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论文网站推荐论文范文
所属栏目:经济学论文
发布时间:2013-11-16 10:23:03 更新时间:2013-11-16 10:00:01
本文是一篇经济专业论文范文,由经济学论文网站推荐,选自期刊《经济视角》杂志(ISSN1672-3309,CN22-1225/F)是吉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信息发布平台,省一级期刊。为了促进学术交流和发展,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经济视角》适时追赶当今学术发展潮流,力求具有前瞻性,捕捉经济热点,注重学术性和权威性。
[摘要]高职教育只有与地方经济发展转型相融合,才能承担起促进经济发展转型的历史新使命。文章以温州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方向的转变、深化校企合作、专业创新、教育方式改革、职业素养提升等方面,分析温州高职教育的改革创新方式,以其如何适应温州从低端加工制造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向中高端集约化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的需要。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经济发展,转型,温州
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从1996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算起,经历了十七年的发展。在这十七年中,高职教育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承担起不同地区学生的教育任务。“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提出职业教育要加快改革与发展,提升服务能力,承担起经济转型的历史新使命。高职教育只有与地方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相融合,才能承担起历史赋予的新使命。温州的经济发展正处于从低端加工制造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中高端集约化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关键时期,高职教育改革必须契合经济转型的需要。
一、高职人才培养革新方向应契合经济发展转型的需要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阶段的职业学校教育,以高等学校的学历教育框架为基础。1999年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就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必须面向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适应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实用人才,真正办出特色”。2004年教育部《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再次强调高职教育为地方经济服务的宗旨。
轻工业是温州的特色产业,目前正在由低成本、低价格的“重制造”粗放型经济向“价值链”的两个高端转型,有规模的企业开始向注重研发、设计、品牌、营销等方向发展。这就要求高职教育培养的不仅是只会操作的技能人才,还有设计、研发的技术能力。例如,鞋服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学会基础的服装加工技能,也要具备前瞻的服装设计能力,还有具有一定的市场策划能力。营销专业的学生要求培养学生不仅懂得营销技巧,还要懂电器等相关产品的专业知识,以及品牌策划和营销能力。培养出一部分营销工程师,为高素质要求的企业培养营销精英。
目前,温州有高职院校4所,其中温州职业技术学院是国家示范性建设学院,其先后设置模具设计与制造、汽摩零部件制造、电机与电器、鞋类设计与工艺、市场营销等专业,为温州区域经济发展培养了众多上岗就能操作的应用型人才。在新的形势下,温州高职教育的培养方向需要根据地方经济转型的格局进行重新调整,由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主,向培养方向多元化转变。不同专业、不同生源的分别进行类别化教育,通过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使得高职教育的发展能够与地方经济的转型相一致。
要让学生跟上经济发展转型的步伐,知识储量只是基础,而真正的决定因素是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其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自如地应付来自外界的变化,才是关键所在。所以,高职教育必须把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作为高职人才培养革新的目标方向。
二、深化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与地方经济转型相融合的最佳途径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的一个特色,其主要合作方式是学校按照企业的实际用人需要,根据企业的岗位标准要求确定学生的培养方向,与企业签订人才培养合作协议,明确学生培养的考核标准与就业岗位。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安排学生的理论学习,还要将实际操作和企业实践顶岗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培养出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合一、满足企业实际生产管理岗位需求的技能型人才。当前校企合作的成效不理想,主要问题在于企业责任缺失,致使学生的后期培养难以得到实践的指导,校企合作的模式无法深入落实。很多订单班式的合作办学依旧是以学校课程教育为主体,缺乏企业相关实践资源的支持。很多订单班流于形式,毕业的学生也难以对口上岗,高质量就业方式无从落实,实现培养推动企业集聚发展转型的高素质人才更无从谈起。
要发展高职教育,就必须充分认识校企合作的重要意义,深化探索校企合作之路。通过与行业协会和地方商会合作,开发多种方式的合作模式。温州的高职院校每年为社会输送三万多学生,成为促进温州经济由粗放型向集约化发展,助推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发展的巨大力量。以温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代表的高职院校正全面启动与当地35个行业协会、300多家民营企业的合作项目,先后共创办50多个订单班。通过多方探索,不断深化合作机制,创建了校企行业共赢的“温州高职教育模式”。
