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资源管理论文范文免费参考
所属栏目:农业环境科学论文
发布时间:2013-11-29 15:43:14 更新时间:2013-11-29 15:01:14
曼稿自然保护区是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个子保护区之一,建立于1980年,总面积95257hm2,内有8个自然村分布,占地面积1138hm2,权属分别归属于8个自然村,所以曼稿保护区实际的权属面积为83877hm2;周边有28个自然村寨,区内及周边共居住着傣、爱伲、拉祜、汉、景颇等民族11920人。由于成立时间晚,保护区内及周边村寨群众长期的生产生活,使得保护区界线内及周边至今存在着社区村寨的水田及其它生产用地,主要种植水稻、甘蔗和茶叶。社区居民长期在保护区内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在保护区内形成了各种道路,人为活动也较为频繁,对保护区内的自然资源的保护管理造成了干扰和威胁。针对这一情况,对保护区内和周边社区的土地利用状况进行了调查统计,以掌握该区域土地利用状况和利用方式,以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
摘要:采用实地调查和3S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曼稿保护区社区土地利用方式进行了调查、统计和分析,得出了曼稿自然保护区社区土地利用状况及利用方式的数据。分析其对保护区内自然资源的影响,提出替代种植、固定生产用地、营造防火隔离带、建立社区共管机制、利用新技术新设备、加强巡护等加强社区生产用地管理的建议。
关键词:土地利用方式,资源保护,生产用地管理,曼稿自然保护区
1曼稿自然保护区概况
曼稿自然保护区坐落在勐海县境内,是澜沧江以西平均海拔较高的一处自然保护区。区内山峰海拔1300~1500m,最高峰石戴帽山,海拔1771m,最低处在南麓河与南阿河的汇合口,海拔1084m。区内的山地、宽谷、低丘均以花岗岩为基础,表面风化层厚,受当地南亚热带湿润气候的影响,生长着大面积的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部分地区有思茅松林分布。曼稿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以糖胶树、毛荔枝为标志的热带山地雨林,季风常绿阔叶林和以思茅松为标志的暖热性针叶林等热带、南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以合果木、肋果茶、滇楠、假山龙眼、百日青、锯叶竹节树、思茅豆腐柴等为代表的珍稀濒危特有植物;以云豹、短尾猴、灰叶猴、绿孔雀、鹩哥、白鹇等为代表的珍稀濒危动物。
2研究方法
主要应用3S技术获取和综合处理得到曼稿保护区土地利用数据,并收集社区人口、经济收入,保护区基本情况等数据进行综合分析。
综合运用3S技术,在ArcMap中利用ArcBruTile插件,加载googlearth卫片数据,目视解译,用屏幕数字化的方法提取googlearth卫片中曼稿自然保护区土地利用状况信息。到实地核对卫片中获得的信息数据,用GPS定点记录。运用ArcMap软件,以实地获取的数据为准,修正屏幕数字化的土地利用数据。到勐海县林业局查询获取社区林权及小宗地数据,再与修正后的土地利用数据进行叠加分析,确定各类型地块的土地权属,并计算面积,最终得出曼稿自然保护区社区土地利用状况数据。
林业调查规划第37卷第6期杨鸿培,等:曼稿自然保护区社区土地利用方式对资源保护的影响
3结果和分析
31曼稿自然保护区社区土地利用状况
在曼稿自然保护区内,社区群众共利用了23992hm2的土地进行农业生产活动,占保护区总面积的25%(表1),主要利用方式为水稻、茶叶、甘蔗等农作物种植,水域(334hm2)、坟山(54hm2)、社区的集体林、建筑及公路用地(4888hm2)在表格中标注为“其它”,面积5276hm2。其中属于保护区权属范围的土地12612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132%,占保护区权属面积的15%,属于社区权属范围的土地1138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118%(图1)。
32社区土地利用方式对自然保护区资源保护的负面影响
321人为活动频繁,对自然资源造成威胁
曼稿自然保护区内及周边有36个村民小组11920人居住,有18716hm2的生产用地(表1),社区群众长期在这片土地上进行生产活动,春耕秋
收,自然形成了保护区内人为活动频繁的现象;为了便于开展生产活动,保护区内修建了多条可以通行拖拉机的便道,也形成了无数的人行小道,保护区内的这些道路除了给社区群众开展生产和保护区工作人员巡护带来方便外,也为其它无关人员进入保护区提供了便利条件,增加了管理难度。较多的人员进入保护区后,采集草药、野菜、非木质林产品等自然资源现象经常发生,偷猎、盗伐、割松脂等破坏自然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难于制止和杜绝,对自然保护区内的自然资源和林区安全造成威胁。322保护区用地被蚕食侵占
曼稿保护区内社区的生产用地与保护区无缝相连,其权属无论是保护区或社区的,为了自然资源有效地保护管理和保证群众正常的生产活动,双方确认了界线。随着时间的推移,种植甘蔗带来的经济收入不断提高,当地群众种植甘蔗的积极性也不断增加,一些地块的利用方式发生了变化,原来种植水稻的改种甘蔗,甚至种植茶树的也改种为甘蔗。甘蔗作为短期作物,其边界与水田、茶地相比,发生变化更难以发现,再加上部分界线所处位置没有明显的地形地物特征,不易区分确认。保护区内共有甘蔗地8307hm2,部分群众在部分甘蔗地边缘逐年越界呈线条状扩大种植范围,形成对自然保护区的蚕食侵占。
