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社会体制比较论文我国商业银行的战略选择
所属栏目:经济学论文
发布时间:2013-12-12 15:35:36 更新时间:2013-12-12 15:51:35
利率市场化是指将利率的决定权交给市场,依据资金供求由供求双方调节,以形成由央行基准利率为指导,同业拆借利率为市场基准利率,各利率保持合理利差和分层有效传导的利率体系。2004年,中国人民银行取消对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上限管制,人民币贷款利率(城乡信用社贷款除外)基本步入“上限放开,下限管理”阶段;2012年7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提出全面放开贷款利率管制: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的下限,由金融机构根据商业原则自主确定贷款利率水平;取消票据贴现利率管制,改变贴现利率在再贴现利率基础上加点确定的方式,由金融机构自主确定;对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不再设立上限[1]。至2013年7月20日,人民币贷款利率基本进入上下限放开的阶段。
摘要: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现阶段已步入放开存款利率上限和贷款利率下限的关键时刻。面对利率市场化进一步深化的冲击,商业银行应走差异化道路,改善盈利模式,拓展有自身特色的中间业务,同时理财产品向客户需求导向型发展,提供多元化的理财服务并注重银行零售业务的发展。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存贷利差,中间业务
一、文献综述
国内学术界对于我国利率市场化问题的研究探讨已有20年左右的历史,期间涌现出大量具有理论与实践价值的观点。金菲(1994)综述了利率市场化的内涵、实施条件、实施障碍、实施思路以及几个认识问题[2]。周业安(1999)提出对僵化的利率体制的质疑,认为现实中的利率双轨制及僵化的利率机制抑制了企业融资能力与经济发展[3]。黄金老(2000)指出由于利率管制使商行不能通过利率差别来辨别风险不同的贷款人,高风险贷款缺少高利息补偿,使银行处于风险收益不对称状态,这种有明显弊端又无法实现期望好处的利率管制,必将废除[4];并且黄金老(2001)将利率市场化可能带来的风险分成两部分:阶段性风险和恒久性风险[5]。许健(2003)重点从银行和企业两个方面研究利率市场化的约束和实践[6]。易纲(2009)陈述了三十年间,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提出浅层的问题主要是基准利率,更深层次的问题涉及到产权清晰、所有制多元化、打破垄断、有序退出、预算硬约束[7]。黄志龙(2011)重提我国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必要性并指出长期利率管制造成的银行垄断、地下金融泛滥等负面影响及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总体思路[8]。河北银行课题组(2011)在分析中小银行与大银行实力对比的基础上,讨论了利率市场化对于中小银行的影响以及中小银行的应对策略[9]。胡芸、刘明彦(2011)基于美日韩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国际经验,分析了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对中小股份制银行的影响及其应对之策[10]。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李冀申(2011)从商业银行存贷款实际利差结构变化的角度出发,分析影响实际利差变动的主要因素,并据此评估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经营带来的冲击[11]。金玲玲、朱元倩和巴曙松(2012)基于利率市场化后银行存贷款利率及存贷利差的变化分析,比较具体地指出利率市场化对银行资产负债结构、银行净息差、银行业务转型的影响[12]。牛长平、赵建刚(2012)分析了利率市场化加速推进下商业银行受到的影响及应对策略[13]。黄杰(2012)阐述了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过程及演进方向的同时,回顾了世界主要国家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历程,借鉴国际经验分析银行业在利率市场化下的发展趋势[14]。李卫平(2012)研究了利率市场化环境下银行零售业务面临的挑战、机遇和发展策略[15]。邱峰(2012)以利率市场化为视角说明了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热销的原因,存在的问题及其相应的完善措施[16]。杜婷(2012)提出了“十二五”期间我国利率市场化路径选择、银行业选择及其策略选择[17]。