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论文范文参考
所属栏目:思想政治论文
发布时间:2013-12-26 10:14:36 更新时间:2013-12-26 10:32:21
现代教育家夏丏尊先生说过:“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里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情感共鸣式 教学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以积极的情感去教育、影响和激励学生,使学生在思想上或感情上被感染而产生与教师、 教学内容、学生之间的情感和心理的共鸣,在潜移默化中以情感加深认知、促进知行转化的教学方法。情感共鸣式教学符合“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学生为本 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摘要]情感共鸣式教学是在“以人为本”教育理念下,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必然选择。情感共鸣式教学法不仅是生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同时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功能定位、内容特殊性和实效性要求的必然选择。该教学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实施,要强化教学目标的情知并进、注重教学过程的情感互动以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关键词]情感共鸣式,机理,思想政治理论课,对策建议
一、情感共鸣式教学的机理分析
(一)情感共鸣式教学的生理学基础
脑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功能,左右两半球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大脑左半球是掌管逻辑、理性和分析的思维,包括言语的活动;大脑右半球负责直觉、创造力和想象力,包括情感的活动。传统教学中,无论是教师的分析讲解,还是学生的单项练习,甚至机械的背诵,所调动的主要是逻辑的、无感情的大脑左半球。而情感共鸣式教学,往往是让学生先感受后用语言表达,或边感受边促使内部语言的积极活动。感受时,掌管形象思维的大脑右半球兴奋;表达时,掌管抽象思维的大脑左半球兴奋。这样,大脑两半球交替兴奋、抑制或同时兴奋,协同工作,大大挖掘了大脑的潜在能量,学生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获得比传统教学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情感共鸣式教学的心理学基础
情绪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的情感对认知活动至少有动力、强化、调节三方面的功能。动力功能是指情感对认知活动的增力或减力效能,即健康、积极的情感对认知活动起积极的发动和促进作用,消极的、不健康的情绪对认知活动起阻碍和抑制作用。情感共鸣式教学,通过引起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进行且快乐的事情。情感的调节功能是指情感对认知活动的组织或瓦解作用,即中等强度的、愉快的情绪有利于智力操作的组织和进行,而情绪过强和过弱以及情绪不佳则可能导致思维的混乱和记忆的困难。情感共鸣式教学使教学活动在平等轻松、愉快平和的氛围中进行,促进学生心理活动的展开和深入进行。
(三)情感共鸣式教学的教育学基础
教育学德育理论中的知、情,意、行统一性原理认为,情感是动力,没有情,知就很难发展到坚定的信念。情感对思想政治教育主要起着选择认知、促进认知或阻滞认知的作用。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是否有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否接受并实践学过的思想政治理论观点,其接受程度的高低,都和情感密切联系。情感共鸣式教学关注教学情境中的师生双边人际交往,除了知识信息交流回路之外,更注重情感信息交流回路,使师生对教学内容充满激情、师生之间能够交流真情,在“亲其师,信其道”的基础上使学生真学、真信、真做。
二、情感共鸣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增强实效性的必然选择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功能的定位要求以情为基础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这一德育功能定位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类课程相比有自身的特殊性。对于一般的智育课程而言,学生只要清楚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就基本完成了教学目的。但作为一种观念上层建筑,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特性。它不仅承担着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的任务,还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是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的有机统一。如果单纯地传授知识,不注重政治信念引导、思想道德培育、人格行为塑造等,就不能解决学生的各种思想问题,不能实现育人的根本任务。如果简单地进行思想教育,不仅空洞的说服让学生不感兴趣,还容易引起部分受教育者的逆反心理,达不到教育人、引导人、塑造人的目的。因此,与其他课程相比,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更注重以情感为基础的人文关怀和人文教育。通过情感的交流促使学生自觉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以情感的共鸣作为促进学生行为转化的内驱力,从而自觉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信念、外化为行动。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的特殊性要求与情紧密联系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从一门课程名称的变迁中就能够充分体现,从“98方案”中“毛泽东思想概论”到“05方案”中“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再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在课程名称更换的同时,教学内容也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因此,只有将教学内容与世情、国情、舆情、校情和大学生的思想实际紧密结合在一起,才能在历史和现实的分析中,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当今世界错综复杂的形势,把握国际局势的发展变化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在社会热点难点现象和与大学生自身联系紧密的情势分析中,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国情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正确认识肩负的历史使命,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的另一个特性就是“相熟性”。高校里的大多数课程都是在学生不懂或者懂得很少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但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而言,学生从小学时就接触了这方面的教育,在中学又接受了较为系统的学习,到了大学再学习的时候,有些内容学生已经比较“耳熟”或者“眼熟”,这就使直接影响塑造意图实现的因素——学生求知欲,相对比较弱化,甚至有些学生还带着一定的逆反心理。在这样的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情感教育格外重要,学生“亲其师”才能愿意“信其道”。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要求用情感染
