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论文范文参考
所属栏目:教育学论文
发布时间:2013-12-30 14:07:21 更新时间:2013-12-30 14:50:20
近年来,随着国家资助政策体系的逐步完备,越来越多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凭借自身努力考入大学。
摘要:加强和改进家庭经济困难新生适应教育对于创新高校教育模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调研数据为基础,了解高校家庭经济困难新生在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等方面的适应性状况,结合对这些问题存在原因的分析,提出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大学新生适应性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新生,适应性教育,调研
0引言
据统计,目前在全国普通高校中经济困难学生约240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20%。契合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和行为特点,有针对性地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度过大学适应期,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课题。
1家庭经济困难新生适应教育内涵与意义
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就是为帮助大学生们适应环境,适应社会发展的变化而进行的教育。随着对大学新生适应性问题的研究逐渐深入,新生中贫困生的适应性问题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摸清当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适应性现状,针对性的开展教育帮扶工作,使他们能够尽快地调整状态,积极地融入大学生活是高校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普遍问题。
2高校家庭经济困难新生适应状况
为了解家庭经济困难新生的适应状况,以便更好的开展适应性教育,我们对某校学期末的大一学生展开了问卷调查,随机抽样尽量使被试人数在人口统计变量上分布均衡。调研共发放问卷2000份,回收有效问卷1543份,有效回收率为77.2%,调研结果如图1所示。
从整体上看,贫困新生在入校后,遇到的问题按影响程度依次为:“对大学教学和学习方式不适应”>“对大学新的生活环境不适应”>“经济方面有问题”>“为人际关系而苦恼”>“恋爱、情感问题”>“其他”。
3大学家庭经济困难新生在适应性阶段出现问题的原因分析
3.1环境变化家庭经济困难新生在大学生活的不适应有多方面,环境变化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学习环境发生变化,大学的学习特点、教学与考试方式以及培养目标与中学有很大差异;日常生活环境发生变化,远离父母却又缺乏独立生活经验;人际交往环境发生变化,人际关系范围变大、复杂化;校园环境发生变化,校园人才济济、竞争激烈。对于一个刚从农村地区步入都市大学的新生而言,一切都是新鲜好奇而又非常缺乏经验的,因此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不适应性症状。
3.2心理矛盾与失衡生活事件集中增加、环境变化剧烈、心理矛盾或冲突导致了家庭经济困难新生的心理压力超载。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强烈交往需要与闭锁心理的矛盾使他们容易产生心理矛盾与失衡,甚至产生强烈的挫败感。贫困生渴望友情、爱情,但是家庭经济困难让部分学生对人际关系很敏感,不少学生害怕和别人交往,产生自我封闭心理。
3.3家庭教育方式的影响家庭是孩子生命的摇篮,家长是孩子的第一启蒙老师,家庭影响大学新生在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方面的适应能力。很多家庭经济困难的家长认为只要孩子吃饱、穿暖、能上学就是尽到了最大的责任,而忽略了孩子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和其他能力的培养。但是,大部分家庭经济困难新生又被父母寄予了全部的希望,担负着家庭走出贫困的重担。在这种压力作用下,一旦受到挫折就会焦躁不安,对前途悲观泄气,严重的甚至产生心理疾病。
3.4传统教育方式的影响在我国的很多地方,特别是贫困山区,由于经济发展滞后,教学资源相对匮乏,教学设备极端落后,教学观念陈旧,绝大部分贫困地区还是以考试作为衡量教学成果的唯一标准,对于学生的要求是“围绕考试课程,学好应考知识,掌握考试技巧”。学校只注重成绩和升学率,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面对大学全新的学习方式和环境,部分新生感到极度不适应,他们不知道进入大学后自己该学什么,怎样去学,往往表现为课后无所适从。
4做好家庭经济困难新生适应教育的建议与思考
要讲好高校的第一堂课,即入学教育,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正确的认识和定位大学生活,多渠道做好适应教育,引导他们为踏入社会做好充分的准备。
4.1多举措开展学涯规划指导,培养自主学习意识要以学涯规划指导为抓手,引导学生主动适应环境变化,做出适合自身条件的规划。自主学习意识是做好大学学习规划、学好专业本领的前提,要引导他们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因此,在贫困新生适应性教育中,要重视对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发挥家庭经济困难新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的进行自我调节。家庭经济困难新生的学涯规划指导要和普通新生放在一起,但是要在一些特定的场合单独辅导,例如一对一谈话。
4.2开展心理健康培训,增强受挫能力高校要开展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和心理辅导,帮助他们学会自己调节情绪。建立贫困新生心理健康档案,及时掌握每一位贫困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处理。制订有效的教育、应对措施,通过谈心、QQ交流等对贫困新生开展心理咨询服务,为他们提供倾诉和宣泄的机会。重点关注在学习、人际关系等受到挫折的家庭经济困难新生,鼓励他们重拾信心,增强抗挫折能力。
4.3重视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加强朋辈帮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普遍存在人际交往自我效能感差,敏感性强的特点。随着生活环境、人际关系、角色地位、学习方式的变化不少学生常常面临渴望交往与孤独的矛盾。因此,面对贫困生人际关系缺失的现象,我们应该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搭建丰富多彩的人际交往的平台,鼓励他们多沟通、多交流,多结交朋友,以积极、平衡、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大学生活中多元化的人际关系。
4.4关爱贫困生,加强励志教育贫困生作为高校大学生的特殊群体,应该给与更多的帮助和支持。高校辅导员要掌握、了解贫困生的心理变化规律,加强沟通,从细节关爱贫困大学生的生活。学校应积极拓展勤工俭学岗位,针对个别特别困难的学生,多措并举,加强正面激励,使他们树立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安心学业,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通过本次调研,我们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新生的适应状况和特点有了初步的掌握,也客观了解到学校在开展贫困生适应教育工作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和疏漏。调研结果对于学校加强和改进贫困新生的适应和养成教育工作,创新工作途径和方法,构建以学涯规划为主线的大学生发展成才导航体系有重要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单鹂娜,于海洋.高职贫困生心理问题调查与解困对策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10).
[2]黄旭辉.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探讨与心理脱贫[J].技术监督教育学刊,2007(1).
[3]汪洪元,吴贵春.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南[M].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
[4]马丽.大学生学习导论[M].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3).
[5]陈立生.论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