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教育论文范文地址
所属栏目:人文教育论文
发布时间:2013-12-24 10:47:26 更新时间:2013-12-24 10:12:26
校企合作办学的模式之一是建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尽管国内高职院校拥有的校内实训基地数量不少,但真正符合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要求的依然凤毛麟角。其中,有许多深层问题值得分析研究,以便全面审视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推进校企合作办学。
[摘要]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企业对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素养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也面临着模式、成本、利益、法制等诸多实际问题,我们需要不断对校企组合新模式进行深入研究,不断健全其管理职能。文章主要是对当前我国校企组合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现状进行了探讨分析,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校内生产,实训基地,校企组合新模式,策略
贯彻工学结合的理念,加强实践性教学,促进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建设,提高高职学生的专业水平和动手能力,对于提高职业院校办学质量、创新人才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校企组合新模式下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目标定位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作为高职院校内部的实践教学单位,是一个为利益相关者提供相关服务的“服务型”组织,更是一个“资源依赖型”组织。基于校企组合新模式的实训基地,首先需要转变以往的教学观念,按照工学结合的思想为指导,以生产过程作为教学实践环节,实现实训基地的功能转变:由功能配置型转变为资源配置型。新模式下的生产性实训,打破以前预设的实训教学目标,按照生产过程的需求,按照生产者(学生)的素质和要求,以生产性的任务为目的,进行资源的配置和生产过程的开设,突出实训基地对生产过程的满足,对生产任务的满足。这是新模式下实训基地建设的最终功能指向。
二、校企组合新模式的内涵
如何在实训基地建设中合理地贯彻学校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完成企业的利益需求,在效率和教育的公平之间找到平衡,在保证完成企业任务的同时,更好地让学生明白现代企业的生产流程、生产规范、企业文化,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从而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实现从学校到企业的无缝链接,需要有一种新的模式统筹和规划校企合作的内容和形式。这需要对生产性实训的内涵作一个界定。
在这里,我们需要强调三点:第一,实训基地建设的本质在于学校基于教育理念的转化,主动的变革的过程。改革的主体在学校,这说明在教育改革的第一线需要发挥老师的积极作用,对于与企业的合作方式和合作内容,要根据自己的教学要求和教学任务进行有针对性的革新,对于不符合现代高职教育理念的东西进行大胆的革新,对于与企业的合作方式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第二,学校应发挥在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发挥学校的优势,定位于为企业提高效率服务。这需要校企双方在进行合作时,选择好生产性的项目,把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动力和提升自身职业素养结合起来。学校不是企业的入职培训机构。学校只有找到了和企业合作的共同利益兴奋点,双方的合作才能真正落到实处。第三,生产性实训和其他实训的本质区别在于,实训的结果是实在的生产性的成果,而非消耗性的实训;不是建立一个虚假、模拟的环境,而是以真实项目驱动的实训过程。
三、校企组合新模式下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基本要求
1.投资主体多元性。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要寻求不同主体的投资和支持,积极与政府、企业或者社会合作,扩大资金投资的来源,把握双方利益的结合点,积极利用国家对于高等职业教育大力支持的方针,争取国家和地方政府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利用自身的优势,争取企业的合资或合作以及社会的捐资助学,扩大基地的投资力度,提高技术和生产水平,推动基地的建设。
2.实训教学活动与企业生产相统一。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加强与企业紧密型合作,依托实训教学设备,把企业的设计任务和生产任务直接引入课堂,把工作任务和教学任务融为一体,实现学生作业到企业产品直至商品的转化,使生产性实训逐步达到实训教学总时数的80%以上。例如,在教学活动中,依托校外实训基地,分别由企业下达专题设计任务,让学生根据行业真题真做。学生的作业得到公司的认可后,直接交付公司进入生产环节,并把企业采用的情况作为学生相关课程学习成绩的主要评价依据。
