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传普及气象知识 强化防灾应对能力
所属栏目:城市管理论文
发布时间:2011-02-26 10:43:07 更新时间:2021-02-23 15:39:25
摘要:天气与人类的社会生活关系日益密切,要达到防灾减灾的目的,其基础在于加强民众对气候变化的认识,因此,宣传和普及气象知识,已成为我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气象灾害防灾应对能力建立
吉林省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省份,又是一个气象灾害比较频繁的省份,其中气象及衍生灾害占自然灾害的90%以上。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吉林省气候异常,极端天气事件频繁,自然灾害明显加重。农作物因气象灾害受灾率居全国第2位,干旱和雨涝灾害为全国第6位,各类气象灾害引发的地质灾害、农业灾害、生物灾害、森林草原火灾等对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生活以及生态环境造成的损失越来越重,影响越来越大。面对严重的气象灾害,气象部门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科学调度指挥,强化抗灾减灾,把灾害损失降到了最低限度,有力地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气象部门在防灾减灾工作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牢固树立“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的发展理念,始终坚持把气象服务工作放在首位,大力加强公共服务系统、预测预报系统、综合观测系统、科技支撑保障系统建设,及时发布灾害预警信息,积极提出防灾减灾建议,为广大人民群众防灾避险提供了有效指导,因此大力宣传和普及气象知识,增强公民对自然气象和灾害的认识,对于防灾减灾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1.气象灾害监测预报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目前,吉林省已建成长春、白城新一代天气雷达,与正在建设的白山、延吉新一代天气雷达基本构成覆盖全省的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多普勒天气雷达探测网;已经建成了近800个延伸至乡镇、主要交通干线和河流的自动气象站;建成了雷电、沙尘暴、土壤墒情、酸雨、大气成分以及农业气象等专业气象观测网;成立了吉林省卫星遥感中心,气象卫星地面应用系统可以同时接收风云系列的极轨、静止气象卫星以及美国极轨卫星、日本静止卫星的监测信息,初步形成了覆盖全省的综合立体气象监测网,大大提高了气象灾害的监测技术水平。引进和建立了中尺度数值天气预报系统和乡镇精细化天气预报系统。初步建成了农业与生态气象、交通气象、水文气象、地质气象灾害、大气环境等专业预报服务系统,重大灾害性天气预报准确率明显提高。2007年暴雨预报准确率位居全国第二位,比2006年提高17.3个百分点;降水气候预测准确率居全国第一位。
2.多部门联动的气象灾害防御机制逐步建立
吉林省省初步形成了机构明确、职责清晰、上下联动、信息畅通的气象应急管理组织体系。省气象局与省政府应急办、省防汛抗旱指挥部、省森林防火指挥部、省防灾减灾管理办公室等机构初步建立了气象灾害应急联动机制,与省水利、农业、林业、国土资源、公安、卫生、民政、环保等部门建立了水文气象、地质灾害、交通安全、公共卫生、环境监测和森林火灾等信息的交换互通机制和联合预警发布机制,与广电、通信等部门和新闻单位合作建立了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通道。
2.1为提高全省气象部门气象灾害应急服务能力,吉林省气象局经常进行应急气象服务演练。例如2009年7月1日下午组织进行了暴雨Ⅲ级应急响应演练。省局应急办、监网处、减灾处、省气象台、省气象信息技术保障中心、省气象科技服务中心、省气象影视制作中心等单位相关人员围绕天气会商、确定及发布预警信号、预警信号的传播、应急响应命令的启动、灾害性天气联防、灾情收集和上报等具体项目开展,通过模拟场景,加强业务人员应急处置意识,提高气象应急服务能力,确保在实战中能够及时预警,并及时建议各级政府启动应急响应命令,对进一步提高业务运行保障能力和做好汛期气象服务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
2.2近年来吉林省气象部门颁布了《吉林省气象条例》、《吉林市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制定实施了《土地荒漠化监测规范》、《作物霜冻害等级划分标准》,制定了《吉林省气象局突发性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吉林省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分级标准及发布办法》、《吉林省卫生厅、吉林省气象局应对气象条件引发公共卫生安全问题的合作机制》、《吉林省气象局、吉林省森林防火指挥部森林火险预警信号分级标准及发布办法》等。这些都为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奠定了重要的法律基础和制度保障。
