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职业教育论文范文
所属栏目:职业教育论文
发布时间:2013-12-09 14:30:24 更新时间:2013-12-09 14:09:23
进入高职院校后,学习内容、深度、难度的变化和学习方法上的新要求,对学生提出了新的挑战;粗放式的管理模式让在高中阶段被家长、老师耳提面命的高职学生茫然无措,想跟老师交流却发现老师不再像高中老师那样自习课都要抢着辅导,而是上课来下课就走。
[摘要]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师生之间只有建立融洽和谐的关系,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文章探讨了高职院校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出现师生关系不和谐的成因,并提出了构建和谐融洽师生关系的对策。
[关键词]高职院校,和谐,师生关系
一些社会上的不正之风正在原本清净圣洁的校园上演,个别学生挑战着教师的职业尊严。学生和教师的关系,不再是高中阶段被管理和管理、服从和发令的状态,一些不和谐的师生关系在高职院校中屡见不鲜。
一、高职院校师生关系不和谐的主要表现
1.师生情感陌生化。终于摆脱了沉重的高考竞争压力以及老师、家长的严厉监管,这些考分不高的学生,选择了高职院校,希冀在三年以后,进入工厂企业成为一名技术蓝领。本着这样的职业定位,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专业课,特别是专业理论课缺乏学习兴趣。如果任课教师责任心不强,不查考勤,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会选择逃课,甚至只有考试的时候才会出现在教室。很多学生对于上课的教师,不要说教学能力、管理水平,就是连老师的姓名都叫不上来,哪里谈得上师生间的感情。
对于任课教师来说,由于现在大规模扩招,学生数量剧增,教师的工作量增加,加之科研任务、论文发表,教师对课堂教学往往心有余力不足。再加上一般高职院校不坐班,教师往往是上课来,下课走,除了上课互动,任课教师与学生基本没有什么交流,对学生的情况更谈不上深入了解。教师与学生虽然名义上有师生之分,但情感上非常陌生,形同路人。
2.师生关系市场化。随着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学校不再是纯洁的圣地,一些社会上的风气直接影响着校园内师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诸如涉及学生切身利益的问题,如奖学金和助学金评定、评优评先、班干部任命、学生会成员组成、特别是入党和毕业推荐,教师往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些家长或学生为达到个人目的,往往展开“银弹外交”,拉关系走后门,请客送礼,通过非正常手段,影响教师的公平公正处理。而教师一旦“中弹”,直接助长既得利益学生功利化的价值观,影响绝大多数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和尊敬,让本应单纯简单的师生关系变得复杂,还沾染上了世俗的铜臭味。学生错误地感觉到师生之间只有利益交换,只有相互利用,这种功利性交往玷污了师生间的情谊,严重影响了学生的价值观。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没有了对教师情感上的尊敬亲近,教师所说的话、所做的事,就无法让学生心悦诚服。
3.师生冲突公开化。一般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的学生,整体文化素质不是很高,其中一部分人在中学阶段就与老师的关系十分紧张;有的学生家庭经济条件不错,家长让孩子上高职就是为混个毕业证;现在的高职学生,基本都是90后,城市学生独生子女比例非常高,独生子女高傲自大、骄横任性、缺乏独立性和责任感等不良品质在高职学生身上体现得尤为突出,在这样的一个大背景下,学生在做人做事方面与老师的激烈冲突就不可避免。例如,现在学生上课经常玩手机,浏览新闻、打游戏或者网络聊天,受到教师的批评后,很多学生置若罔闻,依然如故,根本不听从老师的话,于是一场冲突在教室不可难免;考场之上“猫捉老鼠”的游戏则更集中体现了师生之间的冲突。现在很多高职院校实行的还是终结性考核,考试成绩直接决定着学生的去留和各项切身利益,很多平时不学习的学生不得不选择作弊,监考老师必定会按校规校纪对违规学生进行处理,这势必又会引起学生的不满,甚至愤恨,于是一场场冲突在考场频频上演。
二、高职院校师生关系不和谐的成因分析
1.重科研轻教学的考核评价体系是和谐师生关系的羁绊。目前高职学校的考核评价体系是把科研放在首位,教学工作处于从属地位。涉及教师切身利益的,诸如职称评定、骨干教师评选、学科带头人选拔,主要的考核因素就是论文发表的等级和数量、课题立项情况等非常显性的参考指标。这种重科研轻教学的评价体系,使得教师在课堂教学上没有投入更多精力。加上由于扩招造成的学生数量大增、工作量增加等客观因素,教师没有精力与学生进行知识交流,遑论情感交流,彼此心理距离咫尺天涯。
2.“教育产业化”让和谐的师生关系浑浊变质。在传统意识里,老师的地位是神圣的,老师的使命是光荣的。如今教育就是消费,教师只是供给教育的服务者,学生才是教育的消费者。原本相互尊重、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在产业化的熏染下,变成了市场上的服务与被服务的合同契约关系。学生对老师缺乏尊敬,一旦老师对学生的错误言行进行批评教育,学生便会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他们认为既然自己向学校缴纳了学费,老师就必须提供满意的服务,至于逃课、在课堂玩游戏,那是消费者的自由。有的老师因为责任心强,管理严格,还被学生在评教时打分很低,影响个人教学效果,所以干脆在课堂上唱独角戏,对学生课堂表现不闻不问,落得个眼不见心不烦。
3.先进教学手段的负面影响让师生沟通出现梗阻。在教学评估中,现代化教学手段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评估内容。不可否认,生动形象直观的教学课件确实给老师在教学中提供了很多便利,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学生学习知识。但是教学课件最大的弊端在于教师把与学生互动的精力放在了课件制作和操控上,而高职学生本身基础就比较差,教师忙于课件界面的频繁切换,缺少板书的推理过程,学生难以主动参与教学过程,难以形成活跃的师生互动。于是学生只能在课堂上自己找一些有趣的事情,比如听歌、玩手机、与同桌聊天。老师看到自己精心备的课却遭到学生如此漠视,直接影响了个人心情,对学生心生不满,哪里还有愉悦的心情与学生在教室交流谈心,只想完成上课任务,尽快逃离。