3.教学内容与岗位核心能力的要求统一。依据企业对岗位的要求,本着“实用、够用、能用”的原则,调整核心课程的内容,以达到岗位核心能力的具体要求。教学内容与岗位核心能力的直通特点就是企业全方位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包括校企共同组建专业指导委员会,决定专业开发与建设、校企合作开发教材、实施教学以及共建实训基地,实现课堂与生产场所一体化、校内评价与企业评价相结合等。近年来,专业通过校企合作,双方签订培养协议,共同修订教学计划,共同组织教学,共同组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共同实施人才培养,共同构建“双师型”师资,共同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专业知识学习的辅导,并在企业设立实训基地、就业基地,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4.兼顾各方效益。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要优先考虑企业、社会的需求,按照“效益优先、风险分担、优势互补、各取所需”的原则,找到双方合作的利益结合点,吸引企业投资,提供机器设备,提供订单、技术管理人员或者原材料等,基地根据企业需求,生产产品、提供服务或技术研发,为企业创造效益。
四、校企组合新模式的现状分析
1.实训师资力量仍有待提高。研究表明,目前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比例还不够高。许多教师仍需要继续到行业一线实训或由专业导师指导1~3年,才可以真正成为符合行业标准的高水平专业教师。因此,目前还需引进具有国际水准的高水平专家与学者作为专业带头人和技术骨干,以带动整个专业教学水平的提高。
2.场地的严重匮乏是制约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由于行业快速发展带来的专业技术人才供不应求,学院逐年扩大招生,加之专业新技术不断涌现,学院现在迫切需要增加校内生产性实训教学场地,进一步扩充和完善配套设备,以保证专业技术教学质量。
3.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缺乏相关法律保障。校内生产性实训是高职教育的新生事物,它的建设与管理涉及许多问题,必须建立起足够的法律与制度保障。实训基地的建设又涉及更多的环节和因素,采购、管理、职责、使用等各个环节都缺乏相应的法律规范。以往设备管理的方案很难满足企业真实的生产性任务需求,其结果是设备闲置,资源浪费。
4.对于工学结合的理念有待深化。缺乏对生产性实训的细致探索,相关的理论研究欠缺,理论支持不够充分,对于细致的操作过程和操作流程缺乏相应的指导和规范。传统的办学思路和办学模式,高职院校在高教系统中地位,往往使得教育管理者、教育工作者在具体实践中,束手束脚,迈不开步伐。
五、如何建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
校企组合新模式下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新”在:根据具体的生产性的任务,对照人才培养目标,不断建设和完善的一个系统。实训基地的建设不仅是硬件的建设,更是一种硬件和软件的结合。要达成这一目标,需要对生产性实训的内涵和外延进行明确。
1.政府资助型生产性实训基地模式。地方政府或外国政府提供优惠政策、财政资金或土地等,规划建设,推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建设实训基地的一种模式。投资主体是以政府为主,学校为辅。运作模式是政府主管、企业化或事业管理。优点是政府政策与资金的支持,可以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要求、高水平建设,有利于解决学院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提升基地水平;在政策支持下,获得生产订单,推动基地产业化建设。缺点是责权不明晰,可能造成效率低下、浪费严重、管理运营成本高等问题。
2.建立与完善基于校企组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技能型人才是高职教育的最终目的。生产性实训项目的开展和评价,需最终回归到人才培养的目标上,需要学校紧密了解行业的发展要求,以岗位分析为基础,以岗位技能为目标,以企业的真实项目为驱动,培养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符合企业要求的高技能人才。同时,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校为实现其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它主要包括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模式、教学设计、培养途径模式、师资队伍等构成要素。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最终目标,就是在工学结合的理念指引下,通过有一定代表性企业的合作共建,通过真实项目驱动,打破课堂教学的束缚,培养具有动手能力、能完成企业质量要求的人才。
3.加强校企组合的师资力量建设。双师型教师是高职院校的特色。在校企组合新模式下的生产性实训,具有引进和管理真实项目的专兼职教师,是项目可持续性发展的最主要因素,这不仅需要企业的大力支持,更需要学校方面做好相应的引进、服务和培养工作。对于校内专职教师和校外引进的教师,应采取“分头管理,利益统筹,项目驱动,身份趋同”的建设模式。学校必须组建一个双师型教师团队。在组成上有来自学校的与企业的、有来自国内和国外的、有来自专职教育与兼职教育的;在功能上有可进行知识(理论)教学与技能(实践)教学的、有可进行本土化教育与国际化教育的、有可进行校内教学与校外教学的、有可进行第一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教学的、有既有教师资质(教师职称)和职业岗位资质(专业职称)的。
4.加快校企组合的硬件投入。硬件投入分为两方面:硬件购置和硬件投入产出。实训基地的硬件投入是实训基地建设的基础,也是一段时间内,高职院校开展生产性实训的保障。企业的硬件优势、项目优势和学校的人才优势,组成了实训基地的硬件和软件两方面的资源。
5.校办企业型生产性实训基地模式。以学校的校办企业为中心,以学院专业师资为依托,学院自主投资或社会融资,将其建成产学研一体、专业学生实习与实践结合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做到投资主体是学校或校办企业,运作模式是企业与实训基地一体,学院自主管理经营。总之,通过发展校办企业与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相结合,既能解决资金投入重复的问题,还能实现学生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