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农业大学学报农业经济论文范文
所属栏目:经济科学论文
发布时间:2013-11-30 14:45:53 更新时间:2013-11-30 14:51:51
区域旅游的空间结构研究是构建大区域旅游的重要基础,而竞合关系与整合开发已成为区域内各景点(区)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摘要:结合大别山区域红色旅游资源的特色,从产品的同质性、游客的可进入性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上分析了其红色旅游景区的竞争因素,并分析了其区域合作存在的内在和外在动力,在此基础上从资源、线路、品牌、基础设施和合作机制方面提出了大别山区域红色旅游景区整合开发的策略。
关键词:大别山,红色旅游景区,竞合,整合开发
近些年来,许多学者开始跳出单方面的竞争或合作研究,从“双赢”或“多赢”的角度去考虑区域旅游空间结构的构建,这主要体现在以空间视角进行的案例式应用研究,如陶伟等[1]以苏南三个水乡古镇的旅游发展为例,提出主导旅游资源相似的临近地域旅游发展的“竞合模式”;苏章全等[2]基于共生理论,从区域旅游功能、产品、大环境、旅游线路和管理部门等方面提出了其竞合模式;孟爱云[3]分析了东北区域旅游的竞合状况及条件,从大旅游品牌和协调机制上提出其竞合发展战略;王雪芳[4]分析了雷州半岛区域旅游在环北部湾经济圈中的竞合态势及竞争优势,并提出其参与环北部湾区域旅游空间竞争与合作的对策;王庆斌等[5]分析了大别山区域旅游竞合模式,并提出大别山区域旅游“横向合作+纵向开发”的竞合措施。
尽管竞合关系已成为区域旅游研究的热点话题,但理论层面的研究仍显不足,仅有少量学者从共生理论[2,6]、博弈理论[7]和生态位理论[8]角度进行了竞合模式的探讨,并且案例点的选择多倾向于省际范围内,跨界旅游区更是其研究的薄弱点。基于此,本研究试图从旅游空间关系上探寻大别山红色旅游景区的竞合关系,以期发挥其资源的互补优势,增强其整体竞争力。
1大别山区域红色旅游资源的特征
大别山位于豫、鄂、皖三省交界处,行政区划上涵盖了3省、6市(六安、安庆、信阳、黄冈、随州、孝感)、36个县(市),作为一个革命老区和全国连片贫困区,红色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其特征体现如下:
1.1数目庞大的红色旅游资源
作为中国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之一,大别山在中国革命历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是我国重要的革命圣地,以黄麻起义、立夏节起义、六霍起义、三年游击战争及千里跃进为主要内容的革命战争,为该地区留下了极其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该区域具有以革命遗迹、旧址、纪念建筑、名人故居为主体,以红色歌谣、革命文献、革命事迹、红军标语等为辅的立体资源存在结构,内涵极为丰富[9]。
1.2品牌响亮的红色旅游招牌
大别山“千里跃进,将军故里”的红色旅游形象极其鲜明地使其区别于延安、井冈山等其他红色旅游区。“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从此拉开了解放战争战略反攻的序幕”,这已经成为中国人民耳熟能详的历史事件;大别山区同时还是中国著名的将军县(民间一般按照1955-1965年获得军衔的将军籍贯人数排名,得名出十大将军县)集中区域,中国十大将军县中大别山区域就占有半壁江山,分别是湖北红安72人、安徽金寨59人、湖北大悟37人、河南新县35人、安徽六安34人,其中湖北红安被徐向前元帅题词概括为“两百个将军,同一个故乡”,这在中国绝无仅有。
1.3丰富多彩的伴生资源
该地区不仅有着浓厚的红色文化,还保存着原始的自然生态和厚重的人文底蕴,可谓“红绿古”交相辉映。秦岭大别山褶皱带的地质构造,使得该区域留存着众多山地奇观和森林资源,如天堂寨、龟峰山、桃花冲、薄刀峰、大崎山、四望山等。另外皖西文化、湖湘文化、中原文化等多种文化在这里交汇、沉淀,区域中留存着大量的名人文化资源,如历史名人孙叔敖、司马光等;科学巨匠毕昇、李四光等;文坛名人何景明、闻一多等;客籍名人苏东坡等;佛教禅宗四祖道信、五祖弘忍等。
