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经济与科技农业论文范文
所属栏目:经济科学论文
发布时间:2013-12-11 14:55:26 更新时间:2013-12-11 14:59:2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同时由于非可持续性的消费和生产也使我国面临着日益严峻的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生态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建设生态文明,发展生态消费,被提到了新的高度。
摘要:指出了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整个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农民这一巨大消费主体的参与。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重点、难点在农村。发展农村生态消费是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力支撑,对实现全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从目前我国的现实情况看,我国农村的消费模式中还存在许多问题,阻碍了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迫切需要从经济、制度、文化等不同层面做出努力,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农村生态消费模式。
关键词:生态消费,农村消费,生态文明
1引言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大多数。近些年来,农民收入增加,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随着我国经济增长模式逐步由投资拉动型向消费拉动型转变,农村消费不断扩大并逐步由生活必需品时代向耐用消费品时代转型。农村消费群体在社会消费中占有重要地位,整个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也离不开农民这一巨大消费主体的参与。由此可见,发展农村生态消费是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环节,对实现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但从目前我国的现实情况看,我国农村的消费模式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同生态消费理念相违背,不利于生态文明建设,迫切需要从我国农村实际情况出发,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农村生态消费模式,推动我国农村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
2生态文明视野下生态消费的内涵
生态文明,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和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1]。强调人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时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生态消费是基于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造成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问题的出现而提出的一种全新的生活理念和消费方式,它是指既符合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满足人的消费需求,又符合生态生产的发展水平,不对生态环境造成危害的一种消费行为[2]。生态消费符合生态文明的基本要求,是适应人类进入生态文明时代的要求而形成的一种较高层面上的理性消费,具有适度性、可持续性、全面性等特点。生态消费的适度性指在保证人们生活质量的基础上将消费活动控制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承载范围之内,并使之与一定时期的物质生产水平相适应,反对过度消费、奢侈消费。生态消费具有可持续性,生态消费追求在满足当代人生存发展需要的同时,不损害后代人的生存发展权利,为后代人的发展提供良好环境和资源保障,从而保证人类社会的健康、持久发展。此外,生态消费是一种全面的消费模式,在满足基本物质需求的同时更加注重精神文化消费,从而使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全方位的提高。
在我国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今天,发展生态消费,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状态,追求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和谐状态,是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障,也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题中之义。
3发展农村生态消费是农村生态文明建
设的有力支撑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在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中,重点、难点也在农村。据统计,农村能源利用率仅为25%左右,农村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近百万吨,大部分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农业农村污染已经占到全国污染的1/3以上。资源的不合理消耗不仅导致农村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也导致农村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遭受严重侵蚀。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给予充分的关注,没有农村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没有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建设农村生态文明,不仅需要调整农村产业结构,转变农村发展方式,更需要对农村消费模式进行变革[3]。发展农村生态消费模式是理性、科学的选择,是对农村消费结构、消费方式、消费观念新的诠释,是实现农村生态文明的有力支撑,对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重大。
