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论文范文
所属栏目:建筑施工论文
发布时间:2013-12-16 14:14:36 更新时间:2013-12-16 14:21:35
BIMH的理论基础主要源于制造行业集CAD、CAM于一体的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ComputerIntegratedManufacturingSystem)理念和基于产品数据管理PDM与STEP标准的产品信息模型。
摘要:文章首先对当前建筑业的信息化现状及趋势进行了概括,随后从建筑业的特点出发,分析了结构设计的特点,并专注分析了结构的设计流程与数据流分析,及大跨空间结构的设计特点,得出基于应用BIM技术的大跨空间结构数据流分析。通过分析现有大跨结构的设计及BIM软件,提出建立Midas与Revit进行数据交互,快速实现大跨空间结构的BIM建模,并以绍兴体育场为例实现该技术。并对实施BlM技术的关键途径进行了探讨,期望能对BIM技术的实际应用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建筑信息建模,空间结构,计算机辅助设计,参数化设计,数据交换
研究背景
BIM研究的目的是从根本上解决项目规划、设计、施工以及维护管理等各阶段应用系统之间的信息断层,通过实现建筑全生命周期的所有真实信息的模拟,实现全过程的工程信息管理乃至建筑生命期管理。然而,由于建筑业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如产业结构的分散性、工程对象的惟一性,工程信息的复杂性等,使得BIM的实现异常复杂而艰难。
尽管实现BIM前路曲折,但是从长远来说,BIM不断提供质量高,可靠性强的信息,使建筑物的运作、维护和设施管理能更好地运行,持续地节约了成本。BIM的运用无疑是建筑界的一场工业大革命。大跨空间结构BIM技术研究与应用
1、结构的设计流程与数据流分析
独立地讨论建筑结构设计的流程是不完整的,因为结构设计只是整个建筑产品设计中的一个环节。在设计的过程中,实际上是建筑信息数据流动、交换的过程。因此,为了建ABIM应用框架,首先要对整个设计的流程有一个深入的剖析,对联系整个设计过程的数据流有一个充分的认识。
设计过程是由如下几个部分构成的一个大循环:可行性论证、建筑的初步方案设计+结构的初步方案设计、方案论证、详细设计(施工图设计)、建筑方案变更+再设计。综合考虑了结构设计在整个设计过程的地位及与其他设计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我们可以给出针对建立BIM技术应用框架的两点建议:
①结构设计在整个建筑产品设计过程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地位,所以在建立BIM应用框架时要考虑与前后设计的衔接,要有相应的接口与前后设计环节进行交互,进行相关的操作和数据信息流动。
②为了避免形成“思维孤岛”,同时也为了避免反复的“二次建模”过程,在建立BIM应用框架时,最好要建立一个可以共用的全局的数据模型。设计的过程实际上是信息加工的过程,构建一个整体的数据模型可以使整个数据加工流水线更加畅通,有用信息可以进一步传递给下游设计环节。
2、空间结构特点
空间结构的主要特点就是能够充分利用不同材料的特性,以适应各种变化的建筑造型的需要。因此,空间结构具有受力合理、重量轻、造价低以及形式活泼新颖、能够突出人类艺术创造力等优点。空间结构的设计和建造已日益成为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