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论文格式范文
所属栏目:特殊教育论文
发布时间:2013-12-30 11:55:51 更新时间:2013-12-30 11:21:51
[摘要]高校就业困难群体就业问题一直困扰着高校、学生及其家长。而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开展,是实现教育投入与效益产出之间的桥梁,是实现教育回报的前提。高校应以职业指导来提升高校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能力,促进其提高就业竞争力,从而实现充分就业。
[关键词]就业困难,能力提升,职业指导,职业教育论文范文
一、职业指导的含义
职业指导是指给学生和成人以升学或就业的指导和帮助,运用行业现状分析、走访调研、心理测量等方法,帮助高校毕业生和求职者知晓当前社会就业形势和要求,从而发现自己的职业兴趣、具备的职业能力与个性特点的过程。依据各地人才市场实际需求情况,对比求职择业者个人条件、求职意愿以及招聘单位招聘要求,提供就业咨询、指导和帮助,实现人职合理匹配。
二、高校就业困难群体的类型及产生的原因
高校就业困难群体是指:应届大学毕业生中,由于受专业技能、家庭经济、社会关系、自身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在通过市场进行择业和求职的过程中处于不利地位、不被用人单位认可或易于遭受就业挫折的群体。
1.专业学习能力困难型群体。是指因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不当以及学习态度欠缺等因素导致学生学习成绩较差的在毕业求职时遇到困难的学生群体。由于目前中国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化”教育转化为“大众化”教育,加之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内劳动力市场供需失衡,导致用人单位面对前来应聘的大学生大多遵循择优录取的原则,专业成绩常常是用人单位考评的重要内容。
2.家庭经济困难群体。这部分学生的家庭因地区差异、家庭状况等因素导致家庭收入较低,难以支付大学四年学费及正常生活费。这部分同学有强烈的自尊心,但也缺乏自信心;他们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行,但心理素质较差;他们具有较强的进取心,改变命运的愿望比其他大学生更为强烈,在求职的过程中,他们往往更加倾向于高薪、高福利、高稳定的行业,体现出明显的功利色彩,造成就业困难。
3.外在条件差或身体有缺陷就业困难群体。这部分学生由于外表容貌不突出,在求职中屡屡碰壁。尤其是身体有缺陷的学生,在选择工作时受到了很大局限,再加上用人单位的偏见,即使他们专业成绩很优秀,也很难获得工作机会。
4.心理健康障碍性困难群体。这部分同学由于所受基础教育条件及文化的落后,他们在进入大学后在兴趣爱好、语言表达、人际交往等方面与其他同学相比存在一定差距,引起一定程度上的焦虑、抑郁、自卑、自负、依赖等心理异常,他们在就业时往往对职业选择存在偏激认识,亦或夜郎自大,容易错失择业良机,从而导致就业被动和困难。
5.性别歧视造成就业困难群体。我国法律明确规定“各单位在录用职工时,除不适合妇女的工种或者岗位外,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妇女或提高对妇女的录用标准”,但据江苏省妇联针对本省《妇女权益保障法》实施十周年进行的专题调研发现,有75%的女大学生在求职的过程中有过遭受性别歧视的经历,有过多次被拒经历的甚至达到了30%。由于传统观念和部分行业的特殊性,许多用人单位在招聘时,直接表明“只限男生”,或是同等条件下“男生优先”,导致部分女大学生就业困难。
除了专业成绩、外在仪表等学生自身条件之外,高校专业设置、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方案与社会脱节,家长对在学生成长过程中过度的呵护,用人单位在招聘时的偏见以及高校对于学生职业指导的不足,都是导致就业困难群体产生的重要因素。
三、职业指导视角下提升就业困难群体就业能力的对策
1.对专业素养较差学生的提升。高校应加强学风建设,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对于专业成绩差的同学可组织“一对一”帮扶,由成绩优异者对后进生进行全面辅导与跟踪。充分发挥专业课老师的重要作用,可利用晚自习时间请专业课老师进行答疑。如实在未能通过考试,只能补考,辅导员班主任也应多关心、鼓励其顺利通过补考,并在今后的学习中多下工夫,及时与任课教师沟通,在课堂上对这部分同学多加关心,督促这部分同学提高专业素养,为今后就业提供核心竞争力。
2.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第一,这部分同学在求职时往往期望值过高,容易将金钱作为首要选项。作为学校应加强对这类学生的就业形势教育,帮助他们认清社会,认识自己,端正他们的就业观念,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发展”的就业理念。第二,学校可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就业援助,如向学校的用人基地优先推荐,为贫困生参加外地招聘会报销车费等。第三,经济困难学生由于长期自卑、胆怯,在参加招聘活动过程中往往表现出不自信、紧张。
3.对外在形象差或身体有缺陷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首先,要为这部分同学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应开一次主题班会,让同学们认识、了解这些学生积极奋斗的艰辛历程,引导同学们与这部分同学友好相处,并告知这些学生树立积极健康、乐观的心态,消除自卑心理,提高他们的自信心,能够主动展示自己的才能和技能,适应职场竞争环境。其次,对于形象差的同学可通过形体课教授他们服装搭配、化妆技巧等,帮助他们改善外部条件。在外塑形象的同时,鼓励他们内修素质,提高专业素养、组织协调能力,强化创新、创业意识,培养他们勇于克服困难、吃苦耐劳的精神。
4.对心理健康障碍学生能力提升。高校应积极探索心理辅导与职业指导的有机结合,通过学科整合、授课方法整合充实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充分调动心理障碍学生主动参与心理辅导的积极性,运用激励原理帮助他们正确认识求职所受挫折,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并教会他们掌握基本的自我调节方法,加强职业心理指导,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5.对女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首先,应帮助女大学生树立信心,认清自己的优势。比如,语言表达能力往往强于男性;在思考问题的细致、周全上以及形象思维能力上有优势;容易与人沟通、相处,善于体谅人;引导她们正确了解把握市场需求与自身条件,选择对女生更有竞争力的职业,减少求职的盲从性,实现女大学生充分就业。其次,加大形势教育力度,帮助女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帮助她们做好自我评估,看清自己的优势与劣势,在求职过程中充分展示自己良好的风范和自身优势。帮助她们判断适合自己的职业类型,抓准自己的职业切入点,变难为易,提高就业竞争力。
6.对就业困难群体创业能力的提升。随着创业时代的来临,创业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创业的重担自然落到大学生肩上。为支持大学生创业,国家和各级政府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涉及融资、税收、创业培训等诸多方面。在高校中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尤其重要,只有具备创业能力,毕业生才能从自己求职转化为帮助他人提供就业机会。高校应鼓励就业困难群体创业,重视开展创业实践活动,提高创业实践能力。要通过鼓励和引领,使他们对创业的必备条件、创业所将面临的风险、创业的相关注意事项等有一个全面清楚的了解,从而提升创业能力。
就业是民生之本,高校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工作任重而道远,这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发展,高校应加强职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吸引专业教师加入职业指导队伍,同时还可以从社会聘请企业家、创业人士作为高校相关课程的兼职教师,加强职业指导,建立对就业困难群体帮扶的长效机制,使他们的就业能力得到提升。
月期刊平台服务过的文章录用时间为1-3个月,依据20年经验,经月期刊专家预审通过后的文章,投稿通过率10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