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进新农村建设的实践和创新
所属栏目:城市管理论文
发布时间:2011-02-26 10:43:07 更新时间:2021-02-24 14:43:56
摘要:武进隶属江苏省常州市,是我国民营企业最为集聚、民营资本最为活跃、民营经济发展最为快速的地区之一。从中央启动新农村建设以来,武进区委区政府充分发挥民营经济发达这一区域优势,率先在江苏省启动了为期三年的“千企联百村、共建新农村”实践活动,开启了村企共建新农村的先河,探索出了一条切合武进实际和具有武进特色的新农村建设新路,开创了新农村建设和民营企业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良好局面,被省、市领导誉为新农村建设的“武进版本”。有许多经验值得我们去思考和总结,对各地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武进版本、形成、特点、启示
武进隶属江苏省常州市,是我国民营企业最为集聚、民营资本最为活跃、民营经济发展最为快速的地区之一。目前全区拥有各类民营企业总数达7万多家,注册资本超过500亿元,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达2078家,年销售亿元以上民营工业企业216家。2008年全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850亿元,其中民营经济占到了经济总量的90%。民营经济的群芳四起使武进在苏南地区脱颖而出,成为“长三角”乃至全国关注的焦点,并一举荣获中国民营经济最具活力县(区)第一名、中国民营经济首选投资县(区)第一名两项桂冠。民营经济成为了武进最具活力的增长点;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富民强区”的主要载体;未来发展中最具竞争力的区域优势。
从中央启动新农村建设以来,武进区委、区政府就如何充分发挥民营经济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这一主题,大胆探索,勇于实践,率先在江苏省启动了为期三年的“千企联百村、共建新农村”实践活动,开启了民营企业参与建设新农村的先河,初步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以农民为主体,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新农村建设的多元参与机制和良好社会氛围,探索出了一条切合武进实际和具有武进特色的新农村建设的可行之路,取得了显著成效,被省、市领导誉为新农村建设的“武进版本”。
一、新农村建设“武进版本”的探索之路
新农村建设的“武进版本”的产生可谓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应运而生。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提出,武进区就开始不断探索武进特色的新农村建设之路。2006年新农村示范点建设开始启动,2007年村庄整治全面兴起。短短两年,新农村建设呈现出了良好的态势。但随着新农村建设逐步进入“深水区”,政府有限的财力和相当一部分经济薄弱村无法依靠自身努力建设新农村的现实矛盾开始凸显,资金短缺成为了制约全区新农村建设的一大瓶颈。同时随着全区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实力不断增长,武进已经具备了较好的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经济基础。特别是占据武进经济半壁江山的民营经济,它根植于农村,发展于农村,与村庄和村民血脉相连,与“三农”休戚与共。当武进新农村建设开始时,这些与家乡有着割不断的血缘、亲缘、地缘之情的大批民营企业家,就纷纷走向新农村建设的前台,用各种方式积极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中。民营企业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这一举动让区委区政府敏锐地意识到:充分发挥民营经济发达、民营资本雄厚这一区域优势,引导民营资本参与新农村建设是解决武进新农村建设资金短缺的有效途径。
区委、区政府抓住时机,因势利导,把引导民营资本参与新农村建设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工作来做。在深入基层专题调研和召开民营企业家恳谈会的基础上,推出了一系列鼓励民营资本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政策、举措。并率先在江苏省启动了为期三年的“千企联百村、共建新农村”实践活动,为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搭建平台,打开了民营资本参与新农村建设的良好局面。
“千企联百村、共建新农村”活动得到民营企业家的积极响应。短短的一个时间,就有1680家民营企业与218个村签订了共建协议,共建新农村项目870个,企业协议资助新农村建设资金突破2亿元。一条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农村建设之路在武进大地逐步形成。
二、新农村建设“武进版本”的特点
新农村建设“武进版本”是一条按照“以工促农、政策扶持、尊重意愿、注重实效”为原则,引导和鼓励民营企业与行政村结对,从资金、技术、信息、人才等方面投身新农村建设的一条新思路,是实现村企共建、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新模式,它突破了传统意义上民企参与新农村建设方式和途径,丰富和拓展村企共建新农村的内涵和形式,可谓特色明显。
(一)新农村建设“武进版本”内涵丰富。武进区在引导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
过程中,不断拓展活动内容,丰富活动内涵。把民营企业从最初简单的资金援助,逐步引向企业与结对村共同谋划发展思路、共同发展农村经济、共同兴办社会事业、共同加强农民培训就业、共同倡导农村现代文明、共同推进农村社会和谐等全方位合作。
