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论文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
所属栏目:高等教育论文
发布时间:2013-11-16 10:45:07 更新时间:2019-06-12 16:41:06
职业教育论文发表期刊推荐《教育与职业》杂志是我国著名教育家黄炎培先生于1917年创办,中共中央统战部主管,中华职业教育社主办,在目前中国近万种期刊中创办较早、刊史较长,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覆盖全国各省市及港澳台、东南亚等地区,至今已有90年的历史。
[摘要]我国目前正处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加速阶段,高职教育是符合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的主要教育形式之一,与高教大众化在发展内涵上具有一致性。但是随着高教大众化的深入,高等职业教育在招生、教学、就业及发展定位等方面都显示出一些突出的问题及矛盾,为了促进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突破高教大众化进程中高等职业教育自身的发展瓶颈,进行结构性战略思考。
[关键词]高等教育大众化,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质量保证,内涵建设
一、高等教育大众化及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源于马丁·特罗教授对美国和欧洲各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量变与质变问题的探讨。他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指标,探讨了数量增长与性质变化的关系,将高等教育发展历史分为“精英、大众和普及”三个阶段,在研究不同发展阶段特征变化的同时,力图寻觅一种典型的发展模式,以及影响一个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模式的因素。他认为,当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时,高等教育就进入了大众化阶段;大众化的高等教育是相对于精英教育而言的,与精英教育的区别不仅表现在数量上,同时表现在质量上。其区别还具体表现在对待高等教育的观念、作用和社会职能上,以及高等教育的课程学术标准、规模、教学形式、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关系、教育机构之间的界限、管理模式、选拔学生和老师的原则与步骤等方面。
我国高等教育自1999年以来不断扩招,毛入学率迅速提高,2002年开始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基于国情,我国高等教育部分借鉴了国外高等教育的发展模式,目前正在向大众化的纵深阶段发展,预计到2020年大众化的高等教育将全面实现,局部地区将步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一支生力军,推动了高等教育与市场经济的互动发展,为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层次、多元化的职业技术人才贡献了力量,但是一些问题也随之而来,例如生源质量下降、教学条件及教学质量下降、就业形势令人担忧等。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如何有效发挥高职教育的优势,应对发展中凸显的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二、高职教育与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内涵的一致性
大众化的高等教育与高职教育发展在概念、经济和社会文化上保持着内涵的一致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职教育的本质特征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一致
高职教育是富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形式,是“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两个概念的结合,既体现了“高等性”,又体现出“职业性”,是两个概念的并列集合。根据《教育大辞典》中的解释,高职教育“属于第三级教育层次”,而第三级教育一般认为与高等教育同义。叶春生认为,高职教育主要是培养“为生产一线或现场服务的,承担将设计、规划转换为现实产品或其他物质形式以及具体物质产品的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智能操作人才。”因此,高层次化、职业化、技能化的人才培养是高职教育发展的目标,这与高等教育的“高等性”和“职业趋向性”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二)高职教育和经济的互动关系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一致
教育的发展受经济气候的影响,同时又作用于经济的发展。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国内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人才竞争日益激烈,这必然加快我国高等教育向大众化发展的步伐。由于我国高等教育长期滞后于经济的发展,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传统的改革进程不同,我国开展了多种开放式的大众化教育,其中高职教育是最符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国情的教育形式之一。另外,在我国后工业化进程加速的阶段,随着高端制造业的发展和第三产业的发展,社会对信息技术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也刺激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高端制造业和第三产业的比重越大,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需求也就越大。
高等教育大众化对经济的作用从人才资本的角度看,培养了社会需要的各种专门人才促进了经济的加速发展;从物力资本角度看,使高等教育领域的资金投入增加,促进了学科建设、教学设施等方面快速的发展,刺激了相关行业的消费同时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通过影响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来促进经济增长,并通过高职教育的发展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高级产业技术人才。从产业结构在我国的发展情况看,一、二、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呈金字塔状,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主要流向二、三产业,而二、三产业的从业者多是以应用型、技能型、信息化为主的职业技术人员。
(三)高职教育形式多样化的趋势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一致
科学化、信息化和职业化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主流方向,这就意味着高等教育必须与社会接轨、与企业接轨,改变单一的校园文化和管理运营理念。在所有高等教育办学形式中,高职教育的本质决定其最应注重多文化结合的办学体制和管理运营模式。胡锦涛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指出,大学要传承创新文化,要“积极发挥文化育人的作用”。教育是文化的重要组成,因此,“文化育人”是我国高等学府进行大学教育的重要使命。高职教育对人才培养规格的定位是要具备一定的文化涵养、高尚的品格和熟练的职业技能,这就意味着高职院校同样肩负着传承文化、文化育人的使命。
三、高教大众化阶段下高职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和矛盾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注重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特别是在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更是加大了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高职院校的数量增势明显,作用日益突出。高职教育的发展是由我国经济增长对信息技术和高素质人才的高需求主导的,是高等教育大众化下的必然结果。但是,在高职教育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凸显出一些棘手的并亟待解决的问题与矛盾。
