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余学院学报论文范文
所属栏目:计算机应用论文
发布时间:2013-11-30 15:10:09 更新时间:2013-11-30 15:12:09
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普及和互联网的迅猛发展,计算机操作技能已经成为人们必须掌握的知识结构。因此,教育部在2007年的2号文件中,明确指出“培养和提高高校学生掌握计算机和多媒体学习的能力,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的能力”,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公共课程教学在高校教育中和语、数、外一样,具有基础性、普及性,是高校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摘要:当下,互联网的发展十分迅猛,今后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将实现网络全覆盖,计算机最终也就变成像家电一样普通,且形式多样。如此发展也给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带来了极大挑战,如何改革原来的教学内容和模式,让学生学以致用,成为教师教改探索的关键。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网络
分析近年来互联网的发展与《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现状,可以发现教学中存在很多不合时宜的地方,亟待改革。
1.互联网的发展现状
2013年初,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发布了2013版移动互联网白皮书,指出移动互联网发展速度已经远远超越摩尔定律,迭代周期从18个月缩减到6个月,并且还将以这个速度发展3~5年。移动互联网已经给整个产业带来了非常多的深刻的变革和爆炸性的增长。智能终端操作系统是现阶段整个移动互联网产业的技术创新主线,由此也带来了一系列新应用软件的爆炸式增长。
1.1互联网将给生活方式带来的改变
移动互联网三大法宝:智能终端、3G、云计算智能手机相当于可以放在口袋中又可以随时随地联网的电脑,同时而价格却低于当年个人电脑的价格。云计算等技术的逐步成熟使得移动互联网的应用不再受制于终端的运算能力和存储能力。而3G网络解决了移动网络数据传输的速度问题,使得智能终端和云可以无缝连接。未来应用软件将成为为主流。
2.《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现状分析
2.1教材分析
近五年,笔者所在学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已做过两次更换,但纵观几个版本的教材,均存在与当下的应用脱节、知识点落后的问题。比如,计算机基础知识一章,仍将焦点集中在过去的台式计算机的软硬件分析上,而对于当下使用范围最广泛的的智能终端设备没有提及;办公软件一章,仍在讲解office2003系列,而时下使用频繁的2007版本,WPS系列,均未涉及。目前计算机知识更新速度快,而教材出版周期长,在教材更新过程中,知识又已经上了一个新台阶。所以教材的知识滞后在所难免。
2.2学生现状分析
以笔者本学期所教授的3个班级共122人为例,经过开学初的基本情况调查得知。有80%左右的同学用过计算机,熟练使用的同学比例达40%左右,拥有智能手机的同学达50%左右,几乎所有的同学都有网购经历,其中有小部分同学是在别人帮助下完成,100%的同学感到了互联网发展对于自身生活带来的改变。
这个调查结果与几年以前的学生形成了很大的反差,也许我们之前还停留在如何让同学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操作,而我们现在的任务是如何帮助同学们更好地使用计算机以及常见的智能终端设备。
2.3教学条件分析
笔者所在学校的教学机房有200台配置较新的电脑,可以满足基本教学的需要。《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设置的学时数为36课时,按照课程要求,实操课时量有28课时。总的来说,学时数较少。
学生实操练习不够,利用计算机辅助学习的机会更少。学校迄今还没有全部完成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在校园没有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由于一些客观原因,部分有条件的同学也未能在宿舍安装电脑,诸如此类的原因,造成很多同学在课程之外使用计算机的机会变少了。
3.《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探索