万荃、孙彬将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和美国、日本、韩国、和德国的利率市场化相比较,从而获得利率市场化的国际经验对我国利率改革的启示[18]。周小川(2012)阐述了要推进利率市场化的原因,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条件及几点考虑[19]。连平(2012)阐明了当前进一步推进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条件已基本成熟,分析了利率市场化改革对银行业带来的挑战及我国利率市场化过程尚需解决的若干问题[20]。杨涛(2012)说明了中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与发展前景[21]。
二、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
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加快,使利率市场化走进了金融改革的日程表。1993年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若干问题的决定》初步提出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本设想,1995年的《中国人民银行关于“九五”时期深化利率改革的方案》提出利率市场化改革基本思路,2003年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2002年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基本确定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总体思路。2011年,利率市场化被纳入“十二五”规划。因此,利率市场化是发展的必然,是我国金融业开放并走向市场的客观要求,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如表1所示。
三、利率市场化改革深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冲击
利率市场化是一柄“双刃剑”,在给我国商业银行长期发展带来利好的同时,也给其应对同业间竞争等方面带来更大的挑战。
(一)存贷款业务利差收窄压低银行利润水平
目前,存贷业务仍是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而利差收入则是其利润增加的主要动力。图1显示了我国四大国有银行2011年净利息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但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化,银行拥有更多自主权的同时,银行的存贷利差将会收窄即存款利率上升而贷款利率下降。
在逐渐实现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资金存贷利率将会逐步由资金市场供求所决定。而存款利率存在上升的趋势,是由于存在“金融脱媒”的现象,即证券市场的发展吸引大量资金使流入银行系统的资金有减少的倾向,因而商业银行若要吸引资金,必须提供较有竞争力的存款利率;并且银行间同业竞争加剧使得各大商行为争夺大量的储蓄资金,必须要根据金融市场和自身的实际情况适当提升存款利率。故而,在利率市场化深化过程中存款利率趋于上升。同时利率市场化的进一步深化将使得贷款利率不会太高,原因有三:首先,随着直接融资方式的多样化发展如股票和债券等,增加了企业的融资便利,银行为了不失去自身信贷吸引力,不会发放太高的利率贷款;其二,利率市场化让各商行竞争加剧,尤其是对于那些不但信用风险不高、财务状况良好,且对信贷资金需求也相对较稳定的优质客户的争夺,因此各银行为争夺和留住优质客户,会提供较低的贷款利率;第三,如若银行向一部分顾客发放高利率贷款,那么将会使银行的贷款违约概率和损失率上升,因为一般优质的客户不会选择高利率,而选择高利率的客户为弥补其贷款的高成本会选择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其信用风险增大。因此存贷利差会收窄,而实际上这种利差收入的减少会对商行的收入和利润水平产生直接和巨大的影响,使银行竞争进一步加剧。故而利率市场化的进一步深化将会使银行的存贷利差收窄,其主业即存贷业务受到冲击,降低商行的利润水平。图2显示了以美日韩为例,其在实行利率市场化后存贷款平均利差的变化。
(二)银行生息资产派生类业务收入增长不稳定
表2是美国银行业中间业务主要收入来源的分布表,但是由于我国的金融消费文化和分业监管体制,这些业务在中国还无法大规模开展。然而近几年银行中间业务虽然高速增长,例如2011年,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占比为18.39%,比2010年提高了1.36%,但其仍摆脱不了来源于利差转化之嫌。这主要是由于目前我国的中间业务主要依靠三种方式——财务顾问费即审核中小企业还款能力及贷款资格、信贷承诺费即对已承诺贷给客户而顾客没有使用收取的费用和信贷资产转化的理财业务相关收入等实现。而这些中间业务的增长比较不稳定,属于生息资产派生的收入,非严格意义上的中间收入,如果剔除这几部分收入,中间业务占比仍然很低,增速仍然不快。而且随着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深化,金融机构竞争加剧,未来一段时间可能会使商行的信贷增速不断下降,那么这些资产关联性的中间业务的增长也很可能无以为继。
