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范文地址
所属栏目:特殊教育论文
发布时间:2013-12-26 10:20:50 更新时间:2013-12-26 10:08:50
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新建本科院校大多是教学型院校,人才培养更是学校的主体功能。不管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还是“高素质复合型应用人才”,都是为社会发展培养建设型的应用人才。作为高校教师,要树立全心全意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人才的理念,才能自觉主动转变传统的教师地位,改革课堂教学方法,以新的定位适应当今人才培养的需要。首先需要树立以人为本的人才培养观,改变单纯的成才教育,把大学生的成人与成才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摘要]高等学校的改革必须要落实到课堂教学的改革上,才能取得实际的效果。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取决于课堂教学的质量。教师必须树立全心全意培养高素质应用人才的理念,在教育改革中转变传统的地位;学生也需要树立成才的理念,在学习中转变固有的惯性地位,课堂的教学改革才能真正得以推进,落到实处。
[关键词]新建本科,课堂教学,改革,换位思考
一、课堂教学的改革在于教与学主体理念的建立
现代终身教育理论的创立者保罗·朗格朗倡导教育从人的生命一开始到结束都需要不间断的发展,并且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各个点要有相互的联系。课堂教学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着想,关注大学课程的“点”的学习,与学生后来人生的“各个阶段之间的紧密而有机的内在联系”。其次,要树立课堂教学主动服务社会的观念。到目前为止,许多大学教师的教学观念都仍然是比较封闭的,教师的教学研究和备课,远不如基础教育的探讨、互动和取长补短,基本上还是个体的、封闭的。每门课程都有教研室,但是大学的教研活动真正用于研究和探讨课堂教学、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备课的时间很少。教师的课堂教学要主动服务社会,就要走出自我封闭的象牙塔,投身到社会中去,改革课堂教学,使教学内容、教学研究紧密结合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发展的需要。
由于几千年来的中国教育文化的积淀和应试教育的长期约束,相当数量的大学生,特别是新建本科院校的部分学生,养成了被动学习的惯性定式。在课堂上,处于消极的、被动的地位。要改革和改变当前的大学课堂教学,必须要有学生的主观能动参与,学生要自觉树立成才理念,引导式的、研究性的、富于创造的生动的大学课堂,才能更好呈现。第一,学生应当要有成才的理想和目标。理想,曾经是无数人人生指引的灯塔。但是现在的学生比较现实和功利,注重实际的利益和短期的效益。激励学生树立人生的理想,规划人生目标,学生才能尽快找到学习和发展的方向,有效利用课堂时间主动学习和发展自己,这样大学课堂教与学才能有效实施互动。第二,学生要有奋发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钱老之问,引发我们对当今教育的深思。在20世纪前半叶,国家和民族处于水深火热、战火连天的大灾大难之中,却涌现出了许多后来成为大师级的人物。那一代人,当年都是在为民族的解放、民族的独立和国家的民主富强而奋发学习。正是这种能量,使人爆发出超越物质和环境的动力,克服和战胜了一切困难,成就了未来的人生。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尤为重要的,这些年条件好了,但是大学生中为国家富强发奋学习的精神却减弱了。杨国荣讲教育要对学生的意愿、兴趣、个性等进行“顺导”,但不能简单地迎合学生不良的方面:“迎合的结果是使学生停留在原有水平上,或者甚至降低其水平,而不能真正起到教育的作用。”①所以学生的思想工作,就是要教育、引导和激发学生在课堂、在校园、在社会发挥出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第三,学生要有适应社会的迫切需求。很多高校在服务社会功能的要求下,在学生就业的压力下,为了拓展学生适应社会的素质和能力,开设了许多通识课和选修课程,开展了一些能力培训。但是效果并不是很好,一些学生不领情,认为是“被”选修了,“被”就业了,“被”加重了负担。当然,学校要总结和反思,一些课程是否有针对性和效果。但学生也要反省自身,是否有适应社会的迫切需求。我们的思想工作,也要引导学生认清当前社会对人才要素构成的需求,引导学生树立为社会需要服务的责任感,自觉地建立起适应社会的迫切需求,课堂教学的改革才能得到响应,才能有实际的效果。
二、在人才理念的引领下,教师课堂教育的换位思考
教师一旦树立起全心全意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应用人才的理念,就需要把人才理念落到实处,自觉引领课堂教育的改革。课堂教育的改革,最重要的是转变长期习以为常的教育者的地位。
(一)教师应当变主导者为引导者
新中国的高等教育在宏观的层面上虽然受前苏联和欧美国家的影响,但是在教师的教育地位和教学方法上,却往往受私塾和书院的影响,尤其是文、理学科。在传统的教与学的地位中,教师是处于主导地位的,主宰着整个课堂。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采取的就是满堂灌,不管知识有无用处,不管学生能否接受,时间到皮包一夹走人。这种状况下教师备课时考虑的往往只能是学生的共性化的问题,而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今天的课堂教育,教师就应当转变角色,变主导者为引导者。根据张楚廷先生的建议,大学课堂以“讲述思路为主”。因为大学生有更强的自学的能力,大学的教学重要的不是教会学生知识,而是“获得知识、再发现知识的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的自我学习的能力”。所以,讲原理重要的是讲原理的来源;讲述论证,重要的是讲清论证的思路和可能遇到的问题;讲知识内容,重要的是讲教师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体察和思考。儒家倡导“因材施教”,重视教育对象的个体差异,教师在备课和教学时,就要考虑学生的个性化需要,考虑学生的求知点和兴趣点,把共性教育和个性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对他们感兴趣的要点进行拓展学习和深一步的钻研。胡和平强调大学要关注学生的个性教育,“共性教育和个性教育必须有机结合,从而实现相互促进。共性教育和个性教育并不矛盾,而是互为补充的,良好的教育一定是二者的高度协调和统一。”