4.个别教师整体素质不高难以赢得学生的尊敬爱戴。我们知道,目前很多高职院校都是在最近若干年由中专学校升格而来。一些在原中专学校工作了很长时间的老教师,知识老化、与学生沟通困难,还因袭了多少年的中专学校的教学理念、管理方法,自然是缘木求鱼,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自然难以赢得学生由衷的尊敬和爱戴。
三、高职院校构建和谐融洽师生关系的对策
1.明确办学定位,建立科学的师生评价体系。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规定,高职高专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教学工作是中心工作。然而就目前高职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来讲,国家职能部门采取与大学的评估相同的统一标准,其中科研及教师学历结构是硬性指标。根据此标准,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师不得不将工作的重点放在科研和提高学历上,偏离了教学工作为中心的要求。因此,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高职院校的评估标准应根据《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突出高职院校教学的中心地位,促使学校及教师重视教学,从而引导师生关系良性发展。同时建立有高职特色的教师评定体系,将教师每学期的教学常规检查情况、学生评教情况、指导学生技能竞赛获奖情况和其他的一些教学成果作为评优评先职称评定的主要指标。通过政策引导,让广大教师把时间和精力放在提高日常课堂教学效果、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正确轨道上来,成为学生成长的良师益友。
对学生而言,目前的终结性评价已远远不适应时代的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实际,必须建立突出技能训练、体现鼓励参与的过程性评价机制。在学科期末考试基础上,严格教学过程管理,把学生每次作业完成情况、学生每次实训实习情况作为量化指标纳入综合评价。目的就是让学生把毕其功于一役的学科期末考试的精力,转移到对每一堂课的关注,对每一次作业的完成,对每一次实训实习的态度。学生对平时的学习投入更多时间精力,增加师生沟通的时间,自然提升对教师的认可度。
2.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让教师尽享教书育人的职业尊严。学校工作应以学生为中心,“德高为师,身正为范”,老师的责任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在教育环节中,学生和家长不是享受教育服务的“上帝”,教师不是知识殿堂上端盘子的“店小二”。如果教育产业化的错误认识不纠正,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只能是纸上谈兵。因此,必须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相关规定,营造全社会尊重教师、尊重教育的浓厚氛围,改善教师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通过扎扎实实的行动,让教师感受到职业尊严,感受到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对学生真诚关心,改善管理。
3.在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的基础上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是建设和谐师生关系的根本。对于那些刚刚由中专升格为高职的老师来说,教育对象、教学内容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如何有效调整教学手段、进行学生管理等方面,都面临着很大的挑战。教师应该化压力为动力,主动学习,积极培训,尽快提升自己的业务素质、理论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教师应树立良好的形象,以高尚的人格、高超的教育教学艺术、严谨的作风和爱生如子的宽广胸怀投入到工作中;教师要始终贯彻“平等、尊重、合作、发展”为基本内涵的人本思想,以诚待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在贯彻人本教育的同时,教师也要把握好“度”,不能过分地迁就学生或有意迎合学生,这样会滋长学生不求真知的坏风气,使师生关系庸俗化。
4.学生在尊重、合作、信任中全面发展自己。高职院校部分学生在处理问题的时候往往以自我为中心,感性地分析和处理问题,有时没有真正理解老师的意图,因此,会出现故意为难教师或者发动同学采取非理性的方法去对教师进行人身攻击等现象。基于此,高职学生应该在师生人际交往中换位思考对方的实际情况和特点,遵循人际交往和谐发展的规律,自觉、主动、真诚地与教师交往,建立适宜的交往模式,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观念,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和生活理想,从真正意义上对高职院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从理性的角度去理解教师的用心,用理性的思维处理学习生活当中的问题。师生关系是一种相互关系,通过教师单方面的努力是解决不了问题的,需要学生的支持、理解,它渗透着师生情感的交流,理性的共建。学生应该在与教师相互尊重、合作、信任中全面发展自己,获得成就感和生命价值的体验,获得人际关系的积极实践,逐步完成自由个性和健康人格的确立,真正从本质上与教师建立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
月期刊平台服务过的文章录用时间为1-3个月,依据20年经验,经月期刊专家预审通过后的文章,投稿通过率10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