(三)银行将面临“理财存款化”现象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进一步深化,会使当前“存款理财化”潮流向“理财存款化”逆转,会因存款利率的上升,使理财科目下的存款回归到存款科目。目前,商行发行的理财产品更多的是为规避一些利率管制。随着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存款利率的上升,储蓄的稳定收益和保值性会使其再次获得大量客户的青睐,特别是对于有储蓄习惯的国内居民更是如此。
(四)严重挤压高度依赖利息收入的中小商业银行的生存空间
由于目前我国市场集中度高,中小银行市场份额低,资本金规模小,如图3所示:四大国有银行占据了半壁江山,有绝对的话语权,而包括股份制银行等在内的中小银行市场力量相对比较薄弱。并且中小商业银行过度依赖利息收入,其收入与总收入之比高达近90%,高于四大行的平均水平。实际上利率管制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定价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较弱的中小银行。然而伴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步伐的加快,同业竞争加剧、存贷利差缩减的同时,中小银行为了生存的需要,一方面不得不以比同业更高的存款利率和更低的贷款利率吸引客户,导致成本上升,利润减少;另一方面,中小银行因之前资金来源的成本高,会更倾向于将贷款发放给那些高风险、高收益的客户,这易导致不良贷款率上升。而随着问题的不断累积,竞争力弱的中小银行会逐渐被边缘化,最终被市场淘汰。故而利率市场化的整体推进使中小商业银行的生存空间受到了严重的挤压,面对的压力相对更多,受到的影响也更大,其发展遇到了巨大的挑战。
四、利率市场化改革深化进程中我国商业银行的战略选择
(一)面对利差收窄,走差异化道路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面对银行利差收窄,不同的商业银行发展的侧重点应有所不同:对于大型银行来说,因其银行规模大、客户资源比较丰富、营业网点较多、资金比较充足等优势,其可主要侧重于发展中间业务,并从自身特色着手,明确自身市场定位,确定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中间业务,同时还要加强中间业务产品的品牌建设。因为品牌可以很好地展示出银行产品的业务属性及其特色,帮助客户了解银行产品的业务功能,方便其作出选择,增强其对银行产品的认知度。从而提升客户对银行产品的信任度和忠诚度,这不仅有利于留住原有客户,还可以发展新的客户群体。因为金融产品的同质性比较明显,新产品推出后很容易被模仿。商行可以在新产品推出的同时塑造相应的产品品牌,产品能够被模仿,但是品牌无法复制。因此大型商业银行应在侧重发展中间业务的同时进行金融产品的品牌建设。而对于中小银行,其服务中小企业相对于大型银行来说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世界银行经济学家林毅夫指出:因中小企业大量信息以“软信息”形式存在,这种信息不易搜集,而和中小企业处于类似地位的中小银行更易搜集此类信息,并且中小银行在此类信息的搜集处理、信息的传输处理效率上有一定的优势。所以中小银行应充分利用自身相对优势,紧抓中小企业贷款业务,从非正规的金融领域争取利润空间,做出自己的优势和特色,而不是急于扩张和过分强调提高中间业务占比。
(二)拓展零售业务,使其成为重要的利润增长点
“十二五”规划里提出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长期发展计划,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金融有向个人金融方向发展的趋势。而且从财富总量看,全国个人可投资资产总额在2010年达到54万亿元,同比增长28.6%,而2011年更是达到了62万亿元[22]。我国居民收入不断提高,且个人财富的成长性比集体财富的增速要快得多,这将会导致人们对银行零售业务的需求与日俱增。并且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大型企业可通过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对银行的融资需求相对下降,这导致商行存款流失的同时也造成了贷款资金供给规模的下降。相对来说,银行零售业务则不易发生“脱媒”现象,因而对银行利润的贡献度也相对较稳定,并且零售业务相较于那些大额对公业务而言,其在持续性和稳定性上有一定的保证,因而发展零售业务是银行稳中求进的重要业务手段。同时,各大商业银行提供的零售业务产品比较初级即产品较单一,业务品种覆盖面窄,缺少差异化的服务特色等,故而零售业务可上升的空间较大。因此在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中,商行可以通过大力发展零售业务来应对利率市场化的冲击。
