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核心期刊高教探索范文参考
所属栏目:教育学论文
发布时间:2014-01-07 16:16:26 更新时间:2014-01-07 16:03:25
大学生舆情是指大学生群体在一定时期内,围绕着校园内外**性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所持有的一系列态度、观点、判断和价值倾向。大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精力旺盛、知识层次高、思维敏捷、创新意识强,然而他们缺乏应有的信息辨别能力,敏感单纯,价值取向多元化,不可避免地成为高校大学生舆情的主体。研究大学生舆情形成及演化规律不仅是构建和谐校园环境的需要,更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
[摘要]为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营造“以人为本”的育人环境,文章结合课题组对河北省11所高校舆情工作的调查结果,分析了大学生舆情的类型,探讨了大学生舆情的传播途径,总结了大学生舆情的演化规律,并提出建立大学生舆情的动态干预机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大学生舆情的信息研判机制和大学生舆情的动态干预策略。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舆情演化,动态干预
一、大学生舆情研究的目的
(一)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大学生知识层次高、思维敏捷、竞争和创新意识强,但也有相当部分大学生责任意识淡化、协作意识不强、缺乏诚信观念。多年来,高校不断强化人文素质教育,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和内容,试图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但效果不容乐观,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思想政治教育没有结合学生个性发展和客观需求,更多地关注理论,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二是忽视了大学生舆情的建设性作用,人们往往只关注舆情的破坏性,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二)营造“以人为本”的育人环境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宏观层面上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意识形态,在微观层面上就是根据学生的合理诉求,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大学生舆情有补益性舆情、损益性舆情、中性舆情三种性质的舆情。理论上讲,只要有舆情出现,就证明我们的育人环境存在不和谐的因素。建立合理的干预机制,采取积极的引导策略有利于营造高校“以人为本”的育人环境。
二、大学生舆情类型及传播特点
课题组根据王磊等人的研究成果,从大学生舆情**性事件的视角设计了调查问卷,选择了河北省11所高校实施问卷调查,调查对象涵盖了理、工、农、医四大学科门类,调查结果用spss17版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一)大学生舆情类型
按照学生对舆情事件的关注度及来源,我们将大学生舆情分为六种类型:
1.社会稳定类。当前,开放性的大学正在逐步走向社会化,由此引发的大学生舆情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严重影响学校的公众形象。社会经济环境、文化环境、社会治安正在悄无声息地渗透到校园内,影响着学生的价值取向,威胁着校园环境的稳定。
2.校园生活类。校园生活事件是大学生接触最多的,这些事件关乎学生的切身利益,也最容易引发大学生舆情。如后勤部门的住宿环境、饭菜的质量、物价、校园周边环境等都是学生关注的焦点事件。
3.学习实践类。主要包括教师的教学水平、科研能力和教学态度、教学设备、教学管理等领域的事件。各类大学生社团和学生组织是学生在课外获取知识信息的重要载体,学生干部的素质、工作作风等是可能引发大学生舆情的常见事件。
4.人际关系类。调查结果显示: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恋爱关系是学生敏感的三大关系,也是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来源。其中,由恋爱关系导致的情感类型事件是大学生中最普遍、最热门的话题。
5.时事政治类。大学生思维活跃、喜欢新生事物,但做事情绪化、感情用事。调查中发现,大学生关注最多的政治事件有官员腐败、环境保护、国际政治等问题。
6.校园安全类。高校扩招和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之间的矛盾日益显著,时常会酿成影响到校园整体安全和稳定的重大事件。主要指涉及师生员工的突发公共卫生、交通肇事、自然灾害等事件。
(二)大学生舆情的传播途径
高校舆情信息传播途径主要有口传、网络传播。口传是占主导地位的传播方式。信息来源主要分三类:一是老师和同学。其中,同学之间的交流是信息的主要来源,特别是宿舍内同学之间的交流更为常见,他们每天学习、生活在一起,当遇到困惑时都愿意在这个群体内交流。二是学生社团。大学社团既是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平台,又是引发大学生舆情的重要场域。三是互联网。由于网络信息传播具有自由性、交互性、隐蔽性等特点,大学生更喜欢依赖网络获取信息,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邮件、微博、QQ、飞信等网络工具都已成为大学生交流信息的重要社交平台。