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目标就是使学生具有较强的信息意识,了解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的日常使用知识和技能,掌握使用计算机去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步骤,真正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和学习中去。那么,如何在教学过程当中为学生打造一个应用的平台,让学生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呢?下面是笔者进行的一些教学改革探索。3.1教学内容改革
紧扣“应用”主题,做好教学内容的选择。由于计算机发展迅猛,教材总是会出现有落后的情况。教师在上课时,就不能照本宣科,应结合实际,本着“有用”的原则,有针对性地更新教学内容。
结合学生的调查问卷结果,笔者增删了部分教学内容。在计算机基础知识章节中删除讲解二进制等专业性较强的内容,增加互联网应用知识的内容,如:电子邮件、通讯软件、购物网站、学习网站、常用下载的使用等;在word2003电子文档一章中,删除传统电子小报制作的内容,增加WPS办公软件和word2007版本的内容,因为几款软件有很多相似之处且应用更加广泛,讲解重点是进行知识点对比,方便学生应该掌握其使用;增加了智能手机软件的应用课程,针对时下最为流行Android系统的常用操作进行讲解,如:应用软件安装、杀毒、如何设置WLAN等
3.2教学方式改革
传统教学过程中,尽管也有不少实操,但多是老师讲完之后,学生练习。这样的方式实际上并没有脱离“填鸭式”教学模式,学生即使学到一些操作,也不能够记忆深刻、举一反三。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任务驱动法、分组学习法,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置有效的任务,通过小组成员的共同协作完成,让学生在做中学、做中练。
3.2.1根据学生基础,合理分组
课程开始前,通过开展班级同学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操作情况。按照熟练、一般、不了解可以将学生分为A、B、C三个层次。为了让分组学习达到进一步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在组合时,要求每一组都要包含三个层次的学生。实操课程的特点就是操作,很多知识是在做中学到的,或者说是在观察别人的操作过程中学到的。所以组员中一定要有操作比较熟练的学生,这样大家可以进行参照学习。
3.2.2科学设计任务,提高学习兴趣
以互联网学习为例,学生们虽然大部分都有互联网操作的经验,但调查发现,多数都集中在聊天、看电影等娱乐行为上。真正能够利用互联网实现辅助学习的就很少。发现这点后,笔者结合用户注册、视频下载等知识点,设计任务:下载一篇百度文库文章和一堂网易公开课的视频。每组成员经过百度搜索,结合以往经验,都顺利完成了任务。为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任务完成后,通过随机选取的方式,抽选任意一组同学简述整个操作过程。完成学习任务之后,学生既学到了利用关键字搜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也学到了如何注册用户、安装下载软件、下载文档和视频等知识。
巧妙扩大任务范围,让学生体验操作的共通性。在此任务的基础上,笔者又增设了一个新任务:如何在智能手机上完成同样的操作?此项任务作为加分项。任务布置后,学生们积极性很高,通过组员的共同努力,在10分钟内,就有两三组同学完成了任务,并做操作演示。
3.2.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习能力
高职学生的思维是十分活跃的,如何激发他们思想动力、实现自主学习,笔者认为这才是教学的真正目的。为了能够达到这个目标,在教学的过程中,笔者设计了一项自主完成的任务。
任务的要求是:结合学习、工作的实际,利用互联网,学会一项或几项实用的操作技巧,然后分享给大家。此项任务首先可以一定程度上纠正某些学生只知道利用电脑、网络娱乐的习惯;其次因为任务只有范围,空间很大,可以充分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第三,任务要求最后每位学生都要讲述自己掌握的操作技巧,可以很好地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最后,每个班级有几十名同学,任务要求每个人演示操作不能重复。这样一堂课下来,大家实际上就学到了很多很有实用价值的内容。以笔者所教授的三个班级共122人为例,通过完成这个学习任务,大家分别提供了网络操作技巧三十多项、常用软件操作四十余项、智能手机应用十余项。教学相长,笔者本人也从中学会了很多新的操作,学生、教师的收获都很大。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给《计算机应用基础》带来的挑战远不止这些,同时也向上课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笔者目前所进行的教学改革仍有一些局限性,还需要继续努力探索。
参考文献:
〔1〕毛淑贤.利用网络平台实行计算机应用基础实验教学改革的探讨〔J〕.教改纵横,2012(11).
〔2〕付明丽.教学模式的现代转型:从传统教学转向网络教学〔J〕.国成人教育,20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