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信访化积活动发挥信访稳压作用
所属栏目:法律史论文
发布时间:2011-02-26 09:07:58 更新时间:2025-01-08 10:07:49
摘要:介绍了信访工作的主要特点,一是群体信访十分突出,规模扩大二是无序上访日益加剧,处理难度增大。三是群众信访形式各频率加快。四是涉法信访问题增多,分流难。
关键词:群众信访,群体信访,信访工作,主要特点
2009年是全球金融危机最严重的一年,我国的工业部门、能源原材料部门、房地产等受到的打击和影响都很大。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新疆和平解放60周年、澳门回归10周年等敏感日期的到来,为信访稳定工作增加了很大的难度,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已成为各级领导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重要课题。
当前群众信访的主要特点:
一是群体信访十分突出,规模扩大。人民群众在信访过程中,为了引起领导的注意和重视,往往采取群体性上访的方式,维护和实现自身利益的满足。
二是无序上访日益加剧,处理难度增大。有的群众围堵机关,阻碍交通,扰乱正常办公秩序,负面影响较大。
三是群众信访形式各样,频率加快。群众信访形式除传统的围堵领导和递送书信外,电话、传真、网上邮件、特快专递等快速递交的信访形式不断增多,还有串联群访,举旗、静坐、下跪、拦车等过激形为也时有发生。
四是涉法信访问题增多,分流难。许多原因应该通过司法途径解决的民事纠纷、协议合同纠纷、工程承包款结算等问题,信访人往往要求通过行政干预方式解决。
信访工作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重要渠道,发挥了“稳压器”以及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联心桥”作用,做好信访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各部门要紧紧围绕“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这个主体,开展信访化积案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信访“存量”,努力探索化解信访积案的工作方法。
信访问题是社会矛盾的综合反映。引起群众信访的主要原因有两方面:
第一是历史遗留积累问题。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时间年代跨度大,当事人或承办单位难以找准,证据缺失,问题解决难以真正得到满意,群众信访只能选择了重复访、越级访的道路。
第二是政策落实不到位。国家出台的惠民政策,政府结合地方工作实际出台的地方政策和对群众的承诺,由于地方财政困难等多种因素制约,无法向群众兑现到位。当前,诸如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征地拆迁的补偿、宅基地安置,职工养老统筹、医疗保险、生活待遇等方面的群众信访较多。
信访问题多不多,是衡量一个单位、一个地区工作成效好坏的“晴雨表”。出现信访问题之后,有关部门能否及时化解矛盾,是检验工作能力的一种标志。对此,能否举一反三,从中探求信访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防止类似问题再次发生,也是深化工作的一种必然。然而,现实社会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却严重地阻碍并制约着信访工作的开展。这些问题包括:信访渠道不够畅通,有的地方或者部门对信访人员反映的问题推诿塞责;信访问题处理层层转送,只转不办,责任不清,效率低下;对处理信访事项的机关监督不够有力;对侵犯群众利益引发信访问题的违法行政行为缺乏明确的责任追究机制等。
针对新形势下信访工作的新特点、新问题,将信访工作充分纳入到规范化和法制化轨道,这无疑是我国迈向法治社会的重大举措,体现了新时期信访工作的新思路和新理念。我认为重点应抓好以下七项工作:
一、加强组织领导,严格落实工作责任
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是做好信访工作的根本保证。为加强对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快速平息,防止各类不稳定因素引发的群体上访事件,做到统一指挥,协调一致,各级各部门要形成党政领导、分管领导“一岗双责”,一级对一级负责的领导体制。严格落实信访稳定工作责任制,以落实责任推动问题得到解决。完善党政领导接待群众长效机制,实行重大信访问题、复杂疑难信访问题和层面性信访问题由领导包案处理制度,推动重点疑难问题解决,坚持重大信访问题通报制度。
二、加强部门建设,努力提高队伍素质
1、努力提高信访干部综合素质。完善信访干部教育培训机制,逐步分批对信访干部和信访联络员进行培训,进一步增强干部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进一步提高信访干部化解矛盾的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从而更加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
2、信访工作人员要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本着坚持为信访群众解决实际问题的态度,强化信访工作责任意识,进一步畅通信访渠道,规范信访秩序,切实推动信访工作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三、明确工作目标,全力维护稳定大局
