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大学生就业心理研究
所属栏目:心理学论文
发布时间:2011-02-25 17:16:01 更新时间:2020-12-01 10:45:25
摘要: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不景气的影响,今年大学生就业将面临更大的压力和更多的困难,许多大学生面对就业显得恐慌、焦虑、迷茫、无助。本文主要以上海电力学院为研究对象,探索在当前普遍存在的就业结构性矛盾,从心理学角度对大学生的就业心理进行分析,了解学生就业心理压力的产生、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不仅对促进大学生就业,而且对稳定高校秩序、化解危机风险及确保社会稳定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金融危机,大学生,就业压力,心理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全社会都关注的焦点,就业分配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调控,这种机制虽为广大学生提供了公平竞争的机会,但是也增加了学生就业心理压力。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所引发就业机会显著减少与求职毕业生人数的不断扩大之间的矛盾,使得毕业生需承受比以往毕业生更多的心理压力。朱鲲鹏等人(2006)通过对高校大学生的问卷调查,比较分析了大学生就业压力来源于就业环境、家庭社会关系、就业去向、个人能力、专业以及个人看重等6个方面。因此,能否正确认识自我,如何适度设置就业期望,加快调整好个人的就业心态,是当前经济形势下高校毕业生面临的一大难题。
1.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集中表现与就业心理的思考
近年,“金融危机”一词席卷全球,与之相呼应的是各国的经济受到制约、各大企业纷纷裁员、减薪。由金融危机引发的严峻的经济形势,为“就业难”这一老问题冠上了“就业危机”的名字。在面对就业压力日趋严峻的我国市场来说,毕业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再一次成为了举国关注的焦点,大学生的就业将遭遇更多方面的挑战和挤压。在整体环境堪忧的情况下,就业过程种受个体因素、群体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本文特将大学生就业时的群体现象总结如下:
1.1“扎堆”现象严重
从上海电力学院的招聘会现场及求职简历的投放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当下我校毕业生就业的“扎堆”现象日益严重。大学生择业倾向呈“三大”—大城市、大企业、大机关—的趋势。部分大学生,不作独立思考,“人云亦云”、“随大流”,缺乏分析能力,没能结合自身特点以及工作的性质。一味受周围同学想法的影响,盲目追求热门职业,从众心理明显。以上海电力学院为例,江浙沪三地的单位招聘时,选择的概率很大。而西部城市单位,几乎门可罗雀,抑或签了协议违约的同学也很多。
1.2“先就业再择业”心理凸显
一部分学生秉持“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总是希望通过多尝试、多对比来选择自己满意的岗位,然又顾虑错过又无法重来的就业机会,于是都持着保底的心态,牢牢抓住第一次的“就业机会”,再观望后续招聘情况。由于上海电力学院的电专业学生一半以上都能进入电力系统,非电专业的学生有很大的心理落差,如果没有做好相关的引导作用,有些毕业生就会产生自卑心理的说,严重缺乏自信这种自卑心理使他们在招聘人员面前不能适当的展示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因而失去就业机会。而电专业的学生则是骑驴找马,保底心态严重,导致违约率比其他专业高,给学校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1.3 “好高骛远”情绪
少数大学生就业心理存在偏差,自我定位不准确,择业期望值过高,在真正的求职过程中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在择业的过程中,认为一些工作内容较为简单、工作岗位比较基层、工作部门鲜为人知等因素而放弃。自负心理在这一现象中占了主导作用。于是在就业是往往表现出职业取向太高,脱离现实。这些人在“挑三拣四”的过程中就错过了许多适合自己发展的额单位,成为了就业难的一员。
1.4 “无所适从”心态主导
近年来,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就业竞争使得在在寻找工作中的高校毕业生们倍感压力,在就业还是考研的选择中徘徊,在大家纷纷为各自的目标努力的时候茫然失措。面对择业,不知所措,焦虑心理油然而生。焦虑心理:绝大多数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都在担心自己的就业前景,不知道什么职业适合自己,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没有准确的定位,担心自己是否能够找到一个理想的工作岗位,能否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双向选择”的幸运儿。为此,有的人彻夜难眠,市场感到困惑、焦虑、烦躁、忧心忡忡、无所适从。想要试图努力提升自己以期望找到满意的动作,却不知道从何下手。
