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授职称论文范文
所属栏目:教育学论文
发布时间:2014-01-07 16:59:24 更新时间:2014-01-07 16:41:23
在当今社会,信息对公众价值观和政治思想走向产生着重要影响。人类在社会中通过自身以及个体之间相互传、受信息,不断实现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信息传播活动,是“教育者有意识、有目的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传递、接受与反馈,以达到彼此共享、互动和共识的社会行为、活动和过程”。从教育信息的发出到教育信息的接受,每一个环节、要素和过程都可能影响到教育效果的产生和形成。如何清晰有效描述和解释传播结构和传播过程,需要借助模式这一传播研究辅助工具,为我们理解传播活动提供一个清晰的框架。
[摘要]文章分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传播者、传播信息、传播媒介、受传者四要素,探讨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这一信息传达、信息接收、信息反馈的动态过程,阐释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模式中的整体性、互动性、动态性、场域性特点,旨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的有效性。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模式
模式是以概括和直观化的形式反映客观事物,是对事物或过程内在结构的反映。模式的分析方法广泛应用于传播学,在传播学中通过构建“文字模式”和“图解模式”将复杂多变的信息传播过程和传播结构直观简化。卡尔·多伊奇在《政府的神经》中阐述了模式的主要功能:(1)构造功能。从整体上揭示信息传播过程中系统各个相关部分(要素)之间的复杂联系及互动图景。(2)解释功能。用一种简洁方式清晰地描述信息传播中出现的种种现象。(3)引导功能。帮助人密切关注传播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从而积极主动地干预和调控。(4)简化功能。简化步骤,简洁直观描述深奥复杂的理论内容。信息传播模式是对信息传播过程的稳定的内在结构的反映。为此,需要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模式,探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具体过程、传播特点和规律,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有效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是一种动态过程,由各种传播关系构成,需要了解信息传播过程、传播过程所涉及的要素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构成这一过程的要素有哪些?这些要素之间有什么关系?对这一系列问题的探讨,便构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模式分析。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要素分析
从传播学角度看,信息是事物运动状态和存在方式的表现形式,在于减少或消除人们对事物认识上的不确定性。信息只有依赖于信源(传者)、信道(媒介)、信宿(受众)才存在。信息作为一种意义和符号,当它活动于信源、信道、信宿,使信息传播呈现出“人类社会的信息拥有者与信息承受者凭借某种媒介沟通或交流信息的过程”,“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信息传播实际上就是信息沟通和交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以一定的内容和手段(符号和媒介)对受教育者实施某种教育影响,通过思想道德知识、理论、观念和情感等多方面传播的教与授以期转变人们的认知与行为,实现其价值归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渗透在高等学校各个教育过程和各个管理环节之中,同时它又自成体系,有着自己明确的研究对象、研究领域,有其独特的活动规律,这就决定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要素与一般信息传播有着明显不同的特性。
美国政治学家哈德罗·斯韦尔提出五W模式,即把传播过程简明地分解为回答下列五个问题——谁(Who)→说什么(Sayswhat)→通过什么渠道(Inwhichchannel)→对谁(To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whateffects),引申出一个基本的信息传播过程必须具备四个最基本要素,即传者、媒介、信息、受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基本要素一一对应如下:
1.传播者(教育者)。高校拥有一支人数众多的专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等)和兼职(党政干部、专业教师等)德育队伍,从而保证了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机制的有序性。校内各传播主体代表国家的传播意志,形成多级传播中心。其中高校教职工尤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党政干部、教师、辅导员、校内大众传播媒介等形成校级传播中心。在此之下,高校学生组织、学生骨干、学生媒体等形成校内次级传播中心。通过这些传播节点形成传播网络,从而有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
2.传播信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教育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信息,在这里就是指符合我国高校特点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主要表现为符合不同时期的我国社会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虽然属于社会信息传播,但它的特殊性在于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信息传播,即专指一定的以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等内容为核心的信息传播。
3.传播媒介(语言、课堂、校内报刊、校园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媒介与其他传播不同,其传播对象限于特定范围,通过一定有序的管理和引导,既能便于充分发挥高校校园里各传播媒介自身的特性和优势,又能在整合中共同产生聚集效应,在交叉互补、立体传播中,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媒介的传播合力。
4.受传者(在校大学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虽属于教育传播,但其受众的特定性不同于其他传播。因为教育本身就有明确的对象,它总是被确定在一定时空范围内(在校接受系统教育),针对确定的教育对象开展活动,其他传播一般具有受众的多样性、流动性、隐匿性特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受众则是在校的大学生,大学生一进校就置身于校园教育传播场域中,大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接受者的地位是固定不变的,是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最终归宿,在受众上不同于一般传播受众的杂、散、匿,而表现为纯、合、显的特点。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过程还存在着隐含要素,主要有下列四种:(1)每个传播活动的介入者所追求的目标各是什么(价值)?(2)传播活动在哪里完成(环境)?(3)有没有一系列传播和接受的社会公认的规则(规范)?(4)传受两者之间有没有大体一致的经验(编码译码、生活经验、文化背景)系统(经验)?这些因素都需要加以关注研究。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过程中还会伴随着各种干扰因素。任何阻碍有用信息通过的障碍和不属于传播者原意的附加物,都属于信息传播中的干扰因素,主要有传播系统内部干扰和传播系统外部干扰。在传播过程中,从传播者发出信息,到受传者接获信息的编码、媒介、译码三个主要环节都可能受到干扰。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过程及模式解析