(三)改变盈利模式,用中间业务的增长来弥补利差收入的缩减
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中要继续保持竞争优势,需要发展中间业务,通过拓展非利息收入业务来弥补存贷款利差缩减产生的损失。并且抓住利率市场化进程中金融管制逐渐放松的机会,密切跟进顾客需求,并以市场为导向,借鉴西方现有的经营理念,结合我国市场现状和需求,进行中间业务产品创新,丰富银行产品结构并提升服务效率。用中间业务的增长来弥补利差收入的缩减,改善盈利模式。比如花旗银行针对不同的客户群体制定了不同的客户卡:如钻石卡、金卡、银卡,并为索尼公司独立开发了联名卡,有特殊身份识别功能的学生卡和其他类型的个人信用卡等,此举为花旗银行在美国信用卡市场赢得15%的市场份额,超过4900万的美国信用卡客户为花旗创造了约总收入60%的价值。银行间的金融产品存在着同质性,既然同质,那么对客户的吸引力是等效的,如若想要吸引更多的客户,就需不断地进行产品创新,研究发展出具有特色且不易模仿的产品,这样才能确保其面对利率市场化进程中激烈的竞争立于不败之地。而表3所示是以美国实行利率市场化后为例,为银行应对改革造成利差收入缩减的损失,通过提高中间业务占营业收入的比重来弥补。故而,商业银行应注重中间业务的产品创新,提升自身的竞争优势。因为产品创新是增加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的有效手段,也是发展银行中间业务的源泉,只有不断地创新才能保持银行强劲的发展势头,使其拥有竞争优势。(四)理财产品向客户需求导向型发展,提供多元化的理财服务
由于客户的风险偏好是多元的,商行可以通过提高多元化的理财服务来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并且通过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提供差别化、个性化的银行服务来为其争取客户资源。同时商行理财业务的努力方向应是由产品导向型向客户需求导向型演进,要从客户角度设计产品,规范自身销售行为,逐步推进产品导向的单一发展模式,向以客户为中心的综合性发展模式转变。从国际经验看,在那些已实现利率市场化的市场上,商行仍是把财富管理作为经营重点,只不过他们的服务更高端、更全面,多是提供顾问式理财服务、受托资产管理等高层次的财富增值,而不是像我国目前为规避利率管制而大量产生的同质化、单一的理财产品。因此,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深化,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财富管理业务是我国商行理财业务发展的重点,其有利于商行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占据竞争优势,并提高银行的综合竞争实力。
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金融业开放程度的日益扩大,我国商业银行将会迎来全新的一轮洗牌,谁能在经营理念上实现彻底转变,摆脱对单一利差盈利的依赖,尽快走出固有的粗放型经营模式,加强业务调整、激励产品创新、提供多元化的服务以及品牌等方面的建设,确保自身的健康快速发展,谁就能在改革中赢得先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http://www.pbc.gov.cn/publish/goutongjiaoliu/
524/2013/20130719184316951612816/201307191843169
51612816_.html[EB/OL].2013-07-19.
[2]金菲.关于利率市场化问题观点综述[J].金融研究,1994,(6):70-74.
[3]周业安.金融抑制对企业融资能力的影响分析[J].经济研究,1999,(4):47-50.
[4]黄金老.金融自由化与金融脆弱性[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0.
[5]黄金老.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风险控制[J].经济研究,2001,(1):19-28.
[6]许健.利率自由化的约束及其实践[J].金融研究,2003,(8):72-76.
[7]易纲.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利率市场化进程[J].金融研究.,2009,(1):1-14.
[8]黄志龙.重提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必要性及思路[J].中国经贸导刊,2011,(13):39-40.
[9]河北银行课题组.利率市场化与中小银行应对策略[J].银行家,2011,(8):6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