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专业博士小论文国际新闻编译的选择方法
所属栏目:新闻论文
发布时间:2013-11-15 15:04:03 更新时间:2013-11-15 15:39:02
【摘要】本文借助新闻框架理论,运用内容分析法分析《参考消息》的涉台报道是怎么塑造台湾形象的,力图对《参考消息》的报道框架有全面的了解。
【关键词】《参考消息》,报道框架,台湾形象
框架的概念源自贝特森(Bateson,1955),由高夫曼(Goffman,1974)将这个概念引入文化社会学,后来再被引入到大众传播研究中,成为了定性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高夫曼认为对一个人来说,真实的东西就是他或她对情景的定义。这种定义可分为条和框架。条是指活动的顺序,框架是指用来界定条的组织类型。
在此基础上,有学者提出“新闻框架基本模式”,认为在新闻材料的选择上,新闻来源侧重于媒体间的转引与交流,消息来源的选择侧重于机构和个人,体现了媒体的偏向和立场;在新闻材料的建构上,包含三个方面:报道对象、报道内容以及报道数量、版面位置和主题基调。报道对象的确定,决定了新闻的焦点和重心,报道内容的呈现,体现了媒体制作新闻的基本思维模式,位置、数量和基调主要从形式上揭示媒体对新闻材料的处理。①本文结合以上框架分析的观点,从新闻来源、报道内容、报道方式等几个方面,探讨《参考消息》涉台报道把哪些媒体、哪些议题纳入自己的选择框,以及通过怎样的技巧建构台湾形象的。
一、样本数据
(一)样本整体描述
《参考消息》隶属新华社,选用国外和台、港、澳的消息来源报道新闻。一般的国际新闻采用的都是新华社或各报的驻外记者所提供的新闻。日常出八个版,分别为要闻、新闻述评、时事纵横、世界经济、军事体育、社会文教、科学技术、中国大地。其中周二、周三和周四会加版面。周二出台湾专刊,周三出副刊,周四出特刊。②专刊、副刊和特刊不在本文研究范围之列,因此不予叙述。
通过抽样抽取的样本一共70份。时间从2008年9月份到2010年9月份,而刊登在头版头条涉及到台湾报道共有5条,占样本量的7%。大多数文章在中国大地版的海峡两岸栏目(占89%)。其中有7幅图片新闻。
本文从所选文章的标题、主要事件、消息来源、报道立场、报道主题来分析所选样本。标题一般可概括新闻文本的内容或暗示报道主题。主要事件包括角色、行动和情节,是新闻事件的主要内容。报道立场包括正面(支持、乐观或同情)、负面(悲观、反对)、中立或无法判断(不带任何评述分析,保留态度或无法判断)。
(二)数据分析
1、报道来源分析。样本的消息来源中,78%来自《中国时报》,76%来自《联合报》。
《联合报》为台湾第一大报,是在台湾地区发行的中文报纸,是台湾岛内三大报系之一。多年来,《联合报》坚持反对台独、维护两岸和平的立场。
《中国时报》是台湾一份综合性中文报纸。《中国时报》与《联合报》、《自由时报》、《苹果日报》(台湾版)并列为台湾四大报。台湾媒体开放后,它有较详尽的国际及两岸新闻和专题报道,但也有很多人认为《中国时报》明显支持泛蓝,并有逐渐丧失新闻平衡的倾向。
还有24%来自《苹果日报》,《苹果日报》是在香港、台湾具影响力的大报。《苹果日报》在敏感政治议题上都有详细的报道以及尖锐的评论,但大致是以蓝绿“各打五十大板”的方式来做平衡。另外还有路透社、美联社、中央社、台湾东森新闻网、香港《成报》和《新报》等。
可以看出:首先,《参考消息》的新闻来源非常广泛,涉及世界各地的包括通讯社、报纸、电视、广播、网络、杂志等多种媒体,体现了《参考消息》竭力追求“多种声音”的努力。
其次,在新闻来源的选择上,《参考消息》倾向于选择台湾《中国时报》、《联合报》、《苹果日报》、《自由时报》。台湾本地的主流媒体占据了绝大多数。除了地域上的亲和力外,还体现了“为我所用”的方针。
2、主题分析。综观《参考消息》台湾报道,涉及内容比较广泛,涵盖了政治、经济、社会、文体等方面。其报道可归纳为一条“主线”和三条“支线”。一条“主线”指两岸关系;三条“支线”——军事报道、政府报道和经济报道。在报道“主线”——两岸关系的交流发展时,《参考消息》具有强烈的主体意识——强烈的国家和民族认同感。如《马英九就〈与台湾关系法〉发表讲话》等。同时,不管是军事报道还是经济报道,也都围绕这个中心,例如军事报道《台军年底针对大陆部署导弹》(2010年9月1日);《马英九宣布房屋战略转攻为守美军事专家“指点”台湾军事防御》(2008年10月26日)。经济报道如《不再委托半官方或民间机构(引)台主张两岸协商改为“官方接触”》;《美称“不忧虑”两岸关系改善》(2008年11月13日)等。
在台湾形象的建构上,《参考消息》诉求点是“两岸关系”。在新闻文本中多次出现,且多放在头版头条。如2010年8月1日头版头条《大陆首提两岸协商撤导弹》;2008年11月4日头版头条《陈云林访台开放两岸新局》。此类新闻,主题都旨在两岸关系的发展,显示出两岸同心向好的趋势。
3、报道倾向分析。据统计分析,在倾向性上,中性报道占多数,为65.6%。负面报道略少,集中在陈水扁弊案。例如2008年12月11日《陈水扁接受讯问否认有罪》等。