2大别山区域红色旅游景区的空间竞争因素分析
尽管大别山在地理上属于一个完整的区域,但由于行政区划的分割,各县、市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及红色旅游产品的同质性等因素,使得该区域的红色旅游景区各自为政,更多地表现为对客源市场和旅游品牌的争夺。本文选取大别山所属三省中红色旅游资源聚集程度较高的湖北黄冈市、安徽六安市和河南信阳市,分析三地红色旅游景区的空间竞争因素,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2.1红色旅游产品的同质性
大别山的红色旅游资源在空间上呈现集聚型分布,相对集中在湖北黄冈市、安徽六安市和河南信阳市,且从目前的旅游产品开发来看,三地的红色旅游产品大多表现为以革命遗址遗迹、纪念物、博物馆、名人故居等为载体的初级观光产品,大多数景区只是通过静态的展示和导游解说来传递大别山的红色历史文化,产品具有显著的同质性(表1)。
2.2游客的可进入性
大别山东与合肥市相连,南与九江市接壤,西与武汉市毗邻,北接郑州市,处于武汉城市圈和合肥城市圈的辐射带上,区域交通便利。这里不仅有长江黄金水道,还有105、106、107、206、312、318国道和京珠、沪蓉高速公路贯穿其中,交通通达。据统计资料显示,目前三地的游客大多来自省内的周边城市,而想扩大客源至上述城市圈中,可进入性成为各大景区竞争的关键因素。根据旅游者距离衰减规律和三地主要红色旅游地距目标市场距离的比较(表2),红安县的可进入性优于其他两地,特别是湖北省启动的“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战略和黄冈市已建成通车的大别山红色旅游公路将极大地提高黄冈境内红色旅游景区的可进入性。
2.3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对旅游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旅游的投资能力、开发模式与方向。2011年黄冈、信阳和六安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整体不高,从GDP总量、三大产业比例、旅游收入、旅游收入占GDP的比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个指标分析,六安市经济发展总体水平对旅游业发展的促进作用优于黄冈市和信阳市(表3)。3大别山红色旅游景区合作的动力机制
3.1外力驱动,区域旅游一体化大势所趋
区域旅游一体化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从国内来看,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区域旅游已呈现蓬勃的发展态势,可见我国旅游业的竞争已由景点竞争、线路竞争、城市竞争进入区域竞争阶段。在此背景下,早在2004年鄂豫皖三省就已经签署了合作开发大别山红色旅游项目的协议;2007年鄂豫皖3省6市36县又共同发表了《大别山红色旅游区域协作联合宣言》,同时表示愿意通过共同努力,积极构筑大别山无障碍旅游区;在鄂豫皖6市的极力创导之下,2012年国家旅游局启动了《大别山旅游总体规划》,这标志着大别山区域的红色旅游合作正朝着国家战略层面迈进。
3.2空间邻近,交通网络不断提升
大别山众多的红色旅游景区,基本集中于“武汉-麻城-红安-新县-信阳”、“合肥-六安-金寨-霍山-岳西-安庆”这两条经典红色旅游带上,位于武汉城市圈和合肥城市圈的辐射范围内,大交通便捷。特别湖北省投资10亿元,耗时2年多修建的一条全长408km的大别山红色旅游交通示范区公路,贯穿了红安、麻城等县市22个乡(镇),连接大别山旅游经济带三大片区和大别山南麓重要景区。空间的邻近,交通网络体系的提升,将成为大别山区域红色旅游景区之间客源互流和旅游大市场形成的一大保障。
3.3资源共生,提高区域旅游竞争力
