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控制计算机公共气象服务建设范文
所属栏目:电子技术论文
发布时间:2013-12-06 09:18:53 更新时间:2013-12-06 09:27:50
本文选自期刊《工业控制计算机》,文章主要论述了深圳大运会公共气象服务建设,是一篇电子技术论文范文。电子技术论文发表期刊推荐《电子技术》是由上海市科学协会主管,上海市电子学会和上海市通信学会主办的技术性月刊,拥有国内统一刊号、国际连续出版物号,在国内外均有发行,1963年创刊,是中国最早的电子类期刊之一,也是目前国内最具权威性、发行量最大的电子技术月刊。
摘要:通过分析气象信息需求和传播,针对深圳大运会气象服务建设,初步探讨公共气象服务3个层面的具体服务需求以及服务要点、气象信息的传播渠道和气象信息的有效传播。介绍了深圳大运会公共气象服务目前的建设情况,着重介绍深圳市气象局研发的新系统、在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建设中的新做法,指出应当以大型体育赛事气象保障工作为契机,通过完善各类业务系统建设,积极开展气象服务效益评估和需求调研,充分拓展气象信息覆盖面等工作,加快推进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建设。
关键词:应用气象学,公共气象服务,大运会气象服务,气象信息传播,深圳
在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事件频发的背景下,公众及行业对气象服务的内容要求越来越细致,对服务手段要求越来越多元化,对服务及时、准确的要求越来越高。气象部门可以通过对各个层次用户使用气象信息的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借以提升自身的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在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将于2011年在深圳举行的背景下,如何在依托气象业务部门现有的业务系统的基础上,藉大型体育赛事气象系统建设来提升气象部门的服务能力,以及如何在现有服务手段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气象信息的传播渠道,是大运会气象服务需要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从气象信息需求分析、气象信息的传播以及大运会气象服务与公共气象服务建设3方面进行探讨
1公共气象信息的需求
深圳大运会公共气象信息的需求主要分为3个层面:决策层、公众以及专业行业用户。
决策层对气象信息的需求主要从防灾减灾、趋利避害的层面来考虑,要求气象部门提供的气象信息具有准确性、及时性和针对性,对大运会开幕式及各项体育赛事等的决策气象保障要求预报在时段、活动区域的高度精细化,气象服务人员要具有一定的敏锐性。
在夏季,公众普遍较为关心“高温天气”和“最高气温”,对天气实况信息的关注度比气象部门预期的要高,而灾害性天气预警则处于次关心的地位。气象部门一贯认为的公众对气象信息的实际关注点可能有偏差。大运会公众气象服务需加强与高温有关的预报产品的研发工作,还需增加天气实况信息服务。
深圳大运会行业气象服务更多的体现在对整个城市的运行保障中。深圳8月台风、大风、暴雨、高温等灾害天气频现,各行业都有一些针对性的需求。例如,大运会期间游客数量激增,交通运输行业(港VI码头、高速公路等)希望针对台风、大风、低能见度开发服务产品,以保证大运会官员、运动员、教练员等的出行和体育运动设施的顺利运送。同时,在高温频现的8月,气温的小幅上升就会对电力负荷产生较大影响,因此需要加强气温变化趋势监测及服务,配合电力能源部门做好在大运会期间的电力运行保障。
2公共气象信息的传播
大运会期间信息量巨大,为了将气象信息第一时间传达到社会各层面,气象业务部门应当致力于丰富气象服务手段,同时拓宽气象信息的传播渠道。
气象信息现有的传播渠道主要有:电视、广播、12121服务电话、手机短信、互联网络、气象信息电子显示牌、报纸、小区广播等,各种媒介都有其自身的特点。2009年深圳公共气象服务调查表明,电视仍是公众获取气象信息的最主要渠道,而手机短信首次超过网络成为第2主要渠道,见证了深圳气象手机短信业务的蓬勃发展。调查还指出有近40%的公众希望“增加气象发布渠道”,实际上目前已有超过8种途径向公众发布气象信息,然而每种渠道的受众面和信息传达率有较大差异,公众个体获取信息的途径比较单一。深圳气象局通过大运气象信息服务建设,在继续发挥新兴传播渠道特长的同时充分激发传统媒体的优势,建立一个立体的传播网络,以达到公共气象服务“以人为本,无所不在,无微不至”的目的。
3大运会气象服务与公共气象服务建设
大运会使深圳公共气象事业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此前的北京奥运会气象服务保障工作的成功,给深圳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如何借助大型体育赛事的气象保障服务,了解服务需求、拓展服务领域、提高公共气象服务能力,是气象部门最迫切的关注点。结合大运会气象服务保障项目建设实践,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提升。
3.1完善各类业务系统建设
