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带动新农村建设初探
所属栏目:城市管理论文
发布时间:2011-02-26 10:43:07 更新时间:2021-02-24 14:14:55
摘要:阐述了城市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推动力,认为城市是农村富裕劳动力转化的主要载体,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经济后盾;城市文化的发展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文化基础,城市培养的人才是新农村建设主要人力资源。在此基础上,提出正确运用综合开发模式,如减少农耕人口,扩大农村人均耕地面积,大力促进基础教育的发展,特别是中等教育;用新文化点燃农民的激情;建设新农村,就要坚持城乡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城市的作用等来破解农村城市化的难题,这也正是“新农村”建设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城市;带动;新农村;建设
在传统社会里,中国农民的家庭耕作延续了两千多年。从1956到1981年,中国农民的集体耕作持续了25年。从1981到2006年,中国农民退回家庭耕作又持续了25年。在最近的半个世纪中,中国整体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发生了快速而巨大的变迁,综合实力壮大,为城市援助农村时代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在新的条件下,中央政府决定:自2006年元月1日起,取消已有两千六百年历史的农业税。2005年冬,中共第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目标,准备为农村发展提供更强的动力。2006年春,全国人大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确定为国家大政方针,进行了具体的财政规划部署。
但是,拯救乡村的衰落,依靠现行的“慈善事业”或“散财童子”式的新农村建设思路,不行。要想使农村地区发生根本性的变化,需要从产业结构上进行全面调整,从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条件和基础来看,目前农村地区的内源扩张能力较弱,不管从时间上还是空间上,农村地区的这种变化周期会很长,广度会很大。在这种情况下,必需有一股强大的外力来推动这样的变化。
一、城市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推动力
城市化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强大动力。据估算,以中国现有的发展水平,城市人口比重每提高1个百分点,直接消费可拉动GDP增加1.5个百分点,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将新增1400亿元,最终可带来3360亿元的GDP。城市化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对经济发展直接和间接的贡献率将达到3个百分点左右。由此可见,城市化对保持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社会稳定、快速实现工业化强国的目标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 城市是农村富裕劳动力转化的主要载体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带来的矛盾日益突出。目前,中国城乡人均收入差距达3倍之多。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这种收入差距造成了农村人口大规模向城市流动,这种流动可以直接促进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二)城市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经济后盾
从经济总量来看,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公告,2006年,全国全年国内生产总值209407亿元,其中二、三产业达到184707亿元,占GDP的88%,远远超过一产增加值所占的比重,其中大部分是由城市完成的,国民经济体系完善,已进入了“黄金发展时期”,与此相对应,城市提供了大部分的财政收入,2006年,全国财政收入达到4万4千亿,为建设新农村提供了坚强的后盾。
(三)城市文化的发展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文化基础
文化应该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而我国文化的高地在城市,一是城市的文化人才多,文化设施好,文化产品丰富;二是城市处在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前延,接受外来文化快,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具有时代特点的新文化,而这些都是农村最欠缺的。
(四)城市培养的人才是新农村建设主要人力资源
城市是生产力发展各类要素的汇集之地,特别是各类人才的汇集之地,这里高校众多,各类技术人才齐全,没有这些人才的参与,新农村建设无从谈起,城市反哺农村也成了一句空话。