大别山的红色旅游景区有着共同的历史文化渊源,即大别山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留下的革命遗迹、遗址、纪念建筑以及大别山精神所构成的红色历史文化体系。作为全国十二大经典红色旅游区之一,其在全国红色旅游市场份额中所占无几,远远落后于延安、井冈山等革命圣地,面对其他红色旅游品牌的强大竞争,区域内的3省6市36县越来越意识到必须整合力量,共同打造大别山红色旅游品牌,叫响“千里跃进,将军故里”的共有招牌,提高大别山红色旅游的整体竞争力。
3.4问题相似,旅游竞合愿望大
大别山作为我国著名的革命老区和贫困山区,经济基础薄弱,再加上旅游起步晚,资源同质等因素,导致许多红色景区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景区融资困难,可进入性差;旅游配套服务设施的缺失限制了客源的拓展;产品功能单一、形式雷同导致游客停留时间不长,经济效益不高等。面对诸多问题,各大景区已经意识到,单一地对客源市场的争夺无法从根本上改变现状,必须从资源开发、线路设计、品牌宣传、客源互送、信息共享等全方位进行合作,才能共同打造大别山区域内的红色旅游精品,无论是省级层面,还是县市层面,竞合愿望强烈。
4大别山区域红色旅游景区的整合开发策略
一直以来,受行政区划和地方利益的制约,大别山红色旅游景区大多孤立地发展,规划上各自为政,宣传上各陈其辞,产品上重复克隆,地域上互相排斥。从其竞合关系来看,惟有整合,即对大别山区域旅游体系中的各种资源进行系统性规整,才能实现区域旅游资源的优势互补和整体竞争力的提升,具体来说可从如下几方面着手:
4.1多种资源联动开发,构建互补旅游产品群
按照价值链的观点,同类型旅游景区强强联合可以产生规模经济和集群效应;不同类型的旅游景区联动开发,突出比较优势,可以实现旅游要素一体化经营[6]。在此理念之下,大别山区域应实施“红色强强联合,绿古联动互补”。以红色旅游资源级别较高的红安、金寨、新县为单核极点引爆,联动黄冈、孝感、随州、信阳、六安、安庆等红色旅游增长极,促进大别山红色旅游圈的形成。同时考虑到该区红色旅游景区聚集产生的竞合效应,应充分利用其丰富的伴生资源,构建层次丰富的多功能产品群。如黄冈境内的红色景区应带动其丰富的名人文化游和山水休闲游;信阳境内的红色景区应挖掘其华夏文明发祥地之一的深厚底蕴;六安境内的红色景区应搭配皖西文化体验游和自然生态游,以此形成多元化经营和差别化战略。
4.2打造精品旅游线路,提高核心竞争力
精品旅游线路串联的是同类资源中最具特色和代表性的景区,是地方旅游业综合优势的集中体现。目前,大别山各县市旅游网站推出的红色旅游线路大多是针对当地及周边客源市场的短线游,跨界的红色旅游景区之间缺乏串联性,如中红网推介的“大别山信阳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基本涵盖了信阳市的全部红色旅游景区,无法体现区域红色旅游景区的精华。而尽管早在2004年国家就确定了2条大别山区域的红色精品旅游线路“武汉-麻城-红安-新县-信阳”、“合肥-六安-金寨-霍山-岳西-安庆”,却由于区域限制使其有名无实。要想使精品线路成为大别山红色旅游的拳头产品和带动力,就必须做大做强龙头景区,完善精品旅游线路所涵盖景区的配套服务设施,加大资金投入和宣传推广,以此达到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的旅游功效。
4.3联合塑造区域旅游形象,扩大对外知名度
区域旅游形象代表的是一种品牌影响力,在当前旅游产品区际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鲜明的旅游形象对整个区域旅游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大别山红色旅游区“千里跃进,将军故里”的主题形象早已为世人所熟悉,但其形象空而不实,3省6市为抢占“大别山”品牌导致各自宣传口径不够统一(表1),区域形象模糊。为此,政府和企业两大主体必须统一宣传口径,扩大宣传力度,采用报刊杂志、旅游节事(如大别山旅游节)、旅游交易博览会、网络电视、微博营销等多种手段,以最广泛的受众方式树立大别山“千里跃进,将军故里”的红色旅游形象,扩大区域知名度,增强其整体竞争力。
4.4共同建设基础设施,提高可进入性