大运会气象保障服务涵盖了大运会官员、运动员、政府决策部门职员、国内外观众、旅游者、全体市民和公众的多种需求,是公共气象服务的综合和缩影,其业务量无论在预报时效还是在预报精度方面都会远远超过目前现行的13常预报业务。各种气象服务系统的建设,不但能有效保障大运会所需的精细化预报,也能为今后开展相应的业务体系建设提供技术支撑。深圳大运会气象服务工作,着眼于完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建设和现有预警预报业务系统建设,不断提升探测信息处理能力和准确性,提高预警预报的服务水平,提升气候产品的开发能力。目前主要建设的系统和平台中,PONDS(PlatformofNow—castingDecisionSupposing)临近预报决策支持平台是比较有特色的一个。该系统是分区预警多种临近预报产品集成显示及量化分析功能模块,依照FDP08的模式,集成多种临近预报产品统一的显示界面,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综合预报产品,实时生成对比的实况检验图。将多种临近预报定量产品转化为预报员分区预警定量化指标(图1)。
深圳市气象局自主开发的精细化气象灾害分区预警系统,可制作精细至街道辖区的分区预警产品,自动形成短信、传真、图文、字幕和报文等,与短信发布平台、各服务网站和传真分发系统等自动连接分发预警信息,为大运会场馆的精细化预警预报奠定了基础。
深圳市行业气象服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提升了专业气象服务能力。该系统以气象高敏感行业的服务需求为导向,集监测信息采集、数据分析、流程建设、行业调研信息和用户基础信息管理、专业预报模型建立等业务为一体,包含了气象信息收集、处理系统,行业基础信息分析与处理子系统,消息(因子、事件)驱动子系统,行业专业预报子系统,行业服务产品生成系统,行业服务产品分发系统(图2)。实现了气象预警信息按行业、按应急级别和需求种类,以及区域监测和地理信息自动分类转发,完成了专业预报产品制作平台,实现了对深圳东部华侨城的个性化对点服务等功能。目前该系统仍在不断完善之中,它的运行不仅能在大运会气象保障工作中发挥出重要作用,对深圳公共气象事业发展的意义也是积极而深远的。
除以上自主研发的临近预报、预警分发、综合服务系统外,深圳市气象局还引进了一些科技攻关项目。如OFIS奥运场馆预报系统、欧洲中心32d集合预报产品系统等。从北京引进的OFIS系统,在完成深圳本地化工作后,提供了本地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深圳城镇精细化预报数据和SAFEGUARD场馆精细化客观预报数据的接入口。OFIS系统将成为大运会期间进行场馆预报的重要工具。欧洲中心32d集合预报系统每隔7d更新一次数据,提供深圳周边49个点未来32d的集合预报,图形产品分时间序列蜡烛图和要素空间分布图,给中长期天气预报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3.2开展气象服务效益评估和需求调研
深圳市气象局自2006年起每年都会开展气象服务满意度调查,2009年为了科学定量评估“气象服务年”的公众气象服务和决策气象服务,开展了《深圳市公共气象服务满意度调查》,调查的模型和框架延伸至高端用户。调查除了解大运会运动项目本身的气象需求外,对气象服务效益和决策层、公众、专业用户满意度进行调研,了解各层面用户的服务需求,科学评价气象服务效益,不仅能为大运会气象服务提供依据,同时也能为深圳的公共气象服务建设提供有益的指引。
3.3充分拓展气象信息覆盖面
深圳市气象局在筹备大运会气象保障服务、建设公共气象服务体系的过程中,在拓展气象信息覆盖面、加强气象信息有效传播进行了积极的探索。首先是充分发挥和利用好电视媒介的作用。通过高收视的深圳都市频道《第一现场》节目中的气象连线直播节目,预报员与公众“面对面”讲解天气,将第一手的气象信息以最直观的方式传递出去,保证了天气预报的权威性,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其次是充分激发广播媒介的潜在优势,使其在新的背景下具有更大的发挥空间。至2008年,深圳市气象服务中心已实现了深圳气象信息在本土电台的全覆盖;2009年12月,在南粤之声电台增加了每日科普互动节目,节目以新颖的方式,趣味性与知识性兼具的内容,吸引了公众的关注,反响热烈。值得一提的是,以上所有节目均由一线预报、服务岗位上的专业技术人员参与直播连线,保证了节目的高度权威性,容易获得公众的认同。
此外,开发了多级气象服务网站,其中的决策气象服务网在气象信息的有效传播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为了使决策部门第一时间做出科学决策,决策网在主页正中醒目地放置了预警信号、信息快报、热带气旋消息警报、专题天气预报、全市自动站监测预警等内容(图3),还提供数值天气预报、全市的自动站气温、雨量、风速风向地理分布页面。在2009年深圳决策气象服务满意度调查中,决策部门给予了较高的评价,有69.2%的决策部门每天都会从决策网上获取相关信息,充分说明了决策网在气象信息传播方面的有效性。决策网将在大运会期间为深圳决策气象保障工作提供良好的信息传播平台。
4结语
目前深圳大运会公共气象服务建设所进行的实践,对气象部门如何借助大型体育赛事全面提升公共气象服务能力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深圳气象部门以大型体育赛事气象服务保障为契机,开展细致的气象服务效益评估和需求调研,以公共气象信息的社会需求和有效传播为出发点,在现有业务平台、技术水平和服务水平的条件下,完善综合探测、预警预报、信息分发、行业服务等各类业务系统建设,丰富气象服务产品,充分拓展气象信息覆盖面,将公共气象服务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台阶。
月期刊平台服务过的文章录用时间为1-3个月,依据20年经验,经月期刊专家预审通过后的文章,投稿通过率10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