3.切实加强气象防灾减灾知识的宣传普及
现今,我国把气象教育普及、气象科技普及等气象人文环境建设作为气象事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各级政府都加强气象灾害防御知识宣传和科普基地建设工作,要充分利用学校、医院、车站、体育馆等人员密集场所,经常性组织相关部门开展气象灾害科普知识方面的宣传和教育活动。
3.1吉林省气象部门每年的“世界气象日”都向社会公众开放,让广大市民走进天气预报会商室来感知气象给人们带来的便利。每年都不定期地组织吉林大学农学院和吉林农业大学的学生来吉林省气象台参加实习,通过业务人员细致的讲解,让学员们了解了观测仪器的性能、天气现象的产生、雷电灾害的防御知识、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以及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通过互动,丰富了学生的气象知识,锻炼了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了他们探索气象知识的意识。
3.2气象部门加强气象灾害敏感地区、行业(单位)安全负责人和安全值班人员的安全气象技术培训工作,加大学校等人员密集场所所在部门灾情信息员的培训力度。建立了两万多人的覆盖至农村、学校、工厂、街区的气象灾害信息员队伍。
3.4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手机短信、街区电子显示屏等媒体,大力宣传气象科普和防灾减灾知识,增强宣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切实提高全社会对气象灾害的防范意识和全民的避险、自救、互救能力。2005年以来,市级以上气象部门共发布气象灾害、一氧化碳中毒气象条件、公共卫生安全不良气象条件和高火险气象条件等预警信息1400余次。2007年3月4日首次发布了红色雪灾预警,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根据预警信息紧急动员,及时采取应对措施,有效减少了雪灾损失。
3.5信息传播手段和方式多种多样,电视天气预报节目是收视率最高的节目之一,开通了“12121”气象信息电话自动答询平台,报纸、网站等各主流媒体也适时发布气象信息,为全社会防御气象灾害提供了准确、及时的服务信息。
3.6全省气象部门开展了防雷设施安全检测、防雷工程设计审核、防雷科普知识宣传普及等工作,把防雷安全知识宣传到农村、学校、工地、社区等社会各个层面。重点加强了中小学防雷知识宣传,为中小学生免费发放了防雷科普材料,增强了防雷安全意识。
4.进一步提高气象灾害应对和防范能力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强化防灾减灾工作”,“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为保护全球气候做出新贡献”,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应对气候变化和防灾减灾工作的高度重视,指明了今后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方向和任务。提高全社会气象防灾减灾意识和公众自救互救能力,是气象防灾减灾的有效措施。要制作更多针对性强、通俗易懂的气象灾害防御和避险知识科普宣传材料。要建立气象与相关部门和社会团体联合开展气象科普宣传教育的合作机制。充分动员社会力量,利用各种资源,建设科普基地,编制系列读物。加强全社会尤其是对防灾减灾决策者、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员、农民、中小学生的防灾减灾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宣传教育。加强社会舆论引导,及时、科学地做好解释和说明工作,缓解受灾群众的心理压力,增强公众抗御各类气象灾害的信心。
面对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严峻形势,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把为吉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优质的气象预报服务放在首位,加快建立现代气象业务体系,进一步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报和预警服务能力;坚持以防为主、防避救相结合的原则,加快完善政府统一领导、各部门协作配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体系,进一步提高气象灾害应急处置能力;坚持依靠科技进步,加快建设气象灾害防御服务体系,完善灾害天气预警发布系统,进一步提高气象灾害应对和防范能力。
月期刊平台服务过的文章录用时间为1-3个月,依据20年经验,经月期刊专家预审通过后的文章,投稿通过率10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