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济论文农村经济管理论文范文
所属栏目:经济科学论文
发布时间:2013-12-30 14:36:50 更新时间:2013-12-30 14:58:48
留守老人问题,在当前的农村已经非常普遍,国内外学者和专家已经对此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XingBiao(2007年)认为城市与农村发展不协调,产生分化、脱节是引起留守老人问题的原因[1]。Sana和Massey(2005年)通过研究拉丁美洲国家的外出务工人员的汇款功能,进而指出,外出务工挣钱汇款回家可改善老人经济状况[2]。国内学者也有不少对我国农村留守老人的经济供养状况作过考察。比如,蔡蒙(2006年)认为:留守老人的现金收入水平虽然因子女外出打工而提高,但留守老人经济改善程度受到子女孝敬程度的影响和制约,并且具有不稳定性[3]。杜鹏(2004年)研究发现:子女外出务工使留守老人经济条件有所改善,不管是给老人钱的比例,还是给钱的数量,外出子女都要高于留守子女[4]。
摘要:本文通过对湖南永顺县西岐乡西岐村的土家族留守老人进行详细的调查,了解民族山寨留守老人经济供养现状、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原因,为此,提出加大农村家庭养老功能、提高留守老人自养能力等具体措施,以此为契机推动新农村建设和和谐社会的构建。
关键词:留守老人,经济供养,民族山寨
0引言
郑青(2004年)发现,子女衣食及上学问题是外出年轻父母关注的重点,老人的赡养费用相对来说比较少,老人的生活水平仅限于温饱型[5]。蔡蒙指出,虽然留守老人的医药费超过一半由子女承担,但是,身患重疾时,老人却得不到子女相应的照顾[3]。王顺冬、公风华(2008年)从情感慰藉的角度进行阐述,指出,由于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留在家中的老人缺少精神慰藉,留守老人孤独感强、有很深的失落感、心理压力大、缺少安全感[6]。陈正英(2008年)通过调查西部民族地区留守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对民族地区留守老人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了明确,为了确保民族地区留守老人的心理健康,促进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与民族团结[7],从民族地区独特的社会性、文化性等角度寻找多条途径进行解决。
总的来看,留守老人经济供养问题引起学界的关注并取得大量成果,但关于我国民族地区农村留守老人经济供养状况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分析,民族地区农村留守老人经济供养成因分析不够深入,农村留守老人经济供养的干预政策建议不是非常明确,因此,本文通过对西岐村的实地调查,旨在了解民族地区留守老人经济供养问题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分析其成因,从而提出相应对策和解决办法。
1民族山寨留守老人经济供养现状分析
湘西永顺县西岐村寨是一个典型的民族山寨,西岐村位于永顺县和龙山县的交界处,交通闭塞,经济发展落后,当地的青壮年大多外出打工、求学,留在偏远贫穷山寨的很少,使得大量老年人留守山寨,过着独居的生活,这些老年人生活拮据,特别是经济供养方面,制约着老人的生活质量。笔者对西岐村的留守老人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00份,收回75份,其中被调查的留守老人35人,基本情况如下。
1.1民族山寨留守老人的经济现状永顺县西岐乡西岐村居民90%是土家族,西岐村人均耕地4-5分,每亩平均年收入1200元,人均收入在500-600元之间。老人的收入低于平均水平,并且身体状况较差。由于子女外出务工,使得老人的人均耕地面积超过平均水平。留守老人因子女外出务工进而在身体、精神方面受到负面的影响。多数留守老人一方面不能享受基本养老福利,另一方面还要承担劳动、抚养孙辈的责任。
1.1.1每年可支配收入分析所谓可支配收入是指子女提供的现金,以及粮食的折现,或者是子女所给的现金与粮食折现之和,或者是自己的劳动所得,或是自己劳动所得与子女提供的现金的总和。在此次调查中,有配偶的留守老人共25人,其中占比例最多的是可支配收入在2000—2999元之间,占28%;最少的是4000元以下,占8%。该山寨有单身留守老人10人,其中比例最大的是可支配收入在1000元以下和1000—1999元之间,占30%。