三、大学生舆情演化的规律
大学生舆情的核心要素包括舆情主客体、舆情空间和**性事项。大学生舆情的主体是大学生群体。舆情的客体是**性事项所涉及的学校管理和服务部门,包括教务部门、后勤部门、学生部门等。舆情空间是大学生舆情演化的场域或空间。大学生舆情的**性事项与舆情客体密切相关,引发大学生舆情的具体事件。
(一)大学生舆情演变的驱动力
大学生舆情发展演化首先是学生之间不断交换信息、调整心态的过程。在舆情发展变化过程中,学生之间交流互动,高度关注动态信息,包括学校管理部门对事件的评价和做法、社会各界对事件的评价和反应等。同时,舆情演化的过程也是学校管理部门不断受学生和外界影响,调整政策的过程。高校管理部门在应对舆情的过程中,主要是根据所获信息调整舆情干预策略。舆情事项涉及学生的切身利益,引发学生心态的不平衡,这种不平衡就是舆情演化内部推动力。所以,大学生舆情演化本质上既是学生、管理部门相互妥协的过程,也是学生的心态从不平衡到平衡的演变过程。
(二)大学生舆情演化的基本规律
大学生舆情演化推动学校各级管理部门不断地调整对舆情的认知水平,完善相应的应对策略。同样,大学生舆情演化的内部动力也推动学生不断调整自己的态度取向。从整体上看,高校大学生舆情演化一般要经过形成、增长、稳定性、消减、衰没几个阶段,实施不同的干预策略,各阶段持续时间会有明显的差异。
四、大学生舆情动态干预机制的建立
大学生舆情的出现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掌握一般的应对策略,建立一套长效机制,及时获取舆情信息,随时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和行为倾向,制定处置预案,实施动态干预。
(一)建立大学生舆情信息研判机制
1.建立信息员制度,延伸捕捉信息的敏感触角。学生是引发大学生舆情事件最直接的体验者,掌握的信息往往也是最可靠的。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生信息员队伍,充分发挥团学干部、党员的作用,并赋予相应的权利和责任,形成以学生—宿舍长—学生干部—班长—辅导员为主要形式的网状信息通道。院系设置舆情直报点,院系接触到舆情信息后直接反馈到学校专职部门。信息员在第一时间直接与院系特定人员取得联系,便于校方及时掌握、快速处置。
2.建立舆情信息评判机制。舆情信息反映的是“**性事项”对学生的思想和情绪产生的影响。舆情信息的评判就是整合舆情信息,评估舆情的性质,把相互关联的信息系统起来,找出其客观存在的因果关系,预测舆情的发展方向,为舆情干预做好准备。
3.建立校院两级舆情工作机制。建立校院两级舆情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专门的机构,统筹协作各个部门工作。组成人员中应有心理学方面的专家、相关部门领导、网络监管人员、辅导员、学生骨干。对学院而言,学生工作干部、辅导员作为专职人员,要求政治素质高,有丰富相关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对学校而言,要建立发言人制度,统一发布最新信息,应对新闻媒体。同时,学校还要组建一支政治素质强、思想觉悟高、网络技术过硬的信息监管队伍。
(二)大学生舆情动态干预策略
分化学生群体,缩小舆情影响力。舆情主体分化是舆情演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舆情负力量增强的重要原因之一。根据群体心理学理论,分化学生群体可采用以下方法:首先,发挥学生骨干的作用。做好学生骨干的引导工作,充分利用他们在学生群体的影响力,引起学生群体内部成员的分化。其次,充分利用学生价值取向的差异性。价值取向不同的学生对舆情事件刺激敏感程度不同。再有,学校管理部门要加强宣传力度,学生的不合理要求绝不能妥协,迫使学生转变态度。学生不合理的诉求处理不当可能会给另一个学生舆情安上定时炸弹。
1.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增强信息识别能力。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主要是提高他们对真实信息的识别能力。学校应改变宣传信息方式和内容,不仅要宣传正面信息,也要注意宣传负面信息。把事件造成的影响如实告知学生,这样可以培养他们对错误观念和错误信息的识别能力,提高信息免疫力。
2.增强事件透明度,避免学生猜疑。在网络环境下,任何事件不可能永远成为秘密。掩盖事件真相不仅会引起学生更多的猜测和不满,还会导致学生和学校管理部门的对立。舆情事件是学生舆情发生的刺激物,信息在学生之间传播会整合学生的价值判断最终导致事件失真。学生对事件真相的认识是模糊的,则无法进行理性的思考。增强舆情事件的透明度不仅可以减少学生对舆情事件的兴趣,还可以缩小舆情影响范围。
3.提高媒体应对能力,掌握舆论主动权。高校应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主动和媒体沟通,争取媒体的同情和支持。及时发布准确信息,引导舆论,使学生情绪反应和舆论导向趋于一致,符合实际。学校还应借助媒体的影响力,加强内部管理,建立更为完善的政策机制,将损益性舆情对高校的破坏作用降到最低程度,以积极的态度重新良好的社会形象。
4.完善内部管理机制,建立舆情反馈制度。从表面上看,舆情事件是引发舆情的直接原因,但舆情事件本身仅仅是导火索。舆情事件的出现打破学生的心理平衡,引发整个学生群体情绪恶化。我们应该看到,大学生舆情往往不只是指向事件本身,而是指向学校更深层次的政策、措施和管理制度。从长远的角度看,增益性舆情和损益性舆情对学校的发展都是建设性的,是可以转化的。学校应建立大学生舆情回馈机制,采用积极的应对策略,完善内部管理机制,认真总结经验,关注学生的合理需求,损益性大学生舆情亦能成为高校发展的动力。
月期刊平台服务过的文章录用时间为1-3个月,依据20年经验,经月期刊专家预审通过后的文章,投稿通过率100%以上!