在70份样本中,有关政治形象的报道有42%,涉及社会形象的报道有46%。政治报道,以两岸关系为核心,如《大三通启动为两岸带来新希望》等核心观点直指两岸关系。报道倾向凸现了《参考消息》对台湾的价值判断,正如长期从事新闻编译的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驻外记者张敏所言:编译外电有3个原则,其中两个就是“要有助于国内的社会稳定与安全”和“要符合我外交政策,遇到负面的报道、敏感的题材要慎重选择”。③
4、报道方式。报道方式也是对新闻材料进行建构的一个重要方面,它通常比议题的选择更为隐蔽,在其背后,常常隐藏着新闻制作者对新闻材料构建的主观意图。
学者陈韬文、潘忠党撰文指出国际新闻的“驯化”。透过驯化,新闻工作者使本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和民族国家的身份认同得以“再生产”。《参考消息》台湾报道虽然不是直接通过对国际新闻事件的报道进行“驯化”,但是通过对境外媒体涉华报道的选择、编辑和加工,是另外一种形式的“驯化”。④笔者认为,《参考消息》涉台报道的明显特色是:保留原文风格、原文翻译,尽量保持原汁原味的海外报道视角,在新闻主题的选择、新闻标题的制作和观点集纳上表现出倾向。如对陈云林访台的报道,《陈云林访台将成两岸关系里程碑》,集纳了三个观点,分布在三个小标题“共商对策抗金融风暴”、“绿营紧锣密鼓要挑衅”和“赴台成功将打击“台独”。分别引述《日本经济新闻》、香港《明报》、台湾《自由时报》、台湾《民众日报》和香港《东方日报》的观点,通过引用不同媒体对同一事件的报道组合成一篇报道,以体现客观和公正。又如《大陆访台热让民众亦喜亦忧》(2010年7月12日)等类似报道手法用在38篇文章中,约占54%。
二、台湾形象“被塑造”
(一)单一、平面化的印象
样本呈现的台湾是“第三只眼”中的形象,有三点:第一,贪污腐败丛生(有25篇,占36%);第二,政府忙于“请辞、肃贪和冲突”(有22篇,占31%);第三,科教文卫形象缺失,只有5篇,其中2篇还是图片新闻,分别为2010年7月24日《台在港举办水果特卖会》和2010年7月16日《李敖之子不上台大上北大》。
《参考消息》涉台报道在新闻来源的选择上,努力追求让国人听到“多种声音”,但是正如所有新闻的制作都是通过信息的选择,以及通过使用特定意义框架来实现的一样,其新闻选择和编译,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某种程度的遮蔽和凸显。
(二)主动角色的缺失
适量的正面消息24.4%和负面消息的20%的合适搭配,呈现的是符合我们国家利益和政治立场的台湾报道。在选择报道方面,编辑筛选素材时贯彻“以我为主”的方针。这里的“以我为主”就是“必须择其重大、与我有关或者国内需要关注的事态进行有选择地报道”。⑤
三、分析与讨论
从研究样本看,本文问题在于样本没有涵盖《参考消息》关于台湾的所有报道,由于涉台报道的涵盖面太广,无法完全收集,所以本研究主要采用随机抽取的办法选取样本进行统计分析。在方法上,本文仅对媒介操作和新闻文本进行了分析,尚缺少对受众的分析,但它并不影响本文的结论。
(一)倾向性显现
《参考消息》从不掩饰自己的政治倾向,它始终坚持“积极、正向、均衡、稳健”的办报方针。⑥
如2010年8月1日的头版《大陆首提两岸协商撤导弹》,消息来源有《苹果日报》、《东方早报》、《经济日报》、台湾《旺报》、德新社、台湾《自由时报》、《联合报》、香港《亚洲时报》。三个小标题是《解放军吁开启协商》,《台要大陆单方让步》,《两岸“节奏”似不相同》,层层递进,最后台湾《联合报》点题“去年底中共抛出要为破解政治难题,积极创造条件,随后一连串动作,包括鹰派的解放军也抛出撤弹言论,马政府该思考积极正面作为。”
在两岸关系分析中,两岸同心一致时,台湾基本上是正面形象。在对陈水扁弊案报道时,通过对陈水扁丑态的揭露,也表达了《参考消息》的态度。
《参考消息》涉台报道并没有过多报道当局的活动,除非这些活动牵涉到中国发生的一些大事。如《马英九提议两岸“互设机构”》(2009年5月10日);2010年8月1日头版头条《大陆首提两岸协商撤导弹》、2008年11月4日头版《陈云林访台开启两岸新局》等。
(二)策略——第三方话语
为了缓和倾向过浓,《参考消息》常使用第三方观点,比如《两岸缓和可能终结美对台军售》(美国《防务新闻》周刊报道)等,在70篇报道中,除了头版和图片新闻外,83%都涉及了独立评论者的话语,这是其平衡的方式。■
参考文献
①潘晓凌、乔同舟,《新闻材料的选择和建构:连战“和平之旅”两岸媒体报道比较研究》,《新闻与传播研究》,2005(4)
②李杨,《〈参考消息〉如何解密?》,《中国新闻周刊》,2008(24)
③刘洪潮:《怎样做国际新闻编辑》,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④陈韬文、潘忠党,《国际新闻的“驯化”:香港回归报导比较研究》,台湾《新闻学研究》
⑤李大为,《国际新闻报道的成功之道——以〈参考消息〉和〈环球时报〉为例》,《新闻爱好者》,2008
⑥王晓莉,《〈参考消息〉的风雨历程》,《档案天地》,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