武进艺林园花木有限公司结对共建中,除出资帮助村里修桥铺路外,主要通过“公司+农户”、无偿服务、股份制三种模式带动村民共同致富,同时负责提供引进苗木、技术支撑、产品包销等全程服务。武进侨裕集团在不断改善结对村硬件环境的同时,建造了10万平方米的文化健身中心、自然生态公园,并通过广泛开展各类培训,让村民们在技能培训中得到文化的洗礼和艺术的熏陶,进一步推动“村文化村”的建设步伐。常州家乐花卉园艺有限公司投资2000万元与湖塘镇三勤村共建现代大棚花卉基地,参与观光休闲农业、生态农业、设施农业等建设,带动了一批村民参与高档花卉苗木栽培。最独特的是位于遥观镇的卡特石油新能源有限公司推出来的——企业与农民联手“种”石油。“卡特”主要从事石油新能源生产,在参与新农村建设后,组织村民在村庄道路两旁未建设绿化带的地段以及村集体荒废多年的土地上种了油果树,一方面绿化、美化了村庄,另一方面,农民种植油果树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企业还给村里一定的报酬,这样,既解决了农民增收问题,同时村集体也有了一定的经济来源,使新农村建设各项措施的推进更加有物质保障。
新农村建设“武进版本”让农民得到更多实惠,让村级集体经济增收走出更宽的路子,让企业赢得更好的投资发展环境,实现了合作共赢。
(二)新农村建设“武进版本”形式多样。在引导民营参与新农村建设中,武进区各地因村因企制宜,形成了一批符合实际、行之有效的共建形式和成功典型。
有直接参与型,即民营企业家用企业经营管理的理念、方法建设和管理村庄,并通过增加村民在企业的就业、企业参与村公共事业建设等途径,加快农村的建设和发展;有村企互动型,即企业支持所在村的建设和发展,村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便利和部分要素的供给,实现发展的融合与共赢;有合作开发型,即以项目合作开发为纽带,民营企业出资金,村里提供土地、劳动力,实现企业拓宽发展空间与村庄整治建设、村集体经济壮大和农民收入的增长同步推进;有产业带动型,即企业通过在农村建设农业原料基地、产品配套基地等形式,带动当地产业发展和农民转移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有经济顾问型,即民营企业家担任村经济顾问,对村庄建设管理提供参谋、咨询和资金帮助;有公益捐助型,即企业家捐资参与家乡、企业所在地的各类公益设施和福利项目建设。
(三)新农村建设“武进版本”成效卓越。“千企联百村、共建设新农村”平台的成功搭建,打开了武进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通道,催生武进的“新农村建设”出现了喜人变化。
一是为新农村建设增添了新力量。民营资本的参与,加快了城市各类资金投向农村,弥补了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政府投入和农民自身积累的不足。全区已有1680家企业与288个行政村签订结对协议,共建项目1058个,企业协议资助资金达2.59亿元资金,这大大加快了我区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二是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民营资本参与新农村建设之后,尤其是从捐款捐物等扶持方式上升到村企共建合作层面后,大大促进了农村资源要素的开发,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实现了土地资源的增值和有效开发利用。如长虹村与百兴集团的结对,随着中国湖塘纺织城的建设,长虹村也从过去一个传统的村落,一跃成为今日的繁华街道、高档小区,并带动了全村大部分劳动力从事现代服务业。三是加快了农村面貌改善。在共建企业的大力支持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仅一年时间全区新增村庄绿化面积达2.5万亩,174个村全面实施道路硬化工程,新筑村组道路311条计96万平方米,76个村新建了健身广场,新建村级公共服务中心37个,有201个村实现了“五化三有”。全区14个镇全部创建成了全国环境优美镇。四是激发农民建设的热情。民营企业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也唤醒了农民思想的解放,大大激发了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的热情,形成投工投劳、齐心协力的建设局面,其倍增效应远远超过单纯的政府资金投入。五是社会和谐有了新动力。通过结对共建,老百姓关切的问题得到了解决,干部的凝聚力、号召力得到增强;而企业的知名度、美誉度得到提高,企业家自身的社会价值得到了体现,各方得益,互利共赢,企业与村民的关系更加融洽。
目前,武进已有近70%的村有了结对企业,这大大加快了全区新农村建设步伐,相继涌现出新农村建设标兵五一村、新农村建设雅浦版本、全省首批民族小康村城西回民村等一大批典型。
三、新农村建设“武进版本”带来的几点启示
新农村建设“武进版本”成功实践,顺应了民营企业家回报家乡、反哺“三农”的意愿,也发挥民营经济发达、民营资本雄厚的这一区域优势,创新了落实“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推进新农村建设思路和模式。探寻其成功之道,有许多经验值得我们去思考和总结,对各地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一)充分发挥民营企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新农村建设“武进版本”的成功实践告诉我们,民营企业不仅可以参与新农村建设,而且还可以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有充足的资源要素投入作为后盾和保障,在目前仅仅靠政府的投入的有限的财力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动员全社会方方面面的力量共同参与,形成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凝聚各方力量,扎扎实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共建局面。