3.1有利于建设环境友好型新农村
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村的消费能力逐步扩大,但同时我国农村的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建设环境友好型新农村不仅是新农村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而农村生态消费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具有环保性。在农村生产性活动中,一方面,倡导农民采用生态农业技术,减少化肥、农药等有害物质的使用量,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另一方面,要求农村企业引入先进的环保配套设施,发展循环工艺,实现清洁生产,减少资源投入和废物排放,做到废物再利用和资源化,逐步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真正统一[4]。在农村生活性活动中,要求农民适度消费,废弃物的排放要控制在环境的承载范围之内,改进农村生活垃圾的处理方式,发展农村新能源开发,切实保护农村生态环境。
3.2保障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当下,我国农村的土地、森林、水等资源短缺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制约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此时,发展农村生态消费,保障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成为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一方面,农村生态消费要求农业生产者依靠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实现高效生产,减轻对土地资源的过高依赖,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同时保证森林资源不被大量砍伐,土地资源不被过度开发,保障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农村生态消费要求农村企业改变依靠资源与劳动力的大量投入来获得经济效益的粗放型生产模式,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施,提高劳动生产率,以最小的资源投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另外,注重废弃物的回收与再利用,发展农村循环经济,切实保障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3.3促进农民的自由、全面发展
建设农村生态文明,离不开农民这一消费主体的参与,农民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实根基。发展农村生态消费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农民的自由、全面发展。首先,农村生态消费可以优化农村消费结构,倡导农民在满足物质消费需求的同时更加注重精神层面的消费,扩大农民在文化教育方面的消费比例,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增强生态环保意识,达到身心全面发展。其次,发展农村生态消费,有利于农民改变农村原有的“攀比消费”、“人情消费”等不科学、不健康的消费方式,形成科学的生活方式,摆脱农村传统落后文化的束缚,真正实现自由、全面发展。
4目前我国农村消费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建设的发展,新农村建设的逐步深入,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农村的消费在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的拉动下不断扩大。据国家统计局《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917元,比上年增长13.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7%,乡村消费品零售额27893亿元,增长14.5%。但是在农村消费不断发展的背后,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4.1消费结构不合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消费结构优化显著,表现出由数量到质量、由单一到多元的发展特征。但是在农村消费结构中衣、食、住等低层次的消费仍占很大比重,精神文化消费比重仍然很低。有些农民在解决了吃穿后,把建造怎样的房子放在重要的位置上,而在文化消费基本上是贫乏的,读书看报、学习现代科学、掌握知识技术仍被认为是无关紧要的事情[5]。这不仅给农村资源环境造成压力,而且直接影响到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与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成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制约因素。
4.2消费行为不科学
由于受到农村自身条件的限制及传统消费观念的影响,目前我国农村消费中仍然存在许多不科学的行为。在农村的生产性消费方面,绝大多数农村生产者仍然依靠自然资源的大量投入、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以及付出较高的环境代价来获得效益,生产后的废弃物得不到合理的处理,粗放型的生产方式没有得到彻底转变。在农民的生活性消费中,一方面,存在过度节俭的消费观念,过于追求廉价而忽略消费的质量与安全,使假冒伪劣有机可乘,从而对自身的健康带来不利影响。另一方面,盲目攀比,面子消费、人情消费十分常见,特别是逢年过节时,盲目攀比、铺张浪费的现象更为普遍,过度消费,不仅给农民生活带来压力,而且造成了农村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
4.3消费环境不完善
目前,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环境及消费条件虽有改观,但在交通设施、流通方式以及文娱设施等方面仍明显滞后。一方面,有些地区交通通讯设施不齐全,造成农村消费品流通不畅,一些流通方式如配送、销售、连锁经营等在农村还没有普遍发展,致使农民不能及时买到所需消费品。另外由于缺乏有效监管,市场秩序混乱,假冒伪劣产品泛滥,严重损害了农村消费者的权益。另一方面,农村缺乏供居民休闲的公共文化娱乐设施,在闲暇时农村居民,选择扑克、麻将来打发时间,致使赌博消费这种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盛行。
