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论文适度规模经济与聚集经济研究
所属栏目:经济学论文
发布时间:2013-12-13 14:05:53 更新时间:2013-12-13 14:55:52
企业集团作为市场经济的产物,已成为推动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的主导力量。企业集团如果不能形成一定的规模,就难以确立其自身的竞争优势,难以掌握市场竞争的主动权。而在当今国际分工日益细化为行业内分工和产品内分工的国际大背景下,一些大型全球性制造业跨国公司虽然横跨了制造业的许多领域,但他们正快速地收缩其自行设计和产品生产的战线,在保留了一些核心业务,将非核心业务外包出去。为此,国际分工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势,也就是说当前垂直一体化已经不再是国际制造业的主要运作方式,相反制造业和服务业外包以及垂直非一体化生产方式已经成为国际制造业发展的主流方向。
[摘要]基于国际垂直分工的理论视野,界定了单体企业的适度规模经济和企业集团总体的最适规模经济等概念范畴的内涵与外延,并结合垂直范围经济和聚集经济等相关概念,从技术经济角度给出了企业集团适度规模经济的模型框架和测度方法,揭示了企业集团在地域上的合理规模即集聚程度与集聚效益之间的倒U字形钟形关系。利用该分析框架,提出了在国际垂直分工视野下,生物医药和专用设备制造等重点行业实现企业集团适度规模经济战略选择的关键在于利用企业集团的集聚经济优势和范围经济优势,并通过产品细分的差别化定位,实现大型企业集团对中小企业集群的策略性替代。
[关键词]企业集团,适度规模经济,聚集经济,国际垂直分工,范围经济,空间经济
一、问题的提出
而中国的实际情况是,企业集团的规模普遍不足。以我国外向型经济高度发达的长三角地区为例,自从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一些外向型企业虽然以参与外资代工方式深度融入了跨国公司主导的国际生产体系,但长三角企业不仅长期被压制在全球价值链的低端环节,而且出现了中小企业集群对大型企业集团的逆势替代现象。比如,郑江淮等的论文以中国转型经济过程当中的产业空间组织的特殊转型制度形式下的开发区为例,刻画了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中小企业所经历着的从企业扎堆向产业集群方式的转变[1]。该文利用江苏省沿江地市开发区的企业微观调查数据,研究了以开发区为载体的产业空间集聚现象,以及技术升级对企业经济绩效的影响,揭示了以开发区为载体的中小企业集群的性质,说明了企业扎堆演变的结果是产业集群而不是中小企业集团。该文研究还表明,企业落户开发区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获取政策上的租金,也就是说,企业在开发区内扎堆,并不具有一般意义上的产业集群效应,而是企图获得邻近要素或者接近市场的好处。不过,尽管这并不必然是关联的企业在空间上集中,但企业一旦落户开发区,其技术和市场行为也会与当地政府和产业的关联要素发生交互作用,最终会影响企业的创新绩效并形成开发区的集聚优势。该文没有回答企业集团的适度规模经济与聚集经济问题,但由此却可以引申出一个问题,即在跨国公司主导的国际分工体系中,为什么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达的地区不能培育出地区性的大型企业集团?与之相关的问题还有,面对国际分工的一系列新变化,现有的企业集团应当如何调整其最适经济规模边界?企业集团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战略选择上,何者更为重要?如果一个企业集团片面地追求规模上的扩张,而不考虑有效规模的边界,进行盲目并购,其后果将会产生怎样?
本文基于国际垂直分工视角,从企业集团所在产业的自身特点出发,通过对企业集团内涵的拓展并构建企业集团最适规模经济的理论模型,试图对上述问题做出回答,从而为企业集团如何在产业内开展规模竞争提供理论上的支持,为政府既防止行业垄断又防止行业的过度竞争提供决策上的参考。
二、相关概念:内涵与外延
研究规模经济,首先应当区分不同研究对象的层次性,如产品规模经济、工厂规模经济、企业规模经济、行业规模经济、产业规模经济等。关于企业集团的规模经济,可以从投入和产出两个角度来考察。从投入角度来看,企业集团的规模经济,可以理解为要素在企业集团内部的集聚与集中状态,所反映的是企业集团组织实力的大小;从产出方面看,则可以理解为企业集团联合体的总体产出水平,所反映的是企业集团经营能力的大小,可以利用集团的产值或销售额等指标来评价。其次,对企业集团规模经济的理论研究,还要区分其功能和结构上的层次性[2]。相对于一般意义上的单体企业的规模经济而言,企业集团的规模经济是指由众多相互关联的企业联合体所组成的规模经济。而根据成员企业之间相互联系纽带之不同,以及各企业在联合体内部所处的位置和所起作用的差别,可以将企业集团的规模细分为五个大的层次:即控股层规模、持股层规模、参股层规模、协作松散层规模及企业集团总体规模。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企业集团的总体规模扩张主要是由于集团的核心层规模和控股层规模不断扩张的结果,并且企业集团的核心层规模和控股层规模所反映的主要是企业集团总公司和子公司的规模经济状态。而在产业组织理论当中,对规模经济效应的经验考察,通常是以斯蒂格勒所开创的技术生存法为代表的企业技术性规模经济理论为基础展开的。这一做法的实质,其实就是在比较静态分析意义上的企业内部技术规模经济的概念。理论上讲,伴随着生产要素的投入量不断增加,企业的产出规模持续扩大,单位平均成本不断下降。不过,在超过某一临界水平之后,虽然随着生产过程中要素投入量的继续增加,企业的生产规模在持续扩大,但企业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很有可能不再下降反而会出现逆势上升。
