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为中特理论体系增光添彩_政治法律论文发表
所属栏目:思想政治论文
发布时间:2011-02-26 10:55:08 更新时间:2021-02-26 11:09:18
创新,首先是一种实践行为,是人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同时,创新也是一种理念,它能反映特定事物的本质属性和特征;创新也能够并且已经上升为一套完整的理论,反过来又指导人们进行更新的实践活动。
“创新”(Innovation)这个词起源于拉丁语。它原意有三层含义,第一,更新;第二,创造新的东西;第三,改变。创新作为一种理论,形成于上个世纪。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熊彼特于1912年在他的《经济发展概论》中第一次把创新作为一种理念引入了经济领域,从经济的角度提出了创新。他认为创新就是要建立一种生产函数,实现生产要素的从未有过的组合。他从企业的角度提出了创新的五个方面: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市场开拓创新,生产要素创新,制度创新。
美国管理大师德鲁克,在20世纪50年代,把创新引进管理领域,出现了管理创新的理念。20世纪70~80年代开始,有关创新的研究进一步深入,开始形成系统的理论。现在“创新”两个字已经扩展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比如我们讲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经营创新、技术创新、教育创新、分配创新等等,形成了一套以创新为主题的体系完备的科学理论。本世纪初,我们党的第三、第四代中央领导集体非常敏感和及时的把创新理念引入了我们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中,并对其加以发展和补充,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适合中国国情的创新理论并用以指导我们的各项建设。
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创新理论,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科学理论,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新条件下的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创新,既是这套理论的主题,也是我们党伟大实践的本质属性,更是我们党总结实践经验而形成的各种理论的特征,当然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特征。
一、党的几代中央领导集体都不断地在实践中探索新出路,又不断地总结经验进行重大的理论创新
我们党无论是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翻天覆地的伟大革命,还是从事前无古人的社会主义建设,其中都充满了创新,而由实践总结上升形成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也处处充满了创新。可以说,创新贯穿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伟大工程的始终。创新性是中国共产党人伟大实践和光辉理论的重要特征之一。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既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探求,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新的革命和发展道路,同时,也在不断的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进而上升成为具有指导意义的新的思想和理论,即毛泽东思想。通过参加、组织农民运动,对中国社会各阶级关系进行调查分析,组织和指挥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等一系列的革命实践,毛泽东成功地解决了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动力、性质、道路、前途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找到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最终夺取城市的正确革命道路,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在毛泽东思想走向成熟并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后,它也没有停滞不前,成为一个僵化、封闭的理论体系,而是随社会、历史、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向前推进始终不断地开拓进取、开放创新,丰富发展,不断地注入新的内容。毛泽东在建国后的理论和实践,比如在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时,其中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关于四个现代化的战略发展目标;关于中国工业化的道路和方针;关于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思想;关于防止资本主义和平演变的预见等等,都是他在实践和理论上反对僵化、保守,不断探索创新的例证和成果。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摸着石头过河”,一边探索,一边总结经验,不断地锐意进取、开拓创新,进而创立了具有极高指导意义的邓小平理论,在实践、理论两个层面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基本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同时也是创新性的探索和回答,初步解决了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重大基本问题,形成了成熟的、完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既是建国以来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成功和失误两个方面的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成败的深刻分析和总结,包含了对世界新变化、时代新发展、科学技术新进步的关注和人类发展新文明成果的吸收借鉴。邓小平在创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过程中,不断解放思想,锐意进取,一方面吸纳、同化其他优秀思想成果,并不断将自己的思想成果输向外界;另一方面,这一理论也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突破自身向前发展,补充更新更多的内容。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于上世纪末本世纪初领导全国人民在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功,在实践中也经受了重大时代事件的洗礼,战胜了“和平演变”阴魂的长期干扰,正确处理了南联盟使馆被炸事件、中美南海上空撞机事件,粉碎了邪教分子对中南海的示威和冲击,抵御住了98年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等,铸造了新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的钢铁意志。同时,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着眼于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战略、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根本目的等重大问题上取得了丰硕成果,用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念、新论断,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在新的条件下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提出了具有更新意义、更有时代感的指导思想,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新的理论体系无疑也是在实践中开拓创新,在思想上与时俱进的结果。正如胡锦涛指出的那样:“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是我们推动实践创新的根本指针,又是我们深化理论探索的崭新起点。
在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的第四代中央领导集体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总结我国发展的现实情况,借鉴其他国家的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依靠谁发展、为谁发展、发展的成果与谁共享”等重大问题,赋予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以新的时代内涵和时代特色,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表述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表述的变化,包含着深刻的内涵,不仅标示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而且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创新永远发展的重要特征。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理念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也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的“三位一体”,拓展为包括社会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与此相联系,把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也拓展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些理论上的丰富与拓展,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性、创新性。
总之,我们党领导人民奔向共产主义的脚步不会停歇,党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不会停止,党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不会停留在原有水平上,正所谓奋斗未有穷期,创新自然也会持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