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期刊网论文思想政治论文范文
所属栏目:思想政治论文
发布时间:2014-01-07 16:39:23 更新时间:2014-01-07 16:22:22
所谓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就是教育主体在一定社会环境中,通过一定的方式和方法,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授给教育客体的活动,其实质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为内容的教育。历史和现实充分证明,青年是各种力量争夺的对象。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非马克思主义就会占领。所以在高校,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由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所决定的。而对青年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从根本上就是不断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用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提高人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铸就为人民服务的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
[摘要]对青年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由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和办学宗旨所决定的,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渠道。面对当前的国内、国际环境的深刻变化和网络技术的发展,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要实现创新。这不仅需要观念更新、内容创新,还要方法创新、课堂教学创新,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和谐育人的终极目标。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挑战,创新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内涵
正如江泽民所指出的:对于一个人来说,“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管总的东西,不学习理论,势必思想空虚,精神贫乏,是非不辨,方向不明”。学生一定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这样才能有执著的追求,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因此,“一定要经常教育我们的人民,尤其是我们的青年,要有理想。”②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培养大学生政治素养和思想道德的主渠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基础和核心地位。
二、新时期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面临的挑战
国内国际形势的变化、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赋予了理论教育新的时代意义和时代内涵。一方面,随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的深入,理论教育的发展有了更为坚实的基础、丰富的内涵和良好的机遇;另一方面,国际上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对人们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的冲击,使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形势更为复杂。这些都使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面临许多新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国际形势深刻变化
当前,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正在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各种思想文化潮流相互激荡,世界政治呈现出多极化发展的趋势。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经济和技术优势,倚仗强势的传播媒介,利用人权、宗教等问题,加紧向世界尤其是青年学生传播他们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少数青年难以辨别,有的意志薄弱,甚至产生思想上的混乱,意识形态领域的较量和斗争表现出艰巨性、长期性的特点。因此,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和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自觉抵制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是新时期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面临的新挑战。
(二)国内格局深刻调整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在开放中不断融入世界,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取得了巨大的改善。同时还应该看到,改革中许多深层次、结构性矛盾逐渐显现,我国已进入经济体制变革、社会结构变动、利益格局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这必然对大学生价值选择造成强烈的冲击,其负面效应也逐渐显现出来:市场经济主体的多元性,导致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多元化;市场经济的功利化,滋生了功利主义的观念;市场经济的本位性,导致大学生价值观的偏颇。因此,部分学生在价值选择上难免呈现出进取和彷徨相伴、认同和失落交错的心态。如何引导大学生客观认识和正确对待改革开放过程中的新问题,是摆在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面前的新任务。
(三)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
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将人类带入了网络化的信息时代,在信息时代,“技术正在变成全球的力量,它开始染指人类历史的根基,而且正向人类历史注入极不稳定的因素”。网络作为最具代表性的现代传媒手段,和其他科学技术一样是一把双刃剑。网络具有开放性、自由性、虚拟性、便捷性等特点。一方面学生可以很好地利用网络平台获取学习资料和研究文献,并方便快捷地进行情感和思想的交流;另一方面,网络中充斥着的色情暴力、封建迷信、流言蜚语、反动言论等有害信息和低级趣味的网络游戏等也极易引发大学生思想的混乱,导致其自我认知失调和生活方式的异化。这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
三、新时期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创新
2005年胡锦涛同志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的讲话中,提出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十个如何”,其中一个就是“如何更有效地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大学生头脑,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个问题深刻揭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也凸显了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创新的紧迫性。
(一)观点更新,强化“阵地意识”,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面对层出不穷的新情况、新问题,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也应该转变思路,树立新观念,进一步强化“阵地意识”。必须把牢固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作为一条最根本的政治原则,不论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动摇,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学生、教育学生。而理论教育者要树立大局观念,从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的角度,思考筹划和进行理论教育,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树立在改革开放和社会市场经济条件下理论教育必须与时俱进的观念,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结合起来。理论教育要有利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确保党的事业后继有人。提高大学生以思想政治素质为核心的综合素质,使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人本化、大众化,使理论教育工作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有创造性。
(二)内容创新,始终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学生
理论教育是以马克思主义为内容的教育,马克思主义发展了,以此为内容的理论教育当然也要发展,始终把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最新成果作为中心内容,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决定的。因此,要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教育的时效性。