深化校企合作,不仅给学生提供了便利的实践场地,更重要的是把企业对人才的培养和需求通过市场机制引入到高职教育中,使高职院校真正成为促进经济转型发展的高质量就业和创业的摇篮。可通过设立企业或企业家基金等形式,调动民营资本直接向高职教育注资,采取形式灵活多样的办学方式,真正把企业的注意力吸引到人才建设上来。
三、设置与区域经济转型相匹配的专业群
当前,温州高职院校强调专业特色,注重专业的针对性。很多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进行调整,形成分层次、分方向的专业群。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以专业群的模式来进行,其优势是专业大类相对固定,通过调整专业群的培养方向来适应社会人才需求的变化。
温州经济转型的一个重要途径是机械装备业的集群化,延伸和完善产业链。温州的高等职业教育应该积极融入到这一产业链中去,利用政府筹划的宏观调控职能,构建多元化投入高职教育的体系。温州机械装备业的集群化需要大量的机械、电器人才,高职院校应适时设置电力、电器、机械开发等技术含量较高的专业群,培养出能够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温州经济转型的另一个重要途径是新兴产业集聚。目前,温州的新材料、信息、光机电一体化以及生物制药等产业由散落经营向集聚发展,但由于缺乏相应的科技人才进程缓慢。高职教育应发挥主动担当的责任,构架新兴产业、高科技产业的应用型课程,培养一批能够为高新技术服务的人才,有力促进地方经济转型的进程;应针对这些朝阳产业增设相关的新材料、新能源等专业,助推温州向高新技术转型的目标。例如,温州高职教育的营销类学生在专业培养上分成鞋服、机电、汽车营销、房地产营销等方向,随着温州经济的转型,营销类学生可分为生物制药、新材料、通信工程等方向,以适应高端经济形势对营销人才的需求。
四、真实化项目教学改革加速高职教育与企业转型的融合
温州的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紧跟时代步伐,积极探索经济转型期教学方式的改进。开展真实化项目教学改革是为了更好地促进专业课程教学质量,深化基于工学结合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实现知识与能力并举,切实提高学生适应现代化生产管理的要求。
真实化项目教学主要针对专业课程与企业真实开展的生产、管理项目相结合的综合实践项目设计。要求相关课程在专业课程教学完成后,辅以一个综合项目的教学,将本门课程相关联的若干知识及技能点通过源于真实项目的综合实践项目设计而连贯,在实施过程中,做、展、评相结合,切实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综合项目的成果以一定的形式进行展示,以企业现实项目的评价标准作为依据,聘请相关行业企业的相关专家参与项目的评审。
真实化项目教学改革正是温州高职教育发展与地方经济转型相融合的契合点。目前,温州的经济的转折点是加速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的互动发展,高职教育需要培养一批不仅懂生产还懂得服务管理的综合素质人才,如模具、鞋服、家具、汽摩配等专业在开展真实化项目训练时,把前期的设计、中期的制造、后期的市场贯穿完成,提高学生的综合知识,拓展其专业知识的视域。
真实化项目教学模式是由知识传授型向素质提升型转变,要求把课堂教学、实训演练、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按照高职院校培养综合技能型和素质型人才的要求,构建以强化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导向的教学体系,逐步建立与企业合作的实训基地,在与企业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社会教育资源的效益,建立一批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例如,温州职业技术学院的酒店管理专业与温州的喜来登大酒店合作成立了二级学院,学生除了在课堂上学习酒店管理知识外,更有到星级酒店体验实践的机会,不仅拓展酒店管理知识,更为将来的职业提升提供良机。营销专业的学生通过为企业进行促销策划类项目,综合市场营销的基础知识,设计策划文案,即为企业营销献计献策,又为将来的就业奠定实践基础。
五、拓展高职院校学生的核心能力,使其适应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
高职教育长期把学生的核心能力关注在从事工作的行为技能和素质上,但高职教育按照各种“标准”所描述的“职业”教育学生,往往与企业的真正需求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应改变偏重于学生“专业技能”的倾向,强化有利于学生更强的适应性、高质量的就业和发展的核心技能培养。
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是温州促进专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依托和新的经济增长点,而服务性企业需要具备良好精神状态和坚忍不拔毅力的人才。这就需要高职院校拓展核心能力的内涵,将职业素养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纳入核心教育,强化学生从事工作和适应岗位的综合能力。例如,机械制造专业的学生不仅能在生产线上进行技术岗位生产,也能到安装现场进行设备组装、技术服务、机械维修指导工作,也可以到营销岗位进行机械专业设备的渠道销售工作。
温州中小企业人才需求调查资料显示,目前温州企业最看重的是人才的职业素质和职业精神。因此,对高职教育来说,必须结合学制和培养目标重新定位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和人文精神的建构与培养。高职教育的职业素养和人文素质的培养要有针对性,强调人积极向上的精神,要满足企业对年轻人的职业精神要求。因此,职业素养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应在“实用性”与“超越性”上拼接。高职院校要努力培养学生的个性,热情、自信、意志力强的精神,同时还要训练他们拥有健康的体魄和适应不同工作环境的体质,使高职的学生在经济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敢于直面现实,勇于面对压力,尽快适应经济发展需要。
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经过十几年来的发展,为解决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中小型技术研发能力薄弱、企业技能人才短缺、管理素质差等问题发挥了积极作用。通过高职教育的探索与深化改革,不断提升教育特色、增设新型课程、加大企业合作、教学改革等方式,为当地经济建设输送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高职院校通过不断提升其服务产业转型升级的能力,有力促进中小企业的生产效率和产业竞争力,为提升区域经济经济发展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