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教育论文范文参考
所属栏目:人文教育论文
发布时间:2013-12-28 10:06:31 更新时间:2013-12-28 10:26:30
课题组在所在高校及周边高校学生中开展了关于“大学生理想信念状况”的调查,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85份,被调查者涉及理工科、文科学 生,大三、大二及大一各年级“90后”学生。调查内容包括了“9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状况(包含人生目标与规划、专业选择与学习、人生观与价值观、个人理 想、信念与信仰等内容),以及对当前理想信念教育的评估(包含教育途径、效果、存在问题等内容)。
[摘要]文章从“9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状况及存在几对矛盾的调查分析入手,从理想信念教育理念的科学性和时代性、教育内容的层次性和多样性、教育方式的生活化和精细化、教育效果的整体性和协调性等几个方面出发,对加强“9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9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对策
一、“9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状况及几对矛盾分析
1.“9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状况分析。近年来,“90后”大学生逐渐成为高校学生的主体,根据教育部2011年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结果显示,当前大学生的理想信念状况主流积极、健康、向上。但同样不可否认,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日益推进,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来自外部的各种文化思潮和价值观正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灵,部分“90后”大学生在对待理想信念、信仰、价值观、责任意识等问题上,仍较模糊、迷茫,甚至是扭曲认识,他们对高校开展的理想信念教育内容及方式也存在不认同、漠视,甚至是排斥的情况。
第一,对理想信念的认识。绝大多数的被调查者视“理想信念”与“健康”、“亲情”和“事业”等同重要,70%的被调查者认为实现理想的动力信念来自于“实现人生价值”,但仍有21.5%的被调查者认为理想对生活没有影响,17.5%的被调查者认为信念与成功无关。
第二,自我人生观、价值观的建立及实现。26%的学生表示对自我有较清晰的认识,清楚知道自己要什么并努力追求;61.25%的被调查者表示个人价值仍在摸索中,随着年龄和思想的日益成熟,不断有新的认识和理解。近85%的学生对个人发展作了初步的规划,并落实到日常学习和工作中。在成功的判断标准上,“实现人生价值和目标”“赢得他人和社会的尊重”“有财富有地位”“有贡献”成为主要的标准。有一部分调查者认为“赚更多的钱”“个人兴趣爱好”优先于“为国家作贡献”成为个人择业的主要标准,虽然有较多的被调查者有意志愿服务经济欠发达地区,但更多的人则倾向于选择“有利于个人发展的单位”,而非“国家最需要我的地方”。有23.75%的人将入党作为今后求职及获取政治资本的手段,16.25%的人随大流入党,并无明确的动机。
第三,对当前国家制度、政治制度的认同情况。80%以上的被调查者认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对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作用,但仍有不少被调查者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等方面存有疑虑。
第四,“9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状况。被调查者普遍认可个人理想信念教育主要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父母师长、朋友同学及生活阅历对个人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对于目前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的效果并不认同,47%以上的学生认为效果不好,对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树立和坚定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主要存在“教育形式单调”(45%)、“教育内容与现实联系不紧密”(22.5%)、“学生不感兴趣”(20%)等问题。而对于开设的“两课”课程,如果仅从兴趣的角度,仅有22.25%的学生表示会选择学习,更多的则表示不太感兴趣,认为“两课”教学目前存在“不能引导学生提高学习兴趣”“理论与实际相脱节不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形式呆板单调,枯燥乏味”,以及“教学内容抽象难懂”等问题。
2.几对矛盾分析。第一,较高社会价值认同与矛盾的价值心理和片面的社会评价并存。“90后”大学生正经历着个人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不断发展,随着思想认识的日益成熟,思维能力不断增强,通过对国际国内形势、社会发展现实状况的理解和把握,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较高的认同。然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90后”大学生不可避免地受到来自不同地域的价值形态和文化意识的冲击,加之市场经济条件下,求学、就业、生存方式的变化、压力的增加,使其对主流社会价值的判断带有矛盾性,影响到其对某些社会现实状况的客观评价。