(二)教师应当变说教者为倾听者
在教学内容和思维方法上,正如有学者指出的,中国的教育主要采用演绎法。教师习惯于从一般到个别,用成熟的理论框架推及到个别与特殊。这实际上就是把教师已经熟悉和嚼烂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师往往就成了从理论到理论,从知识点到知识点的说教者。大学课堂,应该是研讨性、互动性、发展性的课堂,学生应该有充分的思考和发表自己观点、意见的地位,所以教师变说教者为倾听者,要倾听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思考,从而发现问题,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根据胡和平的建议,大学的教育既要重视演绎性教育,又要倡导归纳性教育,归纳性教育则是从问题入手,一开始就使学生建立起问题意识,像欧洲一些大学在推行的基于项目和问题的学习方式就是这种教育的集中体现。在教学设计上重视归纳性教育,引导学生从具体的现象、事物、问题入手,展开思考,通过思考得出学生自己的结论、看法或感受,教师在倾听学生的表述时,就转变了自己的说教地位。然后,在和学生的讨论中,引导学生得出更科学、更精准的结论。
(三)教师应当变真理者为研究者
早在20世纪之初西方教育思潮中,以杜威为代表的进步主义教育思想,就提出了教育应有利于发展民主和自由,学校要成为一个民主的机构;在这其中,教师的作用不是发号施令,应当具有民主作风。要实现教学的民主,教师就应当变真理者为研究者,转变真理在握的权威立场,而与学生平等地研究和探讨问题。传统的课堂,教师的观点和看法,往往就是真理性的,教师总是以权威训导的立场教育学生。教师以研究者的身份,进入教学内容,学生也就会很自然地接受教师的观点和看法,同时在解除了教师高高在上的压抑的氛围里,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才能更轻松地激发出来,形成互动的研究性课堂。
(四)教师应当变理论者为实践者
现在的高校教师,博士毕业任教,就是寒窗苦读22年以上,应该说专业的理论知识的掌握没有问题。问题在于,早在20多年前,我们就已经看到和呼吁我国的大学毕业生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差,可是这个局面长期得不到改变。问题的症结之一,在于高校缺乏“双师型”教师,教师轻视和缺乏实践能力。我们的研究生教育,重在知识的培养,都是从学校到学校,很少有机会进入行业和社会。高校教师也是很难进入社会各行业,把教学与社会各行业的实际能力需求结合起来。新建本科院校的教师,要明确我们的培养目标是落实在“应用型”上,因此要转变我们理论者的身份,成为实践者,主动进入社会各行业,了解实际,熟悉实际,并掌握相应的实践动手能力。
三、在成才理念的引领下,学生课堂学习的换位思考
高校教育的时空主要是课堂。因此课堂教学的改革,不仅在教师,也在学生。仅有教师的教育改革,没有学生积极主动热情的参与,也是“剃头挑子一头热”,没有好的效果。学生在成才理念的引领下,也还需要转变课堂学习的惯性地位。
(一)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对于主动学习,《中庸》篇中孔子就提出了:“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先秦的《大学》,虽然不是指的今天的大学组织,但它讲的学习之道,就是要培养孔子所提倡的博、问、思、辩、行的人才。这样的人才能格物、致知、心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们的大学就是培养国家的建设人才和栋梁之材,对先贤提出的成才标准,没有主动学习的精神是不行的。学习需要积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而且知识无止境,没有博学的态度是掌握不了深厚而广博的知识的。学习需要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甚至是批判的眼光,才能解决疑难和发展创造。学习要善于总结和思考,要养成归纳性思维、演绎性思维和创新思维。学习要能明辨是非,掌握选择价值的标准。学习还必须深入实践,践行理论,形成能力。所以孔子提出的博、问、思、辩、行,都必须是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获得的,教师是教不会的。
(二)变共性化学习为个性学习
今天大学课堂上,教师的讲授多是面对大多数学生的,所讲的可能都是共通的、普遍性的知识。这就需要学生自觉转变学习的地位,不要随大流,不要得过且过;不能教师讲什么我就看什么,教师讲多少我就学习多少,布置几道作业我就完成几道作业;也不能同学们怎样学我就怎样学。张楚廷提出了“元学习”的概念,即学习是为了发展学习主体的心智,那就是学会思考、学会发现、学会询问,以及培养兴趣、锤炼意志等。个性化的学习,就是元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建立起个性化的学习兴趣和专研方向,有自我独立思考、独立发现、独立提问和独立完成课题的立场和能力。
(三)变知识性学习为实践性学习
大学期间学生的实践,有德性培养的实践,有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有能力化的实践。要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大学课堂也要面向社会。学生也就要善于把学习的眼光从课堂转向社会,把学习的态度从单纯知性转变为兼顾实践性。主动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参与社会实践,参加必要的能力培训,自觉提高适应社会、适应行业岗位的素质和能力。
总之,大学课堂的教学质量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而课堂教学的改革,必须要教师和学生的主动参与,充分调动教与学的主观能动性,实现课堂教与学的积极互动,才能使教学的各项改革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