与单体企业规模经济判别方法相似,企业集团的规模经济的衡量,也可以通过观测FC=AC/MC的比值是大于1还是小于1来判断,以反映生产要素的集中程度同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常用方法是,假定存在齐次生产函数q=f(x1,x2),且μq=f(λx1,λx2)。当μ>λ时,存在规模经济;当μ=λ时,规模收益不变;而当μ<λ时,则为规模不经济。利用这一分析方法,可以将规模经济扩展为多个层次来展开。其中,最基本的层次是分析有关集团成员企业的规模经济,如集团公司的规模经济、子公司的规模经济以及协作企业的规模经济,等等。在这些多层级的规模经济当中,最高的层级应当是企业集团的总体规模经济,即外部规模经济,或称多企业水平上的规模经济[3]。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规模主要是针对企业生产产品的批量而言的。规模扩大表现为生产的产品批量增加,规模缩小则批量减少。在企业由单体演变为多体联合的过程中,必然会伴随着生产范围的变动。这里所说的范围,主要是相对所生产的产品种类而言的。如果对照范围经济的概念,范围扩大,就表现为产品生产的种类在增加;范围缩小,意味着种类减少。因此,在企业的持续经营当中,随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在多种产品生产的企业集团中,单位产品的生产费用降低,企业便会出现范围经济。
这里,范围经济的逻辑,通常被称之为“杠杆核心能力”(leveragingcorecompetences),或“基于能力的竞争”(competingoncapabilities),或“利用无形资产”(mobilizinginvisibleassets),等等。如果产品多元化是基于企业集团的核心技术、核心市场或核心资源上的产品多元化,那么企业集团的范围经济本质上与规模经济是一致的。此外,在企业集团的规模与规模经济之间,通常也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企业集团的规模太小,自然不能形成规模经济;当然,集团规模过大,也未必会出现规模经济。因此,企业集团规模的变化,的确能够对规模经济产生不同的影响。不过,企业集团投入量的增加和产出规模的扩大,往往是规模经济的前提。而规模经济的获得,路径非常之多,可以通过单位投入的产出强度提高来实现,也可以通过单位产出的平均成本降低来获得。
总之,企业集团的规模与规模经济是两个不同层次的概念。简单地说,企业集团的规模,反映的是生产要素在企业集团中的集聚状况和企业集团的总体产出水平,所衡量的是企业集团的经济实力尤其是生产经营能力的大小。而企业集团的规模经济,主要是指随着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增加引起企业集团规模边界的扩大,产品的单位生产成本呈现下降的趋势,其所反映的是企业集团的规模、集聚程度与企业集团集聚效益之间的关系。
三、适度规模经济的形成机制
(一)理论基础
企业集团规模经济的测度,可以分为企业的单体规模经济和企业集团总体规模经济两个层次。它以平均成本曲线法为分析基础。该方法假定,企业受生产能力的约束,在生产设备未充分发挥其生产能力之前,企业平均成本不断下降。随着产出量不断增加,平均成本下降的速度将趋缓,并将在某一点达到最低。此时,如果继续增加投入,随着劳动要素投入量的增加,生产设备过度损耗,平均生产成本开始上升。长期来看,各种规模条件下的平均成本构成的包络线就成为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理论上讲,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最低点对应的生产规模是企业的最适规模,对应的产量为最适产量。不过,在现实当中,最适规模并不是一个点,而是一条水平的线段,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底部平坦区域的任何位置均为最适规模,该范围称为最适规模范围,两个端点所对应的分别为最小最适规模(minimumoptimumscale)和最大最适规模(maximumoptimumscale)。
在空间经济理论中,如果把产品的运输成本即萨缪尔森的冰山贸易成本引入最适规模经济的分析框架,那么企业实际的最适规模将面临在聚集效益和聚集程度之间进行权衡。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企业类型的最适规模经济,会因燃料地指向、原料地指向、市场区指向、劳动力指向以及交通运输枢纽指向的差异而出现较大的差别。聚集和分散因素定义为:企业生产按照某种规模集中或分散到同一地点或分布到多个地点来进行,从而给企业生产和销售方面带来利益。在聚集经济中,由于企业之间分工协作、共同使用公共设施、共同享受通讯信息,从而便于集中管理,使得聚集经济带来效益上的增进、聚集效益与聚集程度之间存在倒“U”字形关系。
上述规模经济和聚集经济性的获得,以技术条件不变、生产要素价格不变为前提。然而,在现实当中这些条件均会发生变化,使得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发生改变。比如,如果生产要素价格上升,长期平均成本曲线会向上移动;如果生产要素价格下降,长期成本曲线会向下移动。如果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采用新的技术,技术进步因素对企业的长期成本曲线也会产生影响。当然,技术进步对企业最适规模的影响存在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技术进步使得企业的平均成本缓慢下降,企业最适规模扩大;另一种可能是技术进步使得平均成本快速下降,企业最适规模变小。
如果再考虑到开放条件下的贸易情形,则存在各种不确定的可能。比如:反映要素禀赋与贸易结构关系的赫克歇尔―俄林定理(Hecksc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