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教育论文范文贫困大学生自尊的作用
所属栏目:特殊教育论文
发布时间:2013-11-21 10:27:41 更新时间:2025-01-20 17:09:16
[摘要]采用问卷调查法,用自尊量表(SES)、人际信任量表(ITS)、心理控制源量表(IPC)对河北省五所高等院校的1265名贫困生进行测试,浅析自尊在对心理控制源与人际信任的关系中起的**作用,以期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为促进贫困大学生就业提供一些参考对策。
[关键词]就业,贫困大学生,自尊,**作用
20世纪50年代社会心理学家罗特(Rotter)在其社会学习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心理控制源”(LocusofControl),也就是个体在与周围环境(包括心理环境)的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如何认知或定向自己的行为方式和行为结果的。通过三十多年的研究,他将“心理控制源”分为内在控制和外在控制两种:如果认为是由于自身的能力、个人努力等个人因素获得成功,则被称为内在控制(InternalControl);如果认为是由于机遇、他人等外部原因而成功,则被称之为外在控制(ExternalControl)。Rotter的研究发现,人际信任的形成既取决于父母、同伴、老师等对诺言是否信守的看法和做法等外部因素,还受个体因素影响,如心理控制源。
本文试图通过分析贫困大学生自尊、人际信任水平现状以及自尊在对心理控制源与人际信任的关系中的作用,帮助高校引导贫困大学生自我调适,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从容、冷静地面对择业这一人生重大课题,做出正确、理智的选择,从而提高就业水平。
一、调查研究
1.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选取河北省内多所高等院校中的1265名贫困大学生为研究对象。
2.研究工具。(1)自尊量表(SES):自尊量表是目前被广泛应用的量表,它由罗森伯格(Rosenberg)于1965年编制,由10个条目组成,分值范围为10~40分。分值越高,自尊程度越高。量表最开始用于评定青少年的自我接纳和自我价值的总体感受。(2)人际信任量表(ITS):人际信任量表(ITS)由美国心理学教授Rotter编制。量表共25个题目,12个项目正序记分,13个项目反序记分。量表分值最低为25分,代表信任程度最低,分值最高为125分,代表信任程度最高。(3)心理控制源量表(IPC):Levenson的内控性、有势力的他人及机遇量表(IPC)包含三个分量表,共有24个题目,最低0分,最高48分。内控性(I)量表测量人们相信生活可由自己控制的程度;有势力的他人(P)量表测量人们认为自己生活是由自己控制还是他人控制;机遇(C)量表测定被试认为自己生活是否由机遇影响并控制。量表主要用于测试被试将结果归因于哪种原因。(4)自编大学生情况调查问卷:调查问卷包括被试基本信息(学校名称、所在年级、家庭所在地、性别等)、是否享受贫困补助、是否申请国家贷款或助学贷款等,主要用于确定贫困大学生基本情况。
3.调查程序。由辅导员召集被试到教室填写问卷,填写前详细说明答卷原则、测试目的,答应问卷结果保密,鼓励学生答案真实可靠。调查问卷当场回收。所得有效数据使用“统计产品与服务解决方案”软件SPSS进行处理和分析。
二、结果分析
在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的基础上,本文采用了温忠麟提出的**效应检验程序来进一步探讨自尊在人际信任与心理控制源相互影响中的**作用。结果表明:
1.贫困大学生自尊水平显著低于非贫困大学生,这在性别、所在年级、所学专业、生源地等方面差别不大,甚至个别学生会产生畸形心理。这严重影响其就业时对自己竞争力的判断并导致就业焦虑的产生。这种情况产生原因可能是贫困大学生由于家庭状况普遍处于社会的弱势,经济压力较大,易产生自卑心理,对自己评价较低。
2.贫困大学生人际信任水平显著低于非贫困大学生,这在性别、所在年级、所学专业、生源地等方面差别亦不大。这种情况产生原因可能是贫困大学生大部分来自于农村,这些地区的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发展相对落后,社会资源相对缺乏;此外,人际信任的建立还受家庭环境、父母教养方式等因素的影响。贫困大学生在交往过程中由于经济拮据而易缺乏与人交往的自信,防范心理较强,普遍缺乏安全感,过多关注他人的感受和态度,容易产生不信任。
3.自尊在心理控制源与人际信任的关系中有部分**效应。即可通过加强贫困大学生心理控制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增强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和应激能力,从而提高人际信任水平和人际交往能力。
三、启示
在当前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贫困大学生要正视现实,提高自身就业竞争力。这不仅包含与智力因素有关的专业技能,也包含非智力因素。大学教育一方面在专业培养上更加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另一方面要深入探索影响贫困生就业的非智力因素。通过本研究结果,贫困大学生就业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1.引导贫困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并参与活动。贫困大学生由于成长环境压力和经济压力,较易产生自卑心理,在求职过程中不自信、情绪消极,影响了其在求职中的能力发挥,甚至价值取向发生偏差。其一,高校思政工作人员应帮助贫困生理性认识和正确面对当前存在的不公平的社会现象,帮助他们转变自身观念、学会悦纳自我,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充分利用当前在高校学习的机会,通过自身努力改变未来命运;其二,高校也应充分利用固有资源,通过组织精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或设立专门的科研立项,吸引贫困大学生参加,使其扩大交往领域,提高心理素质,并在活动中发现个人的特长和优势,最终会在逆境中自力更生、成长成才。
2.提高贫困大学生的人际信任水平。人际信任水平的高低不仅影响贫困大学生能否成功择业,还影响其在以后工作中的能力发挥。一方面,高校可以在学生的日常培养方案中加强对贫困生人际信任的培训,如运用心理学知识、针对贫困生心理特点组织团体心理辅导,通过团体内人与人相互作用,促进贫困生丰富人际沟通技巧,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人际信任水平,从而培养个体的信任感,使其由对团体的信任扩大到对社会的信任;另一方面,学校要有针对性地组织他们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鼓励他们主动与社会进行互动,提高贫困生人际信任水平和交往能力,增强其社会适应性。
3.传授心理教育知识、指导学生规划职业生涯并建立完善的就业服务体系。教授适合贫困生实际需求的心理教育知识使贫困生通过掌握心理的产生、发展过程与规律,在求职择业过程中增强内控性,有助于心理承受能力的提高,即使失败也可以保持良好的择业心态。此外,高校可从贫困生入学开始,有针对性地为贫困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并设立专门就业服务体系,如针对贫困生建立专项就业帮扶基金、做好全程化就业指导服务、寻求校企合作、实行订单式培养等,使贫困生及早确立“职业生涯规划”的观念,并结合就业形势和社会需求,有目的地加强专业水平,提高综合能力,确定自己最佳的职业目标,最终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工作,实现人生价值。
月期刊平台服务过的文章录用时间为1-3个月,依据20年经验,经月期刊专家预审通过后的文章,投稿通过率10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