从信息的流通角度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传播也具有一般信息流通的普遍结构和基本环节。这里我们借鉴信息论中关于信号传递的申农——韦弗传播模式,来探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信息的传播模式。(见图1)
信息论的创始人申农及同事韦弗提出信息传送技术性模式,传播学借用此模式,解释人类的一般传播过程,成为其他许多传播模式的基础。这一模式加入了反馈系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信息的双向性,分析了传播中不可避免的障碍因素——噪音的问题,同时提到了传播的三个方面:一是技术层次,即传播的准确性问题;二是受传者对信息的理解,这是符号的语言层次;三是外在对传播的影响和传播效果的问题,即受传者的反应层次。因此,可以把传播过程概括为三个基本环节,即信息传达、信息接收和信息反馈。这三个环节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中具体体现为:
1.信息传达。在确定了内容之后,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按照不同的传播媒介(语言、课堂、校内报刊、校园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等)特点,把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转换成可供传输的信号,即编码。传播内容包括了所传播的信息(意义)和负载意义的符号(形式)两部分。传播者要将这种信息传给对方,就必须把抽象的思想内容变成变成文字、图像或变成语言的符号形式,依附在某种形态载体上。传者与受者之间通过可感形式的信息和符号进行才能交流。符号就是人类传播信息的载体,需要传播者把要传播的思想信息转化为传受双方在共通的意义空间中共同理解的既包括符号,又包含意义的“代码”,并通过调配媒介使之“代码”符号化为信息,通过多种渠道传给受传者。
2.信息接收。编码与传者有关,译码同受众有关。受传者(在校大学生)接收信息后根据其阅读视听方式将“代码”解释成载有意义的符号,就如同传播者将意义变成代码一样,过程相反,本质相同。受传者并不是传播内容的被动接收者,只有受传者对传播活动产生参与欲望或接受意识,传播者所传递的内容才能够引起受者的注意,并引发其认知需求,选择有解释价值的信息进行解释并内化为个体认识,这样传播过程才得以传通。
3.信息反馈。传播系统都需要在信息的传播与反馈动态调适中寻找最有效的平衡点。表面上看,受传者(在校大学生)在传播活动中是处于被动接受信息的状态,而实际上是以受传者的兴趣、爱好、利益进行有选择性的接收和接受,忽视受传者的主观选择性而进行单向的直线性传播,最终会使信息传播受阻。传播者(教育者)除了把信息单向传给受传者,同时要关注受传者接受信息后的感受、评价以及需求。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把受传者的反应通过种种途径接收回来,根据受传者反馈得出预期的认识,及时优化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特点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过程并不像一般的信息传递过程那样表现为“输出—输入”的简单关系或单一模式,而是表现为一个教育者、受教育者、媒介、内容和方法、环境、噪音等多种因素、多种关系相互作用的信息认知与建构的动态过程。由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和规律,内含于各种因素相互关系之中,无法看见却可以借助于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模式表现(见图2)。
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模式,可以从中认识到一些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流通特点:
1.传播过程的整体性。任何一个有机整体系统,不但内部诸要素之间具有内在有机联系,而且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也进行信息和能量的交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过程是各种要素协同配合并共同发挥效应的过程,其中的每一个要素,每一个过程相互制约,任何因素、步骤和环节的改变,都将引起其他要素的联动反应,进而影响整个传播过程。全面地考虑高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过程实施中的各要素及其关系,要充分关注传者、受者的因素,信息的处理,媒介的选择等问题。传播模式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过程的整体反映,既描述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也呈现教育者、受教育者与社会的思想信息输入与输出的过程,从宏观上反映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活动的基本过程和内外联系。
2.传播过程的互动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边互动的过程在空间上这种互动性表现为传播者与受传者两个主体之间的信息双向往返关系。从传播系统结构模式可以看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交流都不是传播者向受传者发送信息的单向过程,而是处在一个动态沟通、循环反复的信息传递过程。但是,这种双向往返关系并不意味着信息的简单重复和等量交换。传播的最终目的就是进行意义交流。人的生活阅历不同,知识构成不同,都会影响到他对信息“意义”的理解。意义交流就是反复编码和译码的过程,传受双方的经验范围彼此重叠得越多,信息流通中的阻碍就越少,信息接收者所理解的“意义”就越接近于传播者所要传递的“意义”。传播的参与者(传播者与受传者)通过信息的交换和分享这种反复的过程,达到相互理解、彼此协调、逐渐接近,最后实现某种程度的会聚。
3.传播过程的动态性。信息交流处于一个不断运动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吐故纳新的动态开放系统。作为传播活动主体的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结构和关系之中的成员,因此人的一切活动,包括传播活动在内,无一不受到社会结构与社会关系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作为一个开放系统,时刻与环境动态进行着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信息源即社会主导信息,是不断变化的,通过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进入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各个要素也是处于不断的运动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参与传播活动的时候,都会受到来自自然、社会、心理、观念形态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信息沟通交流,推动着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个体思想境界的提升,并反馈于社会,实现信息在社会与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中不断地循环。
4.传播过程的场域性。德国学者马莱茨克认为无论是传播者还是接受者的行为,都会受社会心理因素的制约,都是在一定的各种相互交织、相互集结的因素和变量所组成的“社会磁场”中进行的,在与社会的互动中显示其传播的性质和作用。任何传播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空间、场合与背景之中发生的传播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等当时的情况就构成了传播情境。传播情境对于整个传播活动具有极大的制约作用。传播活动发生的地点对于传播行为具有规范性的指导意义,与时间和地点因素密切相联系的传播参与双方此时此地的关系状态和心理状况,也是传播情境中的重要因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从特定的系统和环境内去把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的特征及环境的特性,去构建一个对传受双方始终有意义的、开放的、对话沟通的教育传播情境。
月期刊平台服务过的文章录用时间为1-3个月,依据20年经验,经月期刊专家预审通过后的文章,投稿通过率10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