区域旅游圈功能的发挥必须建立在区域内外便捷的空间联系和完善的配套服务的基础上,然而为旅游创造条件的一系列食、住、行、游、购、娱等基础设施的投资主体受行政区划影响较大。因此政府必须发挥积极的作用来协调区域间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提高整个区域旅游的可进入性与通达性。尽管大别山红色旅游公路的通车,已经开始让大别山湖北境内的红色旅游资源由分散走向集中,但其区域内的大部分红色旅游景区依然面临着路面等级差,景区内建筑布局凌乱,接待能力严重不足等问题。为此3省6市应区际整合联动,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构建便捷的交通网络体系,整合资源、统一布局,形成分布均匀、层次合理的配套旅游接待服务网络,完善整个区域的旅游功能。4.5完善区域合作机制,共建“大旅游圈”
大别山区域的红色旅游合作由来已久,但大多只限于政府层面的推动,来自于市场的实质性合作行为却举步维艰,根本原因是缺乏一套与之相适应的合作机制与措施。对此大别山红色旅游区域要想克服由于行政区划分割所主导的四大壁垒——区域障碍、市场障碍、交通障碍、制度障碍,就必须完善其区域旅游合作机制,进一步构建其合作机制框架:首先必须整合各个旅游区域之间的各类旅游信息,形成一个交互对称的信息平台;其次,为了实现区域旅游合作机制的制度化、长期化,有必要建立统一的组织协调机制来消除大别山各红色旅游区之间存在的政策差异;再次,旅游合作最终是人才的合作,大别山红色旅游区应建立人才合作交流机制,为实现人才资源共享;最后,为了防止大别山红色旅游区域合作中的机会主义行为,须建立一种区域旅游合作的行为约束机制,规范合作的权利与义务。
5结论与讨论
大别山区域内的红色旅游景区属于边界共生资源,这种主导资源相似且邻近的旅游区必然会产生一种替代性竞争,即在有限的旅游需求下一个景区的成长伴随着另外一个景区的衰落。为此,为构建大旅游圈,大别山区域的红色旅游景区必须走向竞合,从外在驱动力和内在需求上充分认识到合作的必要性,并从资源开发、线路打造、品牌推广、基础设施建设和合作机制完善等方面整合开发。当然,作为跨界旅游区,必然会存在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协调、合作的动力机制、整合开发的可操作性措施等相关问题,这需要在后续研究中不断深入和拓展。
参考文献:
[1]陶伟,戴光全.区域旅游发展的“竞合模式”探索:以苏南三镇为例[J].人文地理,2002,17(4):29-33.
[2]苏章全,李庆雷,明庆忠.基于共生理论的滇西北旅游区旅游竞合研究[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4(1):98-103.
[3]孟爱云.基于竞合的东北区域旅游发展问题探讨[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9(3):71-73.
[4]王雪芳.雷州半岛区域旅游的竞合态势分析——基于环北部湾经济圈的思考[J].旅游科学,2008,22(1):67-71.
[5]王庆斌,杨效忠,屈桂春.大别山区域旅游竞合模式研究[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8,25(4):6-11.
[6]吴泓,顾朝林.基于共生理论的区域旅游竞合研究——以淮海经济区为例[J].经济地理,2004,24(1):104-109.
[7]刘兵慧,魏晓芳.基于博弈视角的区域旅游竞合机制构建——以山西省为例[J].经济问题,2011(5):118-121.
[8]汪清蓉,余构雄.基于生态位的长三角区域旅游城市竞合态势及策略[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3(6):112-118.
[9]卢丽刚,时玉柱.大别山红色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的问题诊断及其应对策略[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2):10745-10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