2010年,袁贵仁同志在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研修班学员座谈中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要以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为标准。衡量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关键是看大学生是否真心喜欢这门课程,教师只有直抵学生心灵深处,引发学生情感的共鸣,才能使他们从内心真正喜欢思想政治理论课。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活动既是知识传递与能力培养的过程,也是师生人际交往的过程。人本主义教育心理学家认为,情感需要是教学过程发展的一种动力,调节教学过程中的心理气氛可以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达到学习目标。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除了要用理论的深刻去引导学生外,还需要用情感的力量去感动心灵,充分发挥情感在知到行的转化过程中所承担的“催化剂”与“调节器”的重要作用。通过建立学生乐意接受的教学氛围,达到一种师生情感共鸣的状态。教育最真的意义是生命与生命的碰撞,是心灵与心灵的交流,只有以知育情、以情感人,灵活运用情感交流艺术,才能真正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当代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
三、情感共鸣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实施的对策建议
(一)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的情知并进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千千万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就要求,大学生除了从知识上懂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之外,还必须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这里的信仰、信念、信心和信任都属于情感范畴。所以,情感目标应该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中重要的部分。但是,当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还存在重视显性理论知识传授,轻视隐性情感培育的现实问题。表现为:部分教师教案的教学目标中只有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很少有甚至没有情感目标;部分课堂教学中只偏重理论灌输而缺乏情感互动,更谈不上情感的共鸣和升华;部分课程的考试依然是一张考卷定乾坤。情感共鸣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实施,首先必须确保情感目标在教学目标中的明确定位和认真落实。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仅传授知识更要注重培育情感、交流情感和升华情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以情感人、以知育情”中,实现以知启情,以情促知。同时,还要科学设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核评价体系,使情感和知识目标在考核评价中并重。
(二)注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的情感互动
教学过程中的情感互动是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通过相互作用而进行的情感转让,使学生情不自禁地进入教师或学生群体的感受和意向性感受状态。从胡塞尔开始,互动一直被理解为一个主体对另一个人或另一个人意识状态所拥有的认识。梅劳·庞蒂称之为“绕结交叉”。这种绕结不仅纵横交错、头尾难辨,而且千回百转、重叠相交,从而使两个情感经验领域交织成由两个处于情感过程中的具体主体组成的统一的、不可分割的综合体。他人情感性的“光线”穿透了这个人的情感经验领域,而这个人自己的情感性回过头来又把这些光线反射给自身和他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实施情感共鸣式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善于挖掘教材的情感,把蕴涵其中的情感呼唤出来,还要注意激发、调动和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运用一切手段营造一个热烈、积极的课堂心理氛围,形成师生之间情感光线的反射式绕结,引发学生自身情感的回旋激荡,产生共鸣。
(三)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情绪情感驾驭能力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情感共鸣式教学的实施不仅要求教师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真懂、真信,还要求教师能够紧密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了解和掌握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用喜闻乐见的语言、生动鲜活的事例、新颖活泼的形式,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情感,实现和学生情感的共鸣。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要是传授知识的“理论家”,还要成为教材、自身和学生情绪情感的“驾驭者”。
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情绪情感驾驭能力,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与学生平等相处,还要用自己的高尚道德情操、优良个性品质,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影响和感染学生,让学生与教师之间产生情感共鸣。教师要在每一次课前调整好自己的情绪情感状态,面带微笑,让学生如沐春风,倍感亲切。在上课的过程中,要注意用自己的目光、语调语速、动作手势等来表达情感,使学生兴奋起来,使师生情绪情感共鸣起来。
月期刊平台服务过的文章录用时间为1-3个月,依据20年经验,经月期刊专家预审通过后的文章,投稿通过率10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