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生学实验教学模式初探
所属栏目:心理学论文
发布时间:2011-02-25 17:16:01 更新时间:2025-01-08 11:53:47
吴清芝(娄底市卫生学校,湖南娄底417000)
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实验教学成为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主要环节。实验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中等卫校培养医学综合型人才显得尤为重要。
优生学是卫校的一门重要课程,如何适应教学模式的转变,是优生学教学工作者面临的问题。传统教学,教师讲解多,学生动手少,这种教学方法,学生不仅被动而且所获得的知识有限,抑制了学生主体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发展,背离了素质教育的宗旨。要培养21世纪创新型人才,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全面落实素质教育。
教育方式和方法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应该说学习是一门苦差使,如果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在外力的逼迫下去学习,学习的劲头也不会持久。因此,教师应该千方百计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把学习当作一种乐趣。进行新课的时候,要让学生提前阅读自学,教师通过提问了解学生自学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最后进行讲解。在讲解过程中教师要对教材的每句话、每段内容进行细致地分析,使学生全部理解,并达到触类旁通。
一、变“仿照操作”为“探中感悟”,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能力
优生学实验教学要落实创新教育,就需要老师安排充足的时间,精心设计一个让学生自主探究实验技能,实践技能方法的过程。学生通过自主动手观察、实践思考等过程,使其探究能力充分得到发挥,由此达到认识事物、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目的。
以《遗传病系谱分析》一课为例,最初的思路是让学生仿照,结果学生只能机械地模仿特点进行分析,而没有真正学会灵活应用技巧。为此,教师改变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去感悟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也可以同学之间相互合作讨论,然而提出分析的最好方法,边听边看边思考,从中感悟,这样,有利于学生们在实践中探索形成学习过程,从而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探求能力。
二、变“教师解说”为“学生探索”,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实践能力
以前的实验教学,教师对技能的操作过程反复讲解、示范,占去了一节课的大量时间,留给学生的时间不多,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体现不了。把整个教学过程设计为几个大的学习活动,学生分小组自主学习,教师只起到一个组织者和顾问的作用。每个活动都让学生分组操作(提前一周),互帮互学,教师少面向全班讲解,真正把时间交给学生。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学习效果得到及时的反馈,这样就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变教师讲解为学生自主尝试,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积极参与活动有机结合,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各方面的发展。
三、变“独立思考”为“共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创新是一种集体活动,任何科学研究和实验,它需要集体的智慧与合作。分组合作学习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合作创新精神,同时也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合作意识,交往品质等多方面素质的协调发展。学生在民主、平等、和谐、热烈的小组讨论中,进行合作性学习和实践活动,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应该让学生集体学习,充分交往,相互合作。教学交往不仅要重视师生交往,更要重视生生交往。而传统的教学,只有教师和学生的单向交往,学生与学生之间则缺乏平等互助的沟通,生生交往几乎被忽视。未来的社会,所培养的人应是有自已独特的见解和敢于发表自己意见的、具有高度综合分析能力的开放型人才。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是值得每个教育工作者认真加以探讨的课题,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加以总结和完善,使教育教学水平有一个新的提高。
首先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多举办一些诗歌朗读会等,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阅读的分析和理解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针对每一篇文章、每一段文字、每一句话的含义进行分析、概括,达到深刻理解。在阅读过程中,让学生多发表意见,多谈自己的观点,教师最后进行讲解和总结,对语言精练、理解透彻的学生要给以表扬和鼓励。
综上所述,在极力推进实施素质教育时,不仅要求教师传授学生优生学知识和技能技巧,同时,应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专心听、仔细看、积极思、刻苦练、认真做、勤于问,使学生“探中感悟”,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