323生产用火形成森林火灾隐患
曼稿自然保护区内群众生产用地上种植的8307hm2甘蔗,涉及18个村民小组。在甘蔗的种植管理过程中,为了能更好地清除残留在甘蔗地内的甘蔗叶及各种杂草,同时也有效清除甘蔗地中的各种病虫害,每年社区群众均会在甘蔗砍收后的1~4月放火烧甘蔗地。这样就形成了生产用火点多面广、涉及农户数多的特点;1~4月又是西双版纳地区的干季,火险等级较高,管理难度大,极易出现跑火现象。所以生产用火成为曼稿保护区内主要的森林火灾隐患之一。
4加强曼稿自然保护区内社区生产用地管理的建议
41建立社区共管机制,缓解保护与发展的矛盾
曼稿自然保护区内的社区群众,其生产生活与保护区紧密相联。经过保护区管理人员长期的宣传教育,社区群众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意识有了较好的思想基础。社区共管是社区群众和保护区管理部门结成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参与保护区建设发展的一种运行机制。建议根据曼稿保护区社区土地利用的实际情况,将社区共管这一机制引入到保护区的资源保护管理中,建立社区共管组织,社区群众在合理开发利用自己权属内的土地资源和自然资源的同时,还可以合理利用自然保护区的土地资源和林下非木质林产品资源,又参与到自然保护区资源保护管理之中,保护区管理部门与社区群众共管共赢,共同发展。
42替代种植,固定生产用地,营造防火隔离带
近年来,利用防火效果好的树种建立生物防火隔离带的实验、研究及应用都有报道,据田晓瑞等的研究,木荷、油茶、马蹄荷、旱冬瓜、杨梅、细柄阿丁枫等6个树种的防火能力最强,米老排、火力楠、米饭花、阿丁枫、珊瑚、甜槠、棕榈、椤木石楠、台湾相思、交让木、毛竹、青冈栎、女贞的防火能力较强。大叶茶是西双版纳的本地树种,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也表现出非常好的防火性能。
根据曼稿自然保护区的自然条件和实际情况,建议将与自然保护区接壤的甘蔗地20~40m带宽范围改种为大叶茶、木荷、杨梅、勐板桔、海南白木香等防火能力强的经济或用材树种。用长期树种替代甘蔗,能保证群众的经济收入不受影响,种植长期树种的地块范围固定,能减少或避免蚕食现象的发生,具防火性能的树种,能阻隔生产用火漫延到保护区,消除火灾隐患。
43利用新技术和新设备,加强巡护,确保自然资源得到有效保护
根据曼稿保护区内各种道路较多、人为活动频繁的情况,建议在关键地区安装红外照相机,随时监测并掌握保护区内人员活动情况;在替代种植区选定多个固定地点,用照相机拍摄记录不同时段替代种植作物的生长情况,用影像资料对比的方法分析替代种植产生的作用和效果;在关键时间和地段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巡护,有效控制偷猎、盗伐、割松脂等破坏自然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确保自然资源得到有效保护。
5结语
保护与发展的矛盾,在国际国内自然保护区管理中普遍存在,是自然保护区管理者和研究者一直研究和讨论的内容,国内外有较多的研究和报告。曼稿自然保护区自然资源保护与社区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因保护区内社区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而变
得更为具体化:蚕食侵占保护区、生产用火形成森林
火灾隐患。
为此,提出建立社区共管机制,替代种植,固定生产用地,营造防火隔离带,利用新技术和设备,加强巡护等建议。
致谢:曼稿保护区管理所的赵新坤、罗绍华、肖文武、王云飞、唐金龙、彭建荣等同志共同参与了社区土地利用外业调查工作,并提供了多年来保护区资源保护管理的资料,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参考文献:
[1]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云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5
[2]田晓瑞南方林区防火树种的筛选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1,23(5):43-47
[3]陈存及防火林带树种选择的研究[J]福建林学院学报,1988,8(1):1-12
[4]刘招宝,刘小春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中的应用[J]现代测绘,2001,34(4):49-51
[5]曹晔晖,张大红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我国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发展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4):742-745
月期刊平台服务过的文章录用时间为1-3个月,依据20年经验,经月期刊专家预审通过后的文章,投稿通过率10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