5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农村生态消费模式
由上可知,目前我国农村消费中仍存在很多问题,同生态消费的理念相违背,制约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也阻碍我国整个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因而转变农村消费观念,构建农村生态消费模式,显得尤为重要。在我国构建农村消费模式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必须从我国农村的现实情况出发,从经济、制度、文化等不同层面做出系统的努力。
5.1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是构建农村生
态消费模式的前提构建农村生态消费模式,发展农村居民科学、健康的生态消费行为,需要有坚实的经济物质基础,只有当农民收入和农村生活水平达到一定程度,人们才有能力和意愿使消费方式朝着生态化的方向转变,农村生态消费才有实现的可能。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成果显著,农民收入增加,但仍然相对较低,城乡差距较大。据国家统计局《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917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565元。因此,必须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一方面,发展现代农业,完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和服务体系,推广先进农业技术,实现高效生产。同时,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另一方面,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与农村第三产业,增加农民的就业机会,切实增加农民的收入。另外,要继续减轻农民负担,制定优惠扶持政策,加大对农业农村投入补贴力度,提高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5.2普及农民生态消费观念是构建农村生态消费模式
的内在动力意识具有能动性,农村居民是否具有生态消费的意识,直接影响到其在消费过程中的行为是否科学理性,直接影响到农村生态消费发展程度。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生态消费也日益被农村居民关注和接受,但生态消费的观念还没有深入人心,制约我国农村生态消费的发展。因此如何培育农村居民的生态消费观念,成为构建农村生态消费模式的一大重点。首先,建立农村生态消费教育中心,开展生态消费教育活动。设立专门的机构,针对农村普遍存在的消费热点,采取定期文艺汇演、现场讲座、公益活动等农村居民易于接受的形式,切实开展农村生态消费教育工作,倡导农村居民树立生态消费的生活理念。2012年3月,湖州市德清县成立了我国首个国民生态消费教育中心,得到良好的社会反响,这种经验值得在全国推广和借鉴。其次,强化农村青少年学生的生态消费教育工作,把生态消费教育融入到农村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通过培育最有活力和创造力的青少年学生群体的生态消费意识来推动农村生态观念的普及。最后,加强对农村领导干部的生态环保知识、生态消费理念的教育培训,在普及农民生态消费观念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5.3加强农村生态消费制度建设是构建农村生态消费
模式的制度保障在我国农村,由于受到教育水平、生活环境等的限制,建立农村生态消费模式仅仅依靠转变农村居民的消费理念是远远不够的,需要相应的制度保障。一方面,完善法律法规的建设。制定与我国农村实际情况相符合的农产品生态生产标准,规范农业生产者的生产行为;设置资源税,对有害于环境的乡镇企业课以重税,运用法律手段限制非生态消费品的生产行为;对于农村污染物排放与垃圾回收等问题,可以采取强制性措施,如:收费、罚款和强制义务劳动等,更有力地推动生态消费在农村的普及推广[6]。另一方面,制定相关的激励政策。制度建设需要强制与激励并用,建立农村生态消费还要扶持和激励。2011年,财政部、环保部联合颁布的《关于加强“十二五”中央农村环保专项资金管理的指导意见》,具有很好的代表性。对农村地区生活、生产污水处理以及建立垃圾清运系统给予补贴,对节能产品进行价格补贴,同时,对于那些在推动农村生态消费发展过程中行动卓越的个人或组织进行表彰和奖励。
5.4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改善农村消费环境是构
建农村生态消费模式的外部条件近些年来,我国持续加大对农业农村投入力度,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但从整体来看我国农村的公共服务体系仍不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薄弱,基础设施落后,消费环境相对较差。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消费模式的转变,影响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构建农村生态消费模式必须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改善农村消费环境,获得有利的外部条件。首先,完善农村公共卫生医疗服务体系,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切实解决农民养老、医疗、教育等问题,以此降低农民生产生活中风险程度,减少其未来生产和生活的不确定性,他们才会有能力和意愿改变其传统消费行为。其次,优化农村消费环境。一方面,加强农村电力、电信、广播电视、交通等工程建设,不断改善农村地区的生态消费的配套设施,为农民营造良好的生态消费环境[7]。同时推进商业连锁经营向农村延伸,提供各种优质的产品,使农村居民有更多更好的消费选择。另一方面,加强对农村消费市场的监管力度,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产品,杜绝高污染产品,净化农村消费市场,优化农村消费环境,为农村生态消费模式构建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参考文献:
[1]潘岳.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3-10(001).
[2]尹世杰.关于生态消费的几个问题[J].求索,2000(6):14~15.
[3]戴迎华,张春梅.农村生态消费模式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8):17663~176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