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授职称论文范文免费
所属栏目:教育学论文
发布时间:2013-12-02 15:54:49 更新时间:2013-12-02 15:56:49
近年来,“90后”大学生已成为高校大学生的主体,他们鲜明的时代特点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带来了新的挑战,也对高校的新生适应性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生能否尽快适应大学生活直接影响着其未来的发展,因此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起点,也是整个大学生教育与管理范畴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摘要:“90后”大学生已成为高校大学生的主体,他们鲜明的时代特点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带来了新的挑战也对高校的新生适应性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就如何在新生入学教育中不断创新,帮助“90后”大学新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90后”大学生,新生适应教育,探讨
一、“90后”大学新生常存在的适应性特点
(一)个性张扬,但集体意识淡漠
“90后”大学生大多来自独生子女或少子女家庭,物质生活优越,形成了从家庭和社会索取的习惯,而缺少给予和分享。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念,导致他们更注重主观感受和个体意识,追求时尚,极力表现与众不同的个性;而过分关注个性的张扬,往往忽略了他人的感受,使其集体意识下降,班级凝聚力减弱。
(二)竞争意识强,但受挫能力弱
“90后”大学生身处在市场经济、信息爆炸的社会大环境,他们的视野更加开阔,但也面临着更大的竞争压力。例如刚进入大学校门,他们就要面临班干竞选、社团学生会竞选、奖助学金、入党竞争、英语四、六级考试等各种竞争。在这种环境下,“90后”大学生对大学生活的认识更加现实,目标更加明确,竞争意识更加强烈。但是,在竞争中“90后”表现出强烈的功利心、嫉妒心和利己主义,也为他们带来了严重的精神压力。他们这些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普遍由于在家庭中很少直面挫折和失败,在大学中,一旦在学习、工作、生活、感情等方面出现问题,就很容易造成心理失衡,从而引发各种心理问题。
(三)社交广泛,但空虚且缺乏艺术
通过互联网,“90后”大学生可以与个人乃至整个世界进行跨时空的文化交流,摆脱了地域和民族的狭隘性,扩大了社交范围。但也正是互联网带来的这种便利,使得他们在获取大量信息的同时,却产生一种现实的空虚感。例如一个宿舍4位同学同住,每人一部电脑,常常会出现他们相互间宁愿用QQ聊天,也不愿张嘴说一句话来进行语言交流的现象。特别是当他们在现实中的人际交往遇到挫折时,就会更加倾向于在网络中寻求慰藉,用冰冷的屏幕来回避现实的矛盾,使青年人忽视近在咫尺的亲情友情,造成人际关系淡漠。此外缺乏沟通技巧和沟通艺术也成了“90后”大学生在现实当中有效沟通的一个障碍,“不善表达”、“不敢表达”使得人际关系的长久发展受到了限制。
因此,在新时期,面对新问题,加强和改进“90后”大学新生入学适应教育,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与时俱进十分重要。笔者以广东药学院医药信息工程学院为例,对2011级“90后”大学新生入学适应教育进行了创新探讨。
二、班级管理方面
(一)班级的班风建设
秉承“抓好第一天、第一周、第一月、第一学期、第一年”管理理念,从入学伊始,我们就对新生进行严格管理,并提出“今天我以广药为荣,明天广药以我为荣”的口号,加强班级班风建设,措施如下:
1.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我们举行了“新生入学适应系列教育”、“专业介绍会”和“导师见面会”,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了解专业方向,更好地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努力帮助新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开学伊始就在班集体中形成了奋进、团结的氛围,提高了班级凝聚力。此外,为了帮助学生熟悉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增强遵章守纪、建设优良校风、学风的自觉性,在新生中开展了校规校纪教育主题班会,向新生强调了我校学生学籍管理、日常管理的各项规定,并组织新生进行了《学生手册》考试和校规校纪教育知识竞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班级团队辅导。我们组建了助班助理员团队,由品学兼优的高年级学生担任,他们指导、帮助新生解决在生活上、学习上遇到的各种困难,在新生中起到“模范”、“领头羊”的作用,并参与到整个团队辅导过程中。我们采用以辅导员为指导者,助班助理员为协助者,以班级为单位,班级全体成员参与团体游戏的活动形式。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受到新生的热烈欢迎,如“有缘千里来相会”活动使新生相互认识并活跃气氛,消除了彼此间的陌生感;个性名片活动使大家互相了解、熟悉,记住个人的特征,熟记班里的同学;头脑风暴活动,让新生讨论中学与大学学习的差异,使新生认识到在大学中学习要有主动性,培养了正确的学习观;还有“相亲相爱一家人”活动让新生分享与总结团体经验、相互祝福,营造了融洽的班级氛围,增强了班级凝聚力,为班级发展奠定良好基础[1]。班级团队活动取得了良好成效,使新生熟悉环境,建立归属感;促进了新生对自我的了解,掌握人际交往技巧;帮助新生适应新环境,提高他们应对困难和挫折的能力;让新生初步形成班集体意识,建立互信互助的融洽关系。此外,我们将进一步把班级团队活动全程化,贯穿到大学四年思想政治教育中去,以取得更好的成效。
