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华师范大学学报数学论文范文
所属栏目:数学论文
发布时间:2013-12-06 10:53:41 更新时间:2013-12-06 10:42:39
本文是一篇数学论文范文,选自期刊《西华师范大学学报》,数学论文发表期刊推荐《数学学习与研究》杂志是由东北师范大学主管,吉林省数学会与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联合主办的省级优秀数学类期刊杂志。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全国发行。国内刊号:CN 22-1217/O1。杂志为国内为数不多的数学类研究专刊,为国内数学类优秀刊物。
几千年来,我们的教师以孔子的儒家思想为指导,认为“教师,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在我们中小学教育传承的过程中,更多地体现一种单向的灌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过度地依赖老师,忽视了在学习过程中的创造性.特别是高中生,在高考升学的压力下,许多学生只会机械地接受知识,对于理科科目,也只会做题,背题,少了自己独立思考的空间.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方式成了首要的任务,本文就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方式的转变提出一些看法.
一、改变数学教学教育观
长久以来,教师都受凯洛夫在《教育学》里所倡导的“权利主义教育学”的影响,强调强制性的管理,学生在强制性的措施下被动地接受知识.课改后,高中数学的教材做了很大的整改,编排的都是最基础的知识.有些教师“以书为本”,教死书,死教书;有些教师“以高考为马首是瞻”,生怕学生不懂,增添了许多课外内容,整节课“滔滔不绝”,忽视了教学教程中的另外一个学习主体——学生,结果学生“唯师是从”,一旦离开课本,离开教师,就不知如何解题了.数学教材的改革是让我们转变数学教学教育观:数学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我们的教学设计应贴近学生实际,注重对学生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如在进行“集合的概念”的教学时,可以进行这样的思考与提问:“我国的小河流”、“年轻人”、“接近零的数”,能否组成一个集合?这些贴近生活的实例可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集合元素的确定性”这一内涵,同时学生也会觉得:原来我们的生活处处有数学,我们是生活在数字大观园中,要懂得用“数”来过生活.
二、构建和谐健康的课堂
1.教师要敢于“放手”,也要懂得“收手”
新课程要求数学课堂教学更多地体现出师生共同有效的参与,这要求教师要改变原有的由教师控制课堂的“一统天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与教师一起加入到活跃的课堂教学中,但是随着年级的升高,许多学生不愿主动与教师配合,即便配合了,也是表面的.要改变这一状况,我觉得教师在教学中,要“放得开,收得拢”.
“放”,就是给学生创造能够展示自我,启迪思维的环境和氛围,允许学生自由想象,甚至是异想天开.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答案,也不要强迫学生接受教师自己或书本上的答案.如在求空间角时,角θ的表示方法有多种形式,可写成θ=?arcsin?a或θ=?arccos?b或θ=?arctan?c等等,教师在讲解时应给予肯定,尊重学生的思维成果,鼓励他们,只要思路正确,计算准确,答案不一定唯一.
“收”,就是结合学生学习的需要和教学目标的要求,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肯定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成果,挖掘学生的“闪光点”.
如题目:△ABC中,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且A,B,C依次成等差数列,则a+c与2b的大小是.
?A?.a+c?2b?B?.a+c?2b
?C?.a+c≥2b?D?.a+c≤2b
方法①:利用均值不等式,等差中项等知识来确定?a+c?与2b的大小关系.在确定过程中,又可用分析法、综合法、比较法等,这些都是需要严格地推理论证.方法②:特殊赋值法,令A=B=C=60?°?,再令A=30?°?,B=60?°?,C=90?°?,进行代入可快速得出正确答案?D?.学生在解决这道题时,上述方法都会出现.这时,应对不同的见解进行比较、鉴别,给予肯定,纠正学生理解上的偏差;同时适时指出方法①适用于解答题,对于选择题、填空题,方法①②均适用,但方法②更为简便,经过教师这样一“收”,学生明白了在什么情况下用何种方法省时、快捷,对解题方法印象更深刻,也更能主动、愉快地学习.
2.让我们的课堂成为“问题课堂”
人们常说:“问题是最好的老师,探索是最好的学习”,这是教学科学发展观提出的一种理念.现代教学的理论指出,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高中数学较初中数学相比,难度大,知识面广,而且定义、定理、公式很多,大部分学生觉得数学枯燥无味,学生对数学存在这种倦怠心,其原因之一是我们的数学课仍然是“师问生答,师讲生听,师考生答”这种师授生受的教学,学生的问题意识越来越淡薄.研究表明,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是最具有震撼效果,最能使学生产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内驱力.要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进而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如在学习等比数列通项公式时,教师可创设问题情境:“让我们做个游戏,如果你能把一张厚度不到1毫米的纸对折32次,我就能顺着它爬上月球,可以吗?”学生一听,容易产生困惑:“好像挺容易的,能达到吗?”这种困惑就是问题,它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把问题引向深入,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向老师,或同学提出问题,学生随着新问题的产生自己去思考,去发现,最终会牢牢掌握新知识.因为是自己思考所得,在以后碰到的同等类型题中就能够“举一反三”.运用多媒体组织教学,让动画走进数学课堂
要学好高中数学,需要较强的抽象思维.而高中生的抽象思维仍未很好地形成,过分抽象的内容往往会使他们感到枯燥乏味,难于理解.而多媒体的利用可以将其过程和现象立体地、多方位地、动态地表现出来.用有形的现象把无形的表现出来,能很好地帮助学生提高空间想象能力.
如在讲椭圆的第一定义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动点到两定点的距离之和恒等于定值”这一定义中的“定值2a”与“两定点间距离2c”的关系对曲线形状的影响,可用?Flash?动画进行展示,让学生一目了然.
又比如在学习“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时,可通过投影仪把柳州银川北二环路矮塔斜拉索景光大桥的图片投影出来,让学生从各条拉索中感受直线倾斜角与斜率的关系.这种通过相应的数学知识背景及情景的展示,易使学生的精神处于兴奋状态,进而激起他们求知的好奇心和兴趣.
三、正确处理难易练习题
新课程标准关注学生的差异.高中数学新教材内容面向全体学生,教材练习安排有难度不同的A组、B组,充分体现了数学知识的特点:“基础知识+能力+创新意识”.作为教师,在教学中要适当地进行内容调整,因材施教,注意学生个体的发展.对数学科有独特兴趣的学生,应依他们的学力水平指导他们设定学习目标、内容、进度和方法;对数学优等生,应让他们进行专题研究性学习,挖掘他们的学习潜能,促进发展;对数学学困生,应多给予鼓励,指导他们用科学的学习方法掌握基础知识,通过基础题型训练,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此外,在课堂内,教师应对课本的题目进行变形,增设一些开放性比较强的题目,让学生的数学思维尽可能地向课外发散,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如在学习“排列、组合”时,可设题目①:“把6本不同的书分给3同学,一人1本,一人2本,一人3本,共有多少种分法?”题目②:“把6本不同的书分给3个同学,每人2本,有多少种分法?”题目③:“把6本不同的书分给3个同学,一人4本,其余两人各1本,有多少种分法?”学生通过题目的变形,能深刻地体会“平均分堆”与“不平均分堆”的本质区别.
总之,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观念下,教师的职责不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的,要使我们的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首先要求教师从教学理念到教学方式进行质的转变,这任务是长期的,艰巨的,需要我们教师共同的艰苦努力.
参考文献
[1]覃川.今天怎样做教师[?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2]丁锦辉,刘汉波,樊波.有效上课的师德修炼[?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月期刊平台服务过的文章录用时间为1-3个月,依据20年经验,经月期刊专家预审通过后的文章,投稿通过率10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