信访工作要实现“信访总量全面下降、集体上访全面下降、重复上访和非正常上访全面下降”的工作目标,必须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时时处处以人民的利益为重,尽职尽力做好信访工作。逐步解决一批信访老户和历史积案的关键在于以人为本,做好“人”的文章,办好“人”的事情,结合信访工作目标考核办法确定科学的考核方法、密切配合,共同做好信访稳定工作:
1、完善信访信息预警预报机制。高度重视初信、初访,提高初信、初访问题的一次办结率,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并增强信访工作的调查研究和预见分析能力,努力提高新形势下信访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提高信访工作质量,并加强与其他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整合资源,形成合力,不断提高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能力。进一步深化情报信息收集工作,及时掌握预警性、内部性、深层次情报信息,建立健全信访信息网络,随时掌握本地区、本部门群体性事件的信息动态,并及时报告,预警在先、超前工作。
2、落实部门单位和工作人员责任制。对群众的首次来信、来访和来电,实行“首问负责制”。对信访事项根据“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及时转送、转交相关部门,做到事事有结果,件件有回复。领导成员实行值班制度,全天候负责解决当天的信访问题,并负责将工作责任制层层落实到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值班领导外出时,要确定一名同级领导负责。并要按照“一岗双责”的原则,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值班日保证手机处于24小时开机状态。
四、认真排查,畅通信访渠道
1、认真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工作,组织人员深入单位,对排查出的不稳定因素逐一建立台帐,并严格执行日报告、零报告制度;三是进一步强化信访老户稳控力度,及时做好预案,加强信访老户的教育和管理工作,对排查出来的信访隐患随时发现、随时上报,绝不能迟报、漏报、瞒报,力争把苗头消灭在萌芽状态,各单位还要做到“三个明确”:即明确责任单位,明确责任人,明确解决时限,确保越级上访“零目标”的实现。
2、积极探索大接访长效机制和信访化积措施。认真总结组织开展大接访、化积案活动取得的经验,不断加强机制建设,进一步完善领导接待日制度、领导约访下访制度、领导包案制度、联合督导考核制度。信访部门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坚持“三不”原则,做到“八有”。“三不”即:“不消除隐患不松懈、不做通思想不撒手、不解决问题不放过”;要严格做到“八有”即有人受理、有人转办、有人承办、有人督办、有人回复、有人执行、有人督促、有人落实。
五、完善信访信息管理系统。“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开展“网上信访”是创新工作理念,拓宽信访渠道的必经之路,也是对探索反映民意和诉求表达机制提出的新要求。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网上信访”,进一步拓宽了信访渠道,方便人民群众,提高**效率,降低信访成本,有益于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
六、提高信访工作法制化、制度化和规范化水平。
深化信访工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基础性作用的认识,提高站位、服务大局;深化信访工作在推进和改善民生过程中作用的认识,进一步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深化自身建设在信访工作中作用的认识,进一步提高信访干部化解矛盾、解决问题的整体能力和水平。
2、继续加强督查督办工作。进一步加强督查工作力量,加强督查工作力度,树立督查工作权威。突出抓好党委、政府关于信访工作决策部署执行情况的督促检查,推进信访工作目标任务的落实;抓好初信初访事项和重要交办信访事项的督促检查;抓好领导批示案件、进京上访案件、赴省去市来区集体上访案件**情况的督促检查,推进疑难信访问题解决。信访部门对信访案件进行了一次全面梳理,并建立了信访台帐。
七、疏导稳控,及时化解矛盾
1、对上访事件,各单位负责人要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处置,将上访人员分解,做好政策解释、疏导和稳控工作。
2、对于群体上访事件,公司领导要亲临现场,靠前指挥,控制局势,做群众工作,分流化解。
3、对推诿扯皮、敷衍塞责的,影响处置时机的;对因不负责任、延误时机、劝阻不利,造成政治影响的,要进行通报批评,视其情节和后果,严肃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党政领导应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和使命感,要以“闻过则喜”的心态和胸怀来正视信访问题所折射出的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从群众不满的地方改起,不仅要把化解信访矛盾作为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手段,还要以此为契机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完善工作制度,从而在源头上减少信访现象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推进社会各项事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