积极引导民营企业投入新农村建设,是目前推进新农村建设最务实和最必然的选择。一方面很多民营企业家来源于农村,根植于农村,发展于农村,他们既熟悉农村的情况、了解农民的愿望,又精通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产经营管理方式;既有较充裕的资金积累,又有回报家乡和农村的主观愿望,这为民营资本参与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人才保证。另一方面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不仅为广大农村带来了资金、技术、信息、人才等经济发展要素,同时也带来了企业先进经营理念、管理机制和企业文化,使更多的农民群众享受到了城市文明的辐射,必将为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因此政府要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中来。武进新农村建设实践也告诉我们,只要政府正确引导,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就一定能够在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二)搭建好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平台。
新农村建设“武进版本”的成功实践告诉我们,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要取得实效,必须有一个好的平台和载体。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既需要企业家的高尚品质,更离不开各级政府的协调和宣传引导,积极主动为村企牵线搭桥做“红娘”,引导村企双方把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感情转化为互帮互助、携手共建新农村的实际行动。在实践中,要始终坚持政府引导、自愿参与、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原则,切实形成村企互利共赢、农民得益的有效机制。要不断深化政策扶持,为民营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使民营企业与新农村建设呈现出源源不竭的动力。
(三) 不断拓展合作领域创新合作方式。
新农村建设“武进版本”的成功实践告诉我们,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不能仅仅是简单的资金援助,而应该是全方位、深层次、多形式的合作共建。可以直接参与型、可以是合作开发型、可以是产业带动型或经济顾问型,让民营企业家用企业经营的理念建设和管理村庄,帮助村里理清发展思路,带动当地产业发展和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加快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目前部分地区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单一地表现为企业在资金上的资助。对于新农村建设来讲资金支持固为重要,但仅仅这方面是远远不够的,关键是要把输血变为造血,一方面引导民营企业发挥财力、物力方面的优势,强化资金投入,通过“输血”治标,帮助村里解决实际困难。另一方面更要引导民营企业发挥人才、技术、管理、市场等方面的优势,增强农村“造血”功能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如帮助村干部解放思想,理清发展思路、培养人才、传授致富技术、上致富项目等等。只有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坚持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合作内涵,创新形式,才能使村企合作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
(四)维护好双方的利益,努力实现“双赢”。
新农村建设“武进版本”的成功实践告诉我们,在引导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中,要始终坚持政府引导、自愿参与、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原则,引导企业和村自由选择共建对象、自主确定共建内容、自愿决定共建方式。在共建过程中,除了突出了自愿,更应突出共赢,就是让农民得到更多实惠,让村级集体经济增收走出更宽的路子,让企业赢得更好的投资发展环境。也就是说,合作共赢才是村企结对共建的重要导向和动力。武进区江苏卡特石油新能源公司与遥观镇建农村共同开发现代经济林项目,中天钢铁在邹区刘巷村建设劳保用品加工点项目,都深刻体现出了合作共赢这一真正内涵。为此在引导民企参与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首先要找准双方共同利益的结合点,实现村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使民企参与新农村建设热情能够持久。
新农村建设“武进版本”,在引导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方面作了新的尝试和实践,顺应了民营企业家回报家乡意愿,激发了民营资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推动了民营企业参与“三农”发展从自发走向自觉、从单纯与贫困村合作走向村企合作双赢、从单一的出资走向了全方位、多形式的共建,使民营资本参与新农村建设更趋经常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其作用也将更趋多样化、具体化和长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