二、综合开发模式破解城市化难题
城市的新农村建设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随着经济发展,城市的扩张,不断吸纳农村人口在城区就业,使大批农民转变为工人,而且城市扩大后,周边的村庄变为城市,村民转变成市民。通过这样的转变,城市实力不断增强,对周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也得到很好地发挥。因此,做活做足这篇文章,发挥城市在统筹城乡发展中的主导作用,是我们必须要研究的课题。各个城市必须发挥自己的优势,利用自己的优质资源、强势资源,拉动农村地区的发展。
(一)减少农耕人口,扩大农村人均耕地面积,正是“新农村”的全部希望所在
把一个古老的、有两千多年历史的“乡村中国”,变成一个年轻的“城市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农村人组织起来,找到非农业的生存方式,促进“城市中国”尽快诞生。为了新农村,城市要尽力巩固、留住现有的流动人口,使他们不必再回流农村。中国农村总人口号称九亿,但在其家乡附近的企业里(原来的乡镇企业),十年前就容纳了一亿两千多万劳力;流入城市打零工的还有一亿两千多万,两者合计两亿五千万壮年劳动者,由他们直接或间接供养的老人、孩子和亲戚至少有一亿五千万,这就是四亿农村人,基本与中国当前城市户口总人数持平。建设新农村,要求巩固流出人口,为此,要调整现行的城乡分离政策,在户籍、小孩就学、城市福利、城市住房等方面对流动民工予以帮助,这是最有效的新农村建设,而且是社会主义性质的。这涉及跨市甚至跨省的协调,需要各省社会主义性质的大协作。如果能把这部分农村人口从基本上转变为城市人口,就达到了减少农村人口,增加农村耕地的效果,这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所在。
(二)大力促进基础教育的发展,特别是中等教育
要在县城建设大量寄宿制的初级和高级中学,特别是职业高中。学校提供免费的主食和书本、校服,并让完成了高中甚至初中的农村孩子们自愿选择本县城市户口,享受各种城市福利,条件是放弃附属于农村户口的一切权利。一方面,学校是繁荣县城经济的手段,是增加县城“人气”的途径;另一方面,这是人力资本的投入。如同日本,人力资本是中国的最大资本。正如战后的日本,有了合格的城市劳动者,就不担心没有工作岗位。集中投入乡村的中等教育将导致“可持续发展”,体现“科学发展观”。同样,对中等教育的大额投入,也意味着城乡协调。
(三)用新文化点燃农民的激情
劳动创造财富。建设新农村,组织起来从事改善生活的社区劳动是根本的出路。组织分散的个体农民极为困难。但无数农村社区集体的成功实践证明,从精神生活入手组织农民,建立社区意识和社区精神,是必不可少的。乡村文体活动的短缺,绝非仅仅是钱的问题。在贫困时期,中国基层政权曾用各种“土办法”点燃了农民的激情。今天,农村缺少文化活动的主因是,回归家庭耕作以及基层政权懒惰涣散。建起城市与乡村文化的桥梁。农村文化和体育生活的贫乏,是农民精神面貌落后的原因之一。一方面是城里的书报和文化活动“过剩”,另一方面是农村孩子连课本都买不起。架起这两极之间的桥梁,是政府的任务。应当由城市各机关、企事业单位、大中学校,认领全国各地的行政村和贫困乡镇,帮助他们获得书报杂志,资助他们的少先队、共青团、妇女组织、文化馆、图书馆,帮助他们举办文体活动,比如乡村运动会。复兴农村文化,举办农村的文体活动,是全体城市人的义务,是全国人民的事情,要全国人民一道参与。总之,新农村要求新的精神面貌,新的精神面貌在于积极促进乡村的文化和体育活动。
(四)建设新农村,就要坚持城乡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城市的作用
建设新农村的希望在城市,在城市包围农村的宏观政策。“新农村”取决于城乡互动,取决于城市发展的需要与乡村发展相互协调。农民的城市农民建,建好城市归农民。这不是具体的操作方案,而是思路,是要求以城市发展农村,城乡协调发展的一条思路。一是要发动城市企事业单位去支持乡村基层政权,为他们成建制地到城市创收提供帮助,为基层政权撑腰打气。在组织社区建设中,必将涌现出一批有实际操作能力的优秀干部,他们因为能为本社区的老百姓解决具体问题而获得支持,因为能改变社区面貌而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典范。二是城市的政府应当与城郊的乡村社区协调城市扩张方式。城市扩张,应当向农民社区利益倾斜。城市扩张占地,绝不像有些城里的“法律维权分子”说的那么简单,是剥夺了农民多少万亿。正如我们有些学者总在声称,中国计划经济的发展是靠农产品价格“剪刀差”剥削农民的结果。那是荒唐的,在数据上完全站不住脚,中国农民不认可,世界各地的学界也从不认可。尽管城郊农民只占中国农民的一小部分,占地补偿问题还是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相关。自英国“圈地运动”以来,世界上有许多经验可资借鉴。所有的成功经验都指向一条,城郊农民以社区为单位组织起来,以自己的团结和实力参与和加入城市扩张。在这方面,中国农村的社区集体、特别是社会主义集体,已经积累了丰富经验。
看上去,今日中国农村有许多具体困难,然而,一味地把眼光放在农村的具体困难上,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本文建议政府按照社会主义的思路进行建设新农村的战略规划,集中财力做以下三件事:第一,减少农耕人口,扩大农村人均耕地面积,正是“新农村”的全部希望所在;第二,大力促进基础教育的发展,特别是中等教育;第三,用新文化点燃农民的激情;第四,在城乡的结合部进行城乡协调,以城市挽救农村,促进少年“城市中国”的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