者,让他们成为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队伍。二是要优化培养模式。要进一步优化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模式,构建精英塑造与普通培养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阶段性与长远性相结合、新型阵地与传统阵地相结合、学校教育与社会培养相结合的立体化培养模式,让优秀的高校大学生接受全方位的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让他们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的优秀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三是要确保辐射全面。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最终目标是以点带面,全面传播马克思主义,全员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全部树立核心价值观。通过学校的精心培养,形成一支相对固定的并不断壮大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队伍,让他们成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的传播者,不断提高大学生对社会思潮的鉴别力与理性判断能力,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在吸取社会思潮合理性与积极性的同时,全面树立核心价值观。
月期刊平台服务过的文章录用时间为1-3个月,依据20年经验,经月期刊专家预审通过后的文章,投稿通过率10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