高职院校近年来扩大规模招生,学生生源人数不断增加,与之相对的是生源质量下降、教学条件恶化以及管理上较为混乱的局面,形成了数量与质量间的矛盾。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就业率虽然一直保持平稳或逐渐上升的态势,但是就业质量和期望值偏低的问题较为突出。麦可思对2010届毕业生的调查显示,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对口率仅为59%,虽比上一年增加了2个百分点,但是一直徘徊在低位;从就业稳定性上看,认为所从事工作与自身的职业期待不符,在半年内离职的高职毕业生高达44%;薪金待遇上,高职毕业生的工资基数较低,比大学本科毕业生约低24%,而工资增长幅度也相对缓慢。高职院校与中职、技校区别不显著,没有突出高职教育“高等性”的教育理念和办学结构。徐国庆认为,高职教育要在最根本的意义上确立其在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地位,必须获得知识论基础,这是高职教育“高等性”最为本质的内涵,是高职教育发展应当确立的战略方向。
四、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思考
(一)严把质量关,实现内涵发展
1.入学质量、生源质量的保证。在高等院校不断扩招的形势下,高职院校为了生计发展也在扩大招生规模,出现了不计生源质量大肆招生的现象,结果导致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层次差异较大,造成了教学上的困难,使得教学效果不容乐观。高职院校若要实现持续发展,必须改变大规模招生的做法,转而缩减生源人数、保证入学质量,不能片面追求规模化、数量化。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形式,必须保证学生的受教育质量,坚决杜绝影响高职声誉、不计质量的专业招生现象。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高职教育的“高等性”,也才能体现出与中职、初职教育的真正区别。
2.课程教学及师资质量的保证。高职教育相对于普通高等教育在教育教学上有着更为复杂的培养目标。它不仅要体现出教育的高等性,还要体现出社会职业性,即人才的培养必须以经济市场为导向,满足职业对技能的要求,能够快速地胜任职业技术岗位的工作。这一性质决定了高职院校在专业、课程等设置上要重质重量,体现职业院校的专业性、时效性;在师资力量方面,高职院校的教师不仅应具备高等专业知识理论,更要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具备双师的资格。由于多数职业院校的专业教师以青年教师为主,尤其以刚出大学校门的毕业生为多数,他们相对缺乏行业企业的实践经验和岗位技能。这对高职院校在师资力量的建设上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求各大院校积极发挥青年教师的主动性和敬业精神,使专业教师做到用两条腿走路,在保证完成校内教学任务的同时积极地参与到企业实践中去,真正实现双师结构型教师队伍建设,真正培养社会需要的技术型高级人才。
3.教学条件及环境质量的保证。目前,全国的高职院校已达到1500多所,近十年的招生人数也由130万增长到310万人,出现了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在这辉煌之下,多数高职院校现有的教学条件却相当落后,教学环境令人堪忧。以工程机械为主的职业技术院校为例,实训实验室的数量和投入严重不足,设备老化、落后的现象仍然普遍,现代化、技术化、信息化的教学设施相对紧缺、供不应求。良好的教学环境、教学设施才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要想实现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保障学校教学硬件的发展。
4.就业质量的保证。就业情况一直是关系高职院校发展命脉的重要因素。当前,在注重就业数量的同时,就业质量也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专业对口率、薪金待遇、职业满意度等有关就业质量的要素都已成为衡量一个教育层次和院校发展的标准。高职教育既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又有别于中等和初等职业教育,它以职业应用型高等人才为培养目标,因此,小型私营企业的中高层管理技术岗位、大中型企业的中低层管理技术岗位或外资企业的一线信息技术岗位等是高职教育理想的就业渠道及目标。高职院校在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及就业走向的基础上,应充分自身的职能和优势,广泛建立实训实习基地,与对口企业建立长期的人才培养和输送计划,从而保证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二)加强院校文化内涵建设,倡导文化创新
教育的本质,首先是育人,其次才是育才。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如何增强高等教育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积极发挥文化传承的作用,在当代具有重要的意义。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要形式之一,其在文化育人、人才培养方面扮演的角色不容忽视。
首先,作为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综合体,高职教育应根据自身特色、优势,发挥文化育人的作用,将科学文化素养和职业素养有机结合,形成科学的专业和课程体系,重视创新人才的培养。在文化课程和专业课程的设置上,高职院校要改变以往只重视以市场为导向的职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既要注重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和人格的塑造,又要注重文化和专业双层次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其次,高职教育职业性和社会性的教育本质,使其具有地域优势,便于组建专业教研机构保护社会及本地区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高职院校应变革当前单一的教学模式和管理机制,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梳理整合体现文化内涵的价值观,并搭建文化学习和传承的平台,以培养既善于开拓文化创新、又具备先进技术和管理的复合型职业人才为己任,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提供牢固的智力保障。
(三)明确发展定位,实时进行制度调整和结构性改革,做到与时俱进
在当代社会,为了应付变化中的各种挑战,高职院校必须明确自身的发展定位及走向,注意培养自身的应变和改革能力,而这种能力就是学习的能力。面对大众化进程中的各种矛盾关系,高职院校有职责、有义务成为一个学习型的组织。高职院校的领导机构,要深刻地认识高职院校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了解服务对象,明确社会职责和区域性角色,努力应对时代的各种挑战,发挥高职院校在社会中的导向性作用。
概而言之,高等教育肩负着三重职能即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而高职院校是由政府和教育部门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设立的教育机构,本身决定了服务地区和社会的性质,所以高职教育的首要职能是服务社会。高职院校要克服自身发展的矛盾和问题,真正实现服务社会的宗旨,就必须敞开大门办学,让校园文化走出去,将企业文化请进来,真正地改革封闭式的象牙塔办学机制。将企业、工厂的作业模式、运营模式和管理模式等引进校园,形成“企中校,校中企”的特色教育形式,重视学习各种企业先进的理念、方法,借用企业的发展观念来辅助学校管理,提高高职院校的管理水平。只有不断推进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才能使学院办学越来越深地融入到行业企业的发展之中,才能真正培养企业所需的人才,使高职教育持续地发展下去。不仅如此,高职院校还要将视野放开,充分借鉴国外发达国家高职教育的办学和发展经验,勇于尝试新的理念模式。高职院校之间要进行广泛的交流,以取长补短,互取精髓,特别是对全国100所示范性高职院校发展经验的学习和借鉴,努力把改革实践落到实处,不断地为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文章TAG标签:高职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