1.坚持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教育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就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此为中心,努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学生头脑。在讲授过程中要重点阐述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思想内在结构的连贯性,引导大学生重点把握好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重大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
2.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现实问题结合起来,增强理论教育的针对性和说服力。马克思主义随着社会发展的同时也要把理论和具体的实践结合起来,不能是纯粹的理论说教,不能是从概念到概念的逻辑推演,应该让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回答社会中的重大现实问题。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发展,面对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热点,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要紧扣大学生思想活动的动向,抓住大学生关心的重大问题、热点问题,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用科学的理论、典型的事例启发学生的思考,作出科学的、有说服力的、符合实际的解释和说明,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作用。
(三)方法创新,拓展教育载体,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
“学习马列主义理论,不能停留在一般的知识教育上,要作为改造世界观的武器和实践的指南。要学会运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和处理问题。”在高校,大学生是理论教育的主要对象,而在新的时期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更趋于个性化、独立化和自由化,在这个背景下,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就应该注入一些新的教育元素,创新教育方法,拓展教育载体,以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
1.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效性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在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时,必须紧密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注重实践,让大学生处在这个大课堂之中,为他们提供接触社会生活、了解社会的环境和机会。比如参加志愿者服务、大学生“三下乡”、实践活动基地等活动,让大学生真正了解社会,让他们学会承担义务和责任,将所学到的知识和实际结合起来,为社会作贡献。
2.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校园文化活动有机结合。校园文化是大学生学习、生活和谐相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促进大学生和谐发展的一个重要载体,它蕴涵着潜移默化、点滴渗透的重要育人功能。通过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思想政治、学术科技等校园文化活动,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发挥“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作用,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寓于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中,使大学生在参加活动的同时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
3.发挥网络等新型媒体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拓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新渠道。要建设好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为一体的校园网站,不断拓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渠道和空间,积极开展网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牢牢把握网络文化的主动权,使网络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新阵地。
(四)课堂教学创新,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
1.坚持主导性和多样性相结合,克服教育内容单一化,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层次性。所谓主导性就是让教育内容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方向,体现社会主义的性质,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起主导作用,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性、原则性要求。所谓多样性,则是指根据学生的实际,适应学生多元化个性和多样性需求,丰富和发展主导性的要求,更好地配合和发挥主导性的作用。当前,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要从实际出发,认真了解学生的不同个性和层次,深刻把握学生成长发展的一般规律,因人、因时、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特点,分别制定不同的层次目标。
2.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克服教育内容抽象、晦涩等缺陷。目前的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内容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结合还不够,无论是内容结构安排还是语言表述方面都较为单薄、生硬,缺少生动性和实践性,缺乏说服力和感染力。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根本。”抓住事物的根本,就是要抓住变动着的事情的规律与特征,抓住变化的时代脉搏,落实到理论教育上,就是要抓住教育内容与时俱进的要求,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内容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密切结合起来。
3.坚持稳定性和灵活性相结合,克服教育内容滞后、僵化的局限。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内容因经典而权威,因权威而模式化,而模式化容易导致层次结构僵化,僵化则削弱内容的影响力。如果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不能与时俱进,还是以过去陈旧的模式显现,那么就很难使理论永葆崭新活力。因此,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地位的前提下,必须与时代同步,与青年同行,不断吸收新思想,应对新问题,从形式到内容到教学模式都从实际出发,以针对性、新颖性、灵活性的多级层次要求来达到学生积极接受、主动内化的效果,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真正入脑入心,从而稳固高校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主阵地。
(五)以人为本,和谐育人,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终极目标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大学生进行理论教育的内在要求和根本原则,是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效性的必然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终极目标。马克思所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就是追求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其培育是一项系统而长期的工作,其中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坚持不懈地进行理论教育。教育“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办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追求对学生的全面的培养。所谓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的本质“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全面的本质”。人的本质属性包括物质性、精神性和社会性,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谐育人,就是要既尊重大学生正当的物质性需求,还要尊重他们的精神需要和社会需要,提高他们对社会的认知能力和责任意识。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要注意知、情、意、信、行的结合,把理论教育和情感教育、信仰确立、意志锻炼等过程有机结合起来,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大学生头脑,了解学生的思想变化,打好理论基础。提高学生分析、判断能力和自我教育的能力,让学生掌握正确的理论学习方法和科学的思维方法,在复杂的社会文化意识环境中,在多元的价值选择中,自觉地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是理论教育的根本所在。
月期刊平台服务过的文章录用时间为1-3个月,依据20年经验,经月期刊专家预审通过后的文章,投稿通过率10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