1.1.2收入来源分析为了分析方便,本文中涉及到的收入来源是留守老人每年可支配收入的主要来源。在分析的过程中,将收入来源与留守老人的年龄进行结合,根据统计结果可知,低龄留守老人收入来源中有15人源于自己,占低龄留守老人人数的71.4%,5人来源于子女,占低龄留守老人人数的23.8%,1人来源于其他,占低龄留守老人人数的4.8%;中龄留守老人中,4人收入来源于自己,占中龄留守老人人数的33.3%,6人来源于子女,中龄留守老人人数的50%,2人来源于其他,占中龄留守老人人数的16.7%,比例差距呈现扩大的趋势;高龄留守老人几乎没有收入来源,有1人依靠子女,有1人依靠国家救济和他人帮助,分别占高龄留守老人人数的50%。通过上述分析,随着年龄的增加,留守老人对子女的依赖程度逐渐增大。1.1.3供养形式分析在此次调查研究中,将供养形式分为实物和现金两种。问卷中设立实物、现金、实物加现金和其他。其中有21人选择实物加现金,占总数的60%;5人选择实物,占总数的14.3%,7人选择现金,占总数的20%;有2人选择其他,占5.7%。由此看出,最主要的供养形式是实物加现金。但笔者在调查时发现,一般只有在过年或生病等特殊时候老人才能收到现金。因此,外出务工子女对于老人的经济支持,现金支持的力度比较薄弱。
1.1.4支出项目分析在此次问卷调查中,留守老人的支出项目主要包括食物、衣服、医疗、孙辈教育和其他。调查结果显示,在支出项目中最主要的支出项目,有25位老人将食物支出作为第一支出项,占被调查人数的71.4%。绝大部分留守老人都不同程度地患有疾病,但仅有4位老人把医疗作为主要支出项,占被调查人数的11.4%。通过上述分析可知,西岐村寨的留守老人的收入只能满足基本生活需求。
从以上分析结果来看,在该村寨整体经济发展落后的背景下,该村寨留守老人的经济收入不高,子女外出务工在增加经济收入的同时,对父母的经济供给非常有限,尤其是现金支持;多数留守老人生活仍处于温饱水平。
1.2民族山寨留守老人经济供养在其生活质量及精神上的现状
1.2.1生活质量我们分别从老人的健康状况、饮食、服饰等方面对老人的生活质量进行评定。①留守老人的健康状况。为了便于分析,本文老人的身体健康定义为不经常患急性病或仅患有少数几项不影响生活的慢性病。在“您的健康状况”调查中,65%的老人身体健康,32%的老人偶尔生病,3%的老人常年卧病不起。可以看出,土家族老人身体普遍健康。但受地区潮湿气候影响,西岐村留守老人中有42%患有关节炎,该病很常见,发病比率较高。高血压、骨质疏松、慢性胃肠道疾病、心脏病等是留守老人常见疾病。②老人饮食和衣着服饰。在回答“平时注重膳食营养”时,有89%的人回答“不”。土家族老人生活贫苦,许多老人饲养家禽,但他们一般不吃,而是换成现金,以补贴家用。在调查中发现,老人身上穿的是传统的带有土家族特色的服饰,女性中90%还穿着带盘扣的土家族衣服,款式陈旧,头上包着厚重的头帕,部分老人穿子女不要的旧衣服。可见,老人的饮食比较简单,多数时候只能填饱肚子,营养不均衡,衣着服饰比较传统陈旧,简陋朴素,达到基本的温饱水平。
1.2.2留守老人的精神状况在对留守老人关注中,老人的精神生活被忽略。通常情况下,认为老人吃饱穿暖就行。可是在此次问卷调查中发现,空闲时,40%的老人选择聊天,33%的选择看电视,12%的人选择赶集走亲戚,6%选择打牌,9%的选择其他。可见,在娱乐生活方面,老人们比较单一,有孙辈的陪伴成为唯一的精神慰藉,但这给老人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虽然老人们口头上没说想念子女,但是心里很渴望享受天伦之乐。
2民族山寨留守老人经济供养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2.1民族山寨留守老人经济供养存在的问题①经济来源单一,收入有限,且不稳定。从上述留守老人经济生活的现状分析可知,山寨留守老人的收入来源主要是自身劳动所得和子女经济支持,无其他经济来源,收入来源非常单一并且很有限。子女外出务工能改善留守老人经济条件,但是年轻父母的经济收入更多地支付在其子女衣食教育上,用于老人的赡养费用很少。子女外出打工也承受很多压力,所以子女的经济供给十分有限。②社会保障体系提供的经济供养资源十分有限。我国社会保障体系自身不完善,城乡之间差距很大,政府在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程缓慢,社会保障体系对留守老人的覆盖面很低,提供的经济供养资源非常有限,保障能力十分微弱。农村养老还是以家庭养老为主。③山寨留守老人的经济压力大。山寨留守老人收入有限,但是支出项目多,花费大。主要体现在:看病就医费用高,西岐村寨中大多数留守老人患有各种老年疾病,医疗费用成了除食物支出外第二大主要支出;另外,大多数留守老人在家还负责看护孙辈,把子女给的钱又花在孙辈身上;同时老人们还有来自农业生产投入、人情往来等的经济压力。④山寨留守老人的经济供养问题影响老人的生活质量和精神生活。子女外出打工常年不在身边,和老人之间沟通较少,大多数时间老人只能独自生活。“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这是留守老人的日常生活的常态。此外,由于村寨精神文化生活比较单调,久而久之老人容易产生孤独感和悲观情绪,严重影响了留守老人身心健康。