3.组织了一支有能力、有号召力,团结向上的班委会,充分发挥学生的自觉能动性。在新生军训期间以先选出通讯员的形式,对班级中表现突出、能力优秀的同学进行观察,对表现突出的优秀干部进行引导和培养;在军训结束之后进行班级选举,以竞聘演讲、同学投票的方式选出班委会。此后,为了使班委了解自己的工作职责,更好地开展工作,辅导员平均每月组织班委会召开一次例会,各班委对近期工作进行述职,对接下来的工作和存在的问题,共同交流、商讨,培养他们相互学习,自我管理的能力,逐渐形成一支强有力的战斗团队。4.进行谈心工程。我们在开学第一时间即建立学生档案,下发家庭情况调查表,并逐一完善学生家庭信息,对出现问题的学生及时与家长联系,加强沟通。我们邀请了心理咨询中心的老师为我院新生举行“大学生的心理适应讲座”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试”,受到学生的欢迎。同时在新生班级中设立心理委员,协助学校和学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新生的心理素质,预防心理疾患的发生。此外,为了方便与学生联系,辅导员建立了班级飞信群、QQ群,积极地深入学生宿舍,与学生交谈聊天,了解学生真实的思想动态,解除学生的困惑,和学生成为朋友,将危机化解在萌芽中。我们重点关注家庭贫困、有心理问题倾向和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帮助家庭贫困的学生申请助学贷款和助学金,减轻其经济负担以顺利完成学业。对专业不感兴趣的学生,耐心疏导,分析各专业的优势,帮助其认识到“行行出状元”,努力学习也可以实现自己的目标。对性格较孤僻、不善交往的学生,我们努力加强学生团队建设,发现学生的优点,劝导学生积极参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发展成熟、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他们对社会支持的信心,使学生认识到一定要使自己时刻成为社会网络的一部分,而不要让自己同群体孤立起来。
(二)班级的学风建设
1.为培养良好的院风和学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提高班级活动质量,使学生成为基础理论扎实,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强,具备较强社会竞争能力和素质的实用型、外向型、开拓型、符合我国卫生事业发展需要的高级医药信息复合型人才,我们学院还实行了“零补考班级”及“优良学风班集体”奖励制度。班级学风良好,学生学习态度端正,课堂教学秩序良好,考试无违规、作弊行为,班级全体同学本学期所有科目考试成绩,零人次补考的班级为“零补考班级”;每个年级各评选出补考率最低的一个班级作为“优良学风班集体”。这个制度的颁布,在学生中得到热烈反响,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同时也增强了同学们的班集体荣誉感和凝聚力,全班同学共同努力,打造良好的班风、学风,朝相同的目标进发。
2.为进一步加强学风、考风教育,严格考试管理,严肃考试纪律,促进优良学风校风的形成,我院开展了以“严抓考风考纪建设,促进优良学风校风”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其中包括考风考纪海报设计比赛、“严抓考风考纪建设,促进优良学风校风”签名活动及考风考纪班级研讨会等,均取得了良好成效。
(三)组织班级活动
1.不定期召开不同主题的班会,分别就安全教育、感恩教育、考风考纪、为人处世等内容对新生进行教育,提高新生注意自己财产人身安全的意识,引导其认真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和治安秩序,对班级近期出现的一些不好现象进行批评教育,对表现突出的先进分子表扬鼓励,激励新生要积极地参与学校各项活动,利用各种平台锻炼自己的各项能力。此外,为了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我们开办了职业生涯规划选修课,并邀请资深的优秀企业家校友进校园,为新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讲座,理论结合实际,受到新生热烈的欢迎,使新生提早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找到努力学习的动力和方向。
2.每月团日活动,由班委会组织,开展了一些新生的课外活动,如参观辛亥革命纪念馆、金星农庄烧烤、爬白云山等,辅导员和助班助理员积极参与其中,与学生打成一片,进一步增强了师生之间、新生与新生之间的感情交流,增强了班级凝聚力。
3.考虑到新生部分是外地生源,我们尽量关心他们的日常生活,更注意关心家庭贫困学生的衣食住行,尽全力想办法,为他们提供可能的勤工助学岗位。同时针对学习较吃力的学生,让学习委员开展“一帮一”学习活动以带动后进生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热情,全班共同进步。
综上所述,我们从入学伊始便用“爱心、耐心和细心”这三心对2011级“90后”新生进行了适应性教育、校规校纪教育、专业思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及感恩教育,进行了班级团队辅导,不断加强班风、学风建设。我们对新生进行严格管理,让新生较好较快地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取得了良好成效,学生们思想稳定,班级凝聚力强,学风班风优良,受到了师生的好评。我们将继续努力,把新时代的新生入学适应教育工作做得更好。
参考文献:
[1]罗美玲,张智文,张帆.高职新生入学适应教育班级团体辅导的设计与实施[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