2.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及应对方法
针对以上学生在金融危机大环境下可能出现的心理状态,提出以下几点应对方法:
2.1学校方面做好相应的规章制度,引导学生积极地就业心态。
(1)作为培养机构,高校应该改善培养模式,以市场为导向进行专业和课程的调整和设置,实现人才培养应跟市场的接轨。上海电力学院每年都会根据上年的就业情况来调整专业设置,并且修改各专业的招生人数。
(2)高校在大学生刚进大一时就应该对其进行整个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帮助其对自身、对所学专业、对用人单位乃至对社会都形成一个行之有效的链接,以便更好的融入和适应社会需求,明确个人努力目标。上海电力学院邀请职业规划师从大一就开始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引导学生做好职业规划,并调整好就业心态,形成健康、正确的择业观,加强学生自身的职业规划意识。引进了一套职业测评系统,对学生的职业兴趣、职业人格职业价值观、职业能力进行测评,有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职业倾向和择业倾向,对职业的期望值等,为以后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3)在求职过程中,高校应该提供给良好的社会关系支持、足够多的求职途径、准确的就业信息来源、有效的就业指导与服务。上海电力学院与用人单位、各职介所保持良好关系,每年在校内召开两到三次大型的招聘会,小型招聘会每周都会有,给学生提供了好的就业平台。针对学生江浙沪、沿海地区扎堆现象,我校制定对去西部就业的同学的激励措施,鼓励学生支援西部就业。并且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对参加“三支一扶”同学做相应的鼓励政策,从基层工作中学历积累经验,是学生更全面的了解基层,了解国家整体的经济状况,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也为学校开拓新的就业途径。
(4)加强毕业生就业心理辅导,建立健全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机构。上海电力学院各院系辅导员十分关心那些对就业有焦虑心理、好高骛远等心理障碍的同学,并对他们进行一对一的辅导,帮助他们分析自身的优劣势,使他们正确、全面、客观的认识自己,并根据自身的现实和社会情况制定合适的职业规划。学校还抓好诚信教育,避免就业诚信缺失对学校、单位,甚至学生造成的负面影响,并就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关的规章制度。就业指导中心加强对用人单位招聘信息、学生就业资料的审查,杜绝材料上的弄虚作假。针对学生违约情况,学校采取有效措施,提醒学生择业要慎重。
2.2学生本身要摆正心态,积极面对社会竞争。
(1)要进行客观的分析,增强竞争意识,保持平和心态努力做好适当的职业规划。社会普遍认为,当今大学毕业生涉世不深,缺乏社会经验,不能全面了解社会,从而不能很好的完成由学生到社会人的角色转换。过高或过低地估计自己,对今后的职业生涯缺少规划,对待就业缺乏足够的准备和认知,求职就业时就会因缺乏方向感而产生就业压力。学生在进入大学校门开始,就要认真分析客观环境,利用学校的资源做好职业规划。
(2)做好自身的心理调适,提高个人的道德涵养。心理调适是指大学毕业生运用心理学的方法,改变或者扩大原有的认知结构,以适应新的情况或新的历程。作为大学生自己,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逐渐了解自己的专业、行业的就业前景、工作的发#p#副标题#e#展机遇、专业对口程度等方面的信息,调整自身的就业期望,准确进行职业定位。于此同时,了解金融危机,正视危机对就业的影响,增强求职信心,通过努力增强个人综合素质,主要包括适应能力(自制力、问题解决能力、抗挫能力、执行力)和专业技能(专业知识、计算机应用、创新能力)等。
温总理在西安考察大学生就业问题时曾说:“国家的前途在于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希望寄托在年轻一代身上。你们要刻苦学习,立志成才,做于人民、于国家有用的人才。”大学生在从业阶段应自觉调整个人就业心态,扭转角色错位,完成角色转换,顺利走过从校园到企业的过渡期,为日后事业的成功发展夯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朱鲲鹏等.论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压力[J].合肥学院学报,2006,23(2):111-114.
[2]张国华.大学生就业指导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25-26.
[3]浦瑛瑛.大学生就业心理剖析及调适优化途径[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6):46-47.
[4]http:/news.QQ.com.温家宝.赴西安考察大学生就业问题,2009-06-07.
文章TAG标签:大学生就业论文
月期刊平台服务过的文章录用时间为1-3个月,依据20年经验,经月期刊专家预审通过后的文章,投稿通过率10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