第二,较高社会政治理想与淡漠的参与意识和功利的参与动机并存。因主体意识的日益成熟,“90后”大学生能较客观地认识个人和他人、个人和社会的关系,能较清晰地描绘个人发展蓝图,作好发展规划,这一方面促使其看重个人道德、政治、生活、职业等方面理想信念对未来发展的重要意义,能激发一定的参与意识和行动能力;另一方面,自我发展目标中务实、功利的因子,也促使其不断在各种理想信念问题上衡量、并比较优劣,以把握对自身发展更为有“利”的方面。
第三,较强社会交往需求与较弱社会使命感、责任感并存。“90后”大学生关注个人理想目标的实现,对个体自身的发展有美好的规划,他们重视社会交往,有强烈的交往需求,并身体力行。“90后”大学生已不满足单纯现实社会中的面对面交往,生存网络化的发展,使得他们善于运用网络等新兴媒体来拓宽个人的交往范围,然而交往中存在的敏感性、私利性,以及虚拟空间交往存在的不确定性使其容易淡化对社会的责任意识,忽略个人对社会发展应承担的使命,一旦遇有失误或接触导致损害的负面信息,容易引发其对社会交往的质疑,从而对私利的维护愈加敏感。
第四,较强社会交际能力与较弱协调能力、抗挫折能力并存。随着社会交往范围的不断扩大、交往对象的日益复杂,凭借日益丰富的知识,“90后”大学生已显现出较强的社会交往能力,并已具有初步的自我分析和评价能力,然而其成长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较强的自我意识和来自家庭关爱的优势性,导致其对矛盾处理能力相对较弱,一旦遇到人际交往问题,无法全面、妥善协调,有时面对困难和挫折较为悲观,极大地影响到社会交往能力和效果。
二、关于“9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对策建议
1.应坚持“9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理念的科学性和时代性。在经济全球化影响下,“90后”大学生深受多元思想和文化的影响,他们有理想、有目标、有追求,积极、健康、自信、追求独立和鲜明的个性,但同时又伴有思想迷茫、价值功利、信念脆弱等矛盾和冲突。如何有效解决“90后”大学生矛盾性的发展特点,在理想信念教育理念上适应国际和国内形势变化,坚持科学性,紧跟时代步伐,显得尤为重要。
2.应明确“9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内容的层次性和多样性。作为一项实践活动,理想信念教育自人类社会产生以来在任何国家都客观地存在。结合我国社会实际,“9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又有个人现实道德、职业、生活等内容的理想信念教育;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学习,又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入理解;既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又有对各个时期重要理论问题的把握,内容涉及多个层次,相互融入、渗透,使理想信念教育内容成为完整、统一的有机整体,与大学生日常社会责任意识教育、诚信教育、感恩教育等内容相结合,有效服务于个人成长成才与国家、社会要求间的平衡和协调,从而确保教育的全面推进和循序渐进。
3.应把握“9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方式的生活化和精细化。在教育方式上,从单纯课堂说教转向生活实践,从简单的知识传授转向社会活动,从静态的书本知识讲解转向现实生活理想信念问题的重演。将理想信念教育渗透到专业学习、校园文化、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内容中,通过帮助“90后”大学生解决学业、情感、人际关系、社会交往、成才目标等方面的实际问题,来引导其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其对于社会价值、社会发展等较深层次问题的思考,从而将对理想信念理论的学习真正作为提升自我思想境界,促进信念的加强和升华,形成正确坚定的理想信念的有效途径。同时,坚持教育的精细化,从“90后”大学生实际出发,关注其群体特点和个体思想、心理、行为特征,以及成长各阶段的变化,通过引导其开展客观、全面的自我分析和评价,不断推动主体意识的提升,自我教育与相互教育相结合,个体独立教育与群体参与教育相结合,将教育内容内化为个人价值追求和内心信念,从而有效引导个人的成长成才。
4.应注重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效果的整体性和协调性。高校理想信念教育中,除发挥思政教育第一课堂作用外,充分借助第二课堂教育影响,拓展学生素质能力培养的渠道和载体,开展品牌文化建设,形成求是、严谨、公正的校风和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教育效果。同时,无论是思政课教师、学生思政辅导员、班主任,亦或是专业教师、行政人员,都应承担起对广大青年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任。此外,在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过程中,借助传统和新兴媒体的宣传、教育、影响作用,在高校内外营造积极进取的思想道德、精神文化氛围,给予“90后”大学生正面、健康的舆论引导。
综上,“90后”大学生在理性信念和价值追求等方面,既具有积极、健康、向上的一面,又伴有迷茫、敏感、脆弱等特性,加强“9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不仅应充分了解“90后”大学生的群体特征和存在矛盾的特性,更应清楚地认识到其理想信念教育的独特性、复杂性、迫切性和长期性。这是一项关乎大学生全面发展、社会人才培养和国家建设发展的重要工程,离不开社会、高校、家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个人的通力合作与配合。据此,应积极探索、创新教育理念、内容和方式,坚持科学性和时代性,加强层次性和多样性,力求生活化和精细化,整体协调,切实保障“9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持续推进和教育效果的有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