2.2民族山寨留守老人经济供养问题的原因分析①家庭养老功能日趋弱化。在民族山寨中,重男轻女的思想根深蒂固,“养儿防老”的观念比较盛行,山寨老人都指望着自己的儿子为其养老。但随着近年来城市化进程加快,山寨的年轻人外出务工,由于经济能力和户籍政策的影响和山寨老人落叶归根的思想,很难将老人接到城市共同居住。同时,年轻人逐渐融入城市,大多数不愿意回到落后的山寨居住,所以家庭养老功能日趋弱化。②留守老人年龄大,劳动能力有限。由于留守老人身体机能普遍下降,不能长时间超负荷的进行农业劳动,从自己劳动获得的经济收入非常有限。而且老人年纪大,抵抗力下降,易患各种疾病,增加了劳动风险和经济压力。③山寨的养老保障制度落后,体系不健全。我国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在农村主要就是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五保制度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五保制度相对比较严格,大多数留守老人没能享受这项优惠政策,甚至许多保障制度没能覆及到山寨中。④山寨文化生活缺乏,无公共娱乐设施。绝大多数山寨留守老人精神生活缺乏,除了上山下地干活就是找人聊天、串门、看电视等。社会养老和机构养老发展滞后,基本上没有文化娱乐、精神慰藉等方面的服务,这些都造成山寨留守老人们在精神上的空虚、孤寂。⑤民族山寨中爱老、敬老的观念淡薄。民族山寨人民的赡养意识日益减弱,兄弟姐妹常因赡养问题而相互推诿、扯皮。在问到“你儿子对你孝敬吗?”时,23.5%的留守老人回到“孝敬”,55.9%的回答“不好说”,20.6%的回答“不孝敬”。3改善民族山寨留守老人经济供养现状的对策
3.1增强家庭养老功能大力提倡家庭养老方式,增强家庭养老功能。家庭养老的功能在逐渐弱化,但在一定时期内还将存在,并同样发挥着主体作用,是其他社会保障形式所无法替代的。针对山寨家庭养老,通过子女与老人签订赡养协议书的形式,把子女对老人应尽的义务明确规定下来,形成法律效力,遏制子女间扯皮、互相推诿的现象。
3.2增强留守老人自养功能积极发挥留守老人自养的补充作用。留守老人在有劳动能力或一定经济来源时考虑将个人收入通过一定的方式进行储蓄和积累,建立起自我养老基金;在自身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留守老人可适度参加农副业生产,获得补充性养老资金。
3.3加强政府制度管理机制贯彻实施已有政策,加大救助金投入,扩大救助面。尽快落实新型农村养老保障,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强调农民在自愿基础上参加的原则,但政策并不具备法律效力,因此要尽快落实,早日在山寨中得到实现。大力发展民族地区经济,让外出务工的年轻人在家赚到钱,进而让年轻人留在老人身边。
3.4团结社会组织改善外部环境发挥社会互助组织和慈善机构等非政府组织的作用。除了发放救助资金,社会互助组织等非政府组织可以运用自身力量筹集和吸引资金,兴办各种老年福利服务机构和服务设施。如老年人社会福利院、老年医疗中心及老年文化体育活动场所等设施,以此来提高留守老人社会化供养和留守老人的生活质量,同时也能减轻政府的财政压力。
参考文献:
[1]XingBiao.HowFararetheLeft-BehindLeftBehindAPreliminaryStudyinRuralChina.Popul.SpacePlace,2007(13):179-191.
[2]SanaM,MasseyDS.Householdcomposition,familymigra-tion,andcommunitycontext:migrantremittancesinfourcountries.SocialScienceQuarterly,2005(86):509-528.
[3]蔡蒙.劳务经济引致下的农村留守老人生存状态研究———基于四川省金堂县竹篙镇的实证分析[J].农村经济,2006(4):118-121.
[4]丁志宏,杜鹏.农村子女外出务工对留守老人的影响[J].人口研究,2004(6):44-52.
[5]郑青.论地方